第 四 期
政务信息交流
2024
目录
01 湖州市标本兼治助力化工园区风险降级
02 衢州市靶向发力推动应急管理执法触角向基层延伸
03
余杭区建强高素质安管员队伍提升企业查改安全风险能力
04 诸暨市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模式护航企业安全生产
湖州市标本兼治助力化工园区风险降级
湖州市以危化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化工园区风险降级,截至目前,德清、长兴、南浔、吴兴4个化工园区相继降至较低风险(D级)并通过省级验收,提前完成2024年度降级目标。
一、实施“一园一策”
制定《全市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工作总体方案》,明确整治重点、提升要点、时间节点。紧盯难点、痛点,“一园一策”制定“十有两禁”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实行项目化、清单化销号管理。经攻坚整治,6个园区全部实现“封闭化”管理,同步迭代升级数字化管控平台,实施非化工企业“腾笼换鸟”16家,安全投入累计超2亿元。
二、专家驻企帮扶
开展危险化学品领域驻企服务行动,派遣精干力量进行指导帮扶,组建安全评价、设计、工艺、自动化等危化专家团队40名,通过送教入企、指导服务等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累计入企指导254家次,排查整改隐患654项。同时,主动邀请中国安科院、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成立“驻湖专家站”,对化工园区风险降级工作进行全过程服务指导。
三、问题督办闭环
联合应急、经信、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组建“市县监管部门 化工园区”工作专班,协同化推进园区安全整治提升行动。期间,先后召开问题整改推进会、整治难点会商会12次,累计督办整改问题130余项。实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一件事”改革,提前介入服务,建立项目预审制度,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决策、项目预审、安全审批、日常监管的全过程跟踪服务指导,确保项目安全落地。
四、强化全员培训
出台《湖州市化工园区培训制度(试行)》,定期开展集中式化工园区监管人员专题能力提升培训班,推动理论和实操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实训基地,利用院校专业师资力量,对化工园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等重要岗位进行全覆盖培训。截至目前,已召开监管人员能力培训班6次,参训400余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提升班次15次,参训3000余人次。
衢州市靶向发力推动应急管理执法触角向基层延伸
衢州市探索“从严惩处 包容审慎”做法,推进执法下沉、精准执法、规范执法,坚持将应急管理执法触角延伸至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园区),全力打通应急管理执法“最后一公里”。
一、力量下沉,推动执法关口前移
全面梳理应急管理及消防领域执法事项,完善基层应急消防执法体系建设,通过市县两级应急管理执法队伍下沉、委托执法,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园区)应急管理执法改革,进一步延伸基层应急管理执法监督触角。截至目前,全市6个开发区(园区)均设立应急管理机构,103个乡镇(街道)已建成应急消防管理站,实现委托执法全覆盖。乡镇(街道)已办理应急管理领域案件297起,占全市案件总量的82.3%。
二、专业帮扶,推动执法服务前倾
创新“三个区分开来”工作法则,即把主动自查与被动发现、主动整改和屡教不改、隐患多发和隐患偶发区分开来,指导乡镇(街道)落实分级分类监管执法。建立“传帮带学”执法教学模式,通过专题授课、案例教学、答题考试等多种形式,进一步规范基层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提高基层执法人员发现并处置事故隐患的能力水平。截至目前,全市103个乡镇(街道)配备应急管理执法人员347人,开展执法条线培训交流24次,参训人员267人次。
三、流程重塑,推动执法规范前置
制定应急管理系统《现场执法检查手册》和《赋权事项标准化办案指引》,围绕调查询问、案件调查报告、处罚前告知、处罚决定书下达等环节,提供高频事项委托执法行政处罚办案模板,推动执法规范化、高效化。开展“重大案件100%复盘 一般案件抽样查”案卷评查行动,以案卷评查“软实力”构筑基层执法效能“硬支撑”。今年以来,共评查案卷340余份,抽查数量同比上升600%,集中整改问题530项,有效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余杭区建强高素质安管员队伍
提升企业查改安全风险能力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启动以来,余杭区构建“教育培训—自查自纠—服务指导—告知执法—举一反三”链式整治模式,打造一支高水平安管员队伍,提升企业查改隐患的能力水平。
一、拓展安管员培训“新路径”
明确每月“一个专项”,聚焦有限空间、涉可燃爆粉尘、危化品使用和小微园区(厂中厂)等重点领域,由技术检查员整理专项培训材料并制作题库考卷,分批次、分领域开展安管员小班培训与考试;各镇街按要求,以辖区内标杆企业为对象开展“互学互查”活动。今年以来,已全覆盖培训安管员1400余人次,开展镇街级互学互查72次。
二、构建排查治理“新机制”
制定各重点领域企业专项检查对照表,涵盖5类检查表,梳理41个重要检查项,121个一般检查项,通过安管员自行开展企业内部全员培训,推动全员参与隐患自查自纠工作。今年以来,1676家企业完成自查自纠工作,360家企业通过区级抽查验收,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三、探索告知执法“新模式”
聚焦“服务 执法”,通过企业自查自纠、镇街指导服务、区局告知执法等方式,组织行业领域专家力量,对标企业自查自纠问题隐患清单,提前下发隐患治理执法告知书,开展企业指导服务和告知执法;针对受罚企业开展“回炉重考”和“回头看”行动,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实效。今年以来,已通过告知执法检查验收企业300余家,立案查处企业20余家。
诸暨市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模式
护航企业安全生产
今年以来,诸暨市创新辅导式监管执法模式,同步精准执法服务,切实提升执法温度与效率,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三书先达,留足自查窗口期
通过上门、线上转发、公示等方式,提前将检查通知书、合规管理建议书、法律法规书等“三书”送达列入执法检查名单的企业,同步派遣相关专家指导企业开展合规自查,给予企业合理时间窗口进行整改规范。自该机制实施以来,已向189家企业送达“三书”,隐患发现数从平均每家7.8条下降至3.1条,部门检查处罚率从37%下降至20%,企业行政处罚自觉履行率达100%。
二、清单管理,保障执法精准性
从筛选、检查、诊断等方面建立三张执法清单,即依托绍兴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打通数据壁垒,整合消防部门火灾数据、人社部门工伤理赔等信息,筛选检查企业清单。聚焦重大事故隐患,对照《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梳理形成重点执法检查事项清单。依托工业企业安全在线平台,以“一企一策”方式为企业提供告知风险提示、典型场景、技术标准等内容定制合规建议清单,今年以来,通过“三单”机制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89万家,发现并整改重大事故隐患195条。
三、宣教结合,确保整改有实效
将整改回访、警示教育工作有机融合,有效减少检查频次,即在执法检查、问题整改“回头看”期间,延伸开展安全生产指导服务和意见建议收集,进一步排查企业安全风险隐患,今年共检查发现195条重大事故隐患,全部按期整改销号,并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向企业宣传各类事故隐患案例,做到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已发布典型案例21起,阅读点击量达10.6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