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语文>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分析(9年级第二次月考质量检测语文)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分析(9年级第二次月考质量检测语文)

更新时间:2024-11-14 21:34:26

2020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观沧海》)(1分)

(2)《望岳》诗中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句子是 。(2分)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2分)

(4) 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1分)

(5)请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4分)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hēi( )脸膛。

(2)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zhēn zhuó( )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3)它努力向上发展,bù zhé bù náo( ),对抗着西北风。

(4)街上行人mó jiān jiē zhǒng( ),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它甚至会迎合别人的心意。

B.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徘徊。

C.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D.留学生易文婷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收看央视国际频道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共产党员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删去“通过”或“使”)

B. 我们班的“学霸”不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而且学习很好。(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与“学习很好”互换位置)

C. 大学毕业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而在毕业去向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三大模式。(将“模式”改为“趋势”)

D. 微商之所以会热门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习惯性地刷朋友圈,它便能随时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删去“因为”)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2018年2月25日,中国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接过了奥运会旗帜,就此正式开启了第24届冬奥会的奥运周期。4年之后的下届冬奥会将在中国的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在闭幕式上,中国献上了“北京8分钟”的精彩表演,它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和创新融合在一起。这场表演的主角是两只“熊猫信使”,它们和多名艺术家一起在闭幕式上为世人奉献了美妙的演出。与此同时,24块移动屏幕展现了中国的美好形象、科技成果、传统舞蹈、知名企业以及2022年冬奥会标志。中国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向世界展示了现代而创新的形象,并为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助力。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5字。(2分)

□□□□□□□□□□□□□□□□□□□□□□□□□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国泰民兴 四海 舞平昌 同圆梦想 冬奥 奔北京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课内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1)故有所不辟也 ( ) (2)为身死而不受 ( ) (3)是亦不可以乎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说理,以“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可见孟子也在宣扬“性本善”的思想。

C.文中提到“一箪食,一豆羹”,意图以行道之人不接受的事实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进而体现“舍生取义”。

D.孟子散文气势充沛,善用排比。如第二段就运用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图富贵者”给予有力的批判,极具鼓动性。

(二)课外文言文

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①欲缚之自辩数乃置②不肯为通③。陈王出,遮道④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⑤!”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⑥,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⑦,言陈王故情⑧。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专)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①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长②置:放在一边,不理他③通:传达 ④遮道:拦路⑤夥,多。颐,语气词。意思是陈胜当了个王,还蛮像一回事嘛。⑥夥涉为王:形容一个人的突然富贵。⑦发舒:放肆。⑧ 故情:指陈涉贫困时情况。

9.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已为王,陈/或命急宣 B.诸陈王故人皆自引/粗取精

C.客出入愈发舒/多多善 D.愚无知/是金陵人,

10.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3分)

宫 门 令 欲 缚 之 自 辩 数 乃 置 不 肯 为 通。

11.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陈王斩之”。(3分)

(三)学会“重用”自己(10分)

刘根生

①哲学家言: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这话耐人寻味,的确,我们不能总指望别人“说你行”,不能总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应知道自己的禀赋和志趣所在,执着地成为最好的自己。

②有位年轻院士,当初决定要回国时,许多朋友对他说:“你是不是疯了?”回国后他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在人体免疫系统研究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有位都市白领辞职回乡,村民无法理解她为何跳出“农门”又回来当农民,然而她凭借新技术和辛勤劳作,把家庭农场变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地,富裕了自己也富裕了乡亲。

③他们当初的选择看起来都颇让人惊异,但他们用事实证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原因就在于充分认识并重用了自己,确立梦想,执着追梦,不为困难风险所动,不被求稳怕变所困。自己重用自己,无不是既有梦想又善做“证明题”。

④人生的兴衰际遇、顺境逆境往往由不得自己,但怎样作为则取决于自己。苏东坡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他被贬惠州时几乎无职无权,但他依然提交了水管制造方案,积极建议太守王古引泉水解百姓之急。重用自己的大关节处,往往是在人生的低回处。胸中有情怀,什么处境中都能重用自己。倘若无抱负和坚守,则很容易自我放逐。

⑤而有的人,活在社会某种预设的期许里,总觉得到了某个年龄段,就应该有相应的平台,得之则喜,不得则忧,最终迷失了自己。比如,有的人职称薪酬未达阶段预期便生“年轻焦虑”,愤愤于“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有的人看到同学当初成绩没自己好,现在房子、票子、位子样样“混得比自己好”,心态不免失衡失落。学会重用自己,做最好的自

己,又岂会为外物所扰?

⑥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尽管还有一些社会上升通道没有打通,但必须承认,越来越多的制度藩篱被撤除,每个个体梦想成真的机会越来越多。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奋斗,我们就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重用自己,而不是放逐,不是迷失。

⑦人的命运一半在环境手中,一半在自己手中。人生要义就在于,用手中的一半争取环境制约的另一半。越是善于自己重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就越大,人生则越出彩。“被人重用”有局限,自己重用自己则“上不封顶”,有着无限空间。

(选自2016年0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标题“学会‘重用’自己”就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组织文章,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B.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举年轻院士、都市白领的例子,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

C.第⑤段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反面事例,阐明了学会重用自己,就不会受外物干扰的道理,段末的反问句更能引人警醒。

D.文章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他人和环境所制约,只要自己重用自己,我们就一定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13.下列不能证明第④段中“胸中有情怀,什么处境中都能重用自己”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临危受命,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后人称道。

B.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被列车长赶下车,但他不放弃不气馁,终成著名的发明家。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但他励精图治,使一方百废俱兴,并重修了岳阳楼。

D.陈胜“与人佣耕”时,就有鸿鹄之志,最终策划并领导了大泽乡起义。

14.结合选文,谈谈怎样做到“重用”自己。(4分)

(四)意外(17分)

阿三是一个在县城里开小三轮车拉货载客的个体司机。早上起来,阿三的右眼皮一个劲地跳。老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是不吉之兆。阿三想:今天是不是应该在家休息呢?出车的话,保不定会出点什么事情呢。

洗完脸,想不到左眼皮也跟着跳了几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三非常纠结,突然想到这不是亦福亦祸吗?说不定祸福相抵就平安了。这样想着,心情竟然平静下来,于是决定今天继续出车。阿三把车开出来,直接驶向车站。

中午时分,阿三的肚子咕咕直叫。他跳下车,想到米粉店去吃碗米粉,却看见一个衣裳褴褛、拄着拐杖的老婆婆向他走来。坏了,阿三想,快溜吧。但不知为什么,手脚却不听使唤,让他停在原地未动。

老婆婆走到阿三跟前,小声问:“大哥,能送我去医院吗?”

阿三愣了一下,说:“行,您上车吧。”

阿三第一眼看到这个老人,就想起自己卧病在床的母亲。他看得出这个老人是从乡下来的,而且很少出门,因为她不和别的客人一样为防范司机宰客而先问价。于是,他连忙下车把老人搀上车,嘱咐她抓牢车栏注意安全,又把车速放缓,并不时回头观察。等把车开到医院门口,阿三的背已经汗湿。他松了一口气,把老人搀下车,说:“阿婆,医院到了。”

“大哥,多少钱呢?”老人说。

按规矩,从车站到医院一般收费5元。他看着这位病弱的老人,再次想起自己的母亲。他眼有些涩,说:“阿婆,车钱免了,您快去看病吧。”

“这怎么行呢?”阿婆说,手在身上摸了一阵,忽然中风似的僵住了。

“阿婆,您怎么啦?”阿三见势不对,连忙一把扶住老人。

“我……我的钱不见了。”老人低声地说,两行浊泪流出眼眶。

阿三一下子呆了,早上的预兆应验了,真是怕什么有什么,真后悔没有在家休息,现在果然出意外了。如果老人把丢钱赖在他身上,那阿三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阿三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他想了一下,问:“阿婆,您是哪里人?为什么一个人来看病?”

老人并未理会阿三,自顾喃喃地说:“孩子,对不住你了。”

听老人这么说,阿三立刻放下心来,且有了主意。他已不在乎5元钱车费了,只要老人不嫁祸于他就行。于是,阿三掏出手机,立刻拨打110。可是,手机却没电了。这时,老人晃了一下,要晕倒,阿三急忙猫腰背起她,拔脚往医院跑去。

阿三把老人背到急诊室,催促医生给老人诊断病情。这时,他忽然想起自己的车还停在医院外面,于是拔脚向门外走。

“你到哪里去?”医生叫住了他。

“我还有事啊。”阿三说。

“你这人怎么这样?”医生恼了,“你妈病成这样,还有什么事比这更重要?”

“她患了什么病?”阿三问。

“急性胃炎并发高血压。”医生说,“必须马上住院治疗。”

阿三脱口说:“这事与我无关。”

“你说什么?”医生瞪大了眼睛,“她不是你妈吗?”

“不是。”阿三回答得很坚决。

“啊?”医生觉得这事复杂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把她背到医院来?”

阿三就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

“那你就更不能走了。”医生说,“除非这位老奶奶亲口证实她的病与你无关。”

阿三觉得这位医生简直是蛮不讲理,不禁心头火起。他努力控制着自己,希望老人开口为他说话,可是老人只是睁着两眼可怜巴巴地看着他,嘴虽然动了动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阿三心中不由暗暗叫苦。

不一会儿,民警赶到了,他们开始对阿三进行认真的盘问,阿三只好把事情的经过又对民警说了一遍。

为了求证,民警又把阿三带到医疗室。这时医生已经在为老婆婆输液,老人的精神状况也好了许多,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

“这位大哥说的都是事实。”老人对民警说,“他是个好人啊!”听见老人这样说,阿三的心终于从半空落到了地上。

阿三从医院出来时,摸摸肚子,好像不叫了,但浑身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

15.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

情节发展

老人要搭车去医院

老人发现钱丢了

急诊室里,被医生拦着不让走

老人说他是好人

阿三的心理

(1)

(2)

(3)

(4)

16.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阿三的形象特点。(4分)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阿三愣了一下,说:“行,您上车吧。”

(2)阿三一下子呆了,早上的预兆应验了。

18.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 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附加题(10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朱德发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修。“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溫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ーニ点钟不睡,早展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热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牌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1.阅读选文说说,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联系原著,结合选文,说说朱德的特殊战术有哪些。(4分)

3.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3分)

【参考答案】

1、(1)星汉灿烂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当窗理云鬓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黝黑 斟酌 不折不挠 摩肩接踵

3、C

4. D(句式杂糅,删去“之所以”“因为”,或删去“的重要原因”)(3分)

5、(1)“北京8分钟”惊艳世界,开启冬奥会新周期。(2分)

(2)四海奔北京同圆梦想,冬奥舞平昌国泰民兴。(2分)

二、

(一)6(1)祸患,灾难 (2) “向”,先前 (3) 停止

7 1)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8、C (应该是从正面角度论证)

(二)9C(A.称王/皇帝 B.离开/去除 C. 更加 D.客人/客居)

10、宫 门 令 欲 缚 之/ 自 辩 数 /乃 置 /不 肯 为 通。

11【参考答案】

①这些客人进入陈胜宫殿后,肆无忌惮,不顾及陈胜身份,语言和行为都不讲究分寸,毫无规矩。

②涉不念旧情,淡泊情意,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听信身边人的建议。最终把贫贱之交杀死。

(三)12.D(人的命运一半在环境手中,一半在自己手中)

13.A(诸葛亮是受到刘氏父子重用的)

14.心中有梦想,并执着追梦;胸中有情怀,不论兴衰、顺境逆境,敢作为;不被外物所干扰;珍惜每个梦想成真的机会。

(四)

15.(1)怜悯(担忧) (2)害怕(后悔) (3)急切(恼火) (4)踏实(放心)

16.(1)善良、有爱心(孝心):看见老人,便想起自己的母亲,搀老人上车,背老人去医院,免老人的车费等;

(2)有责任心、有素养:送老人时,“嘱咐她抓牢车栏注意安全,又把车速放缓,并不时回头观察”;听老人说钱丢了时,“掏出手机,立刻拨打110”;被医生拦着不让走,却能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等。

17.(1)“愣”描写了阿三答应老婆婆时迟疑的神态,表现阿三对送老人去医院是有些顾虑的。

(2)“呆”描写了阿三看到担心的事情发生时不安的神态,表现阿三听说老人丢了钱后害怕惹上麻烦的心理。

18.小说的结局是阿三送老人到医院,连饭也没吃,还差点惹上麻烦,身体累,心更累。妙处:突出阿三善良,有爱心,有素养的形象;表面上是写阿三好人难做,好事难做,实则揭示社会上人与人缺乏信任,引人深思,突出了小说主题。

附加题

1.天性极端温和;②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③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每点1分,共3分)

2.①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②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刘一切;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每点1分,共4分)

3.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②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闭结的精神;③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④坚持独立自主,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⑤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