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语文>

2024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语文(2024新高一合格考试卷语文)

2024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语文(2024新高一合格考试卷语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08:05:34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编教材版)

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2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pǐ/qǐ)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沏/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______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______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gèn/gèng)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______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圮(pǐ) 沏 亘(gèn)

B.圮(pǐ) 砌 亘(gèn)

C.圮(qǐ) 沏 亘(gèng)

D.圮(qǐ) 砌 亘(gèng)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茂盛 魂飞魄散 弥漫 B.兴盛 魂飞魄散 充斥

C.茂盛 失魂落魄 弥漫 D.兴盛 失魂落魄 充斥

【答案】1.B 2.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坍圮”的“圮”应读pǐ;“玉(沏/砌)雕栏”应选“砌”;“亘古不变”的“亘”应读gèng。因此只有B项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茂盛:植物生长得繁多而茁壮,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繁密或事业兴旺或德行卓著。兴盛:多用于植物等,繁荣,旺盛。多用于事业等,指兴旺发达,繁荣,欣欣向荣。此处是指植物野草荒藤长得旺盛,应选用“茂盛”。

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强调恐惧。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不安或心烦意乱,精神恍惚的样子,强调心神不定。此处指自己情绪低落,应选用“失魂落魄”。

弥漫:充盈,鼓荡; 密布,扬洒。充斥:贬义词,多得到处都是,也有充满的意思。此处说满园充满了光芒,应选用“弥漫”。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饮食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由于地理和文化、风俗的差异,不同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饮食习惯。这些习惯的差异,( ),成为一个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重要文化标识。中国传统文学中就不乏饮食的书写,特别是明清小说中,饮食书写大量进入小说文本,《红楼梦》就铺排式地以大量篇幅表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久而久之形成了以饮食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②一方面塑造了人的地域性格和文化品格

③一方面满足了人的口腹之欲

A. ②①③ B. ①②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学中就不乏对饮食的书写,特别是明清小说中,饮食书写大量进入小说文本,《红楼梦》就铺排式地以大量篇幅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B. 中国传统文学中就不乏饮食

书写,特别是明清小说中,饮食书写大量进入小说文本,《红楼梦》就以大量篇幅铺排式地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C. 中国传统文学中就不乏对饮食的书写,特别是明清小说中,饮食书写大量进入小说文本,《红楼梦》就以大量篇幅铺排式地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D. 中国传统文学中就不乏对饮食的书写,特别是明清小说中,饮食书写大量进入小说文本,《红楼梦》就以大量篇幅铺排式地表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③②分别是从生理、精神的角度阐述饮食文化的作用,①中“久而久之形成了”表结果,应放在最后。

正确语序为:③②①。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中国传统文学中就不乏饮食的书写”介词残缺,可在“饮食”前加“对”;

二,“铺排式地以大量篇幅”语序不当,数量性的词放在动词形容之前,可改为“以大量篇幅铺排式地”;

三,“表现了……博大精深”搭配不当,前有“铺排式地”,重在客观呈现,可将“表现”改作“展现”。

完全修改正确只有选项C。

故选C。

5.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对比)

B.中国军人屠杀妇人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反语)

C.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排比)

D.这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比喻)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正确,“不靠……而靠……”对比。

B.正确,“伟绩”和“武功”是反语,分别指段政府的军队对刘和珍们的屠杀和三·一八惨案的发生。

C.错误,应为借代,“脑髓”借代思考,“眼光”借代鉴别能力。

D.正确,把秋蝉比作家虫。

故选C。

6.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功”: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三周年孝服的亲族;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这两者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B.“主簿”:指各级官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它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降低。

C.“丁口”:即男女人口。清制,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它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三径”:指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期,穿三周年孝服的亲族;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错。期,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

故选A。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

例句:见贤思齐焉

A.譬如平地 B.故亏父而自利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D.在止于至善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齐”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齐。

A.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B.亏:使动,使……受损失。

C.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培育。

D.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境界。

故选A。

8.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合乎圆规画的圆。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时候好好学习,长大了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

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能照到日光,有的不能照到日光,有红有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小的时候好好学习,长大了却放弃了”错误。应该为: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小、大”,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句意: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故选B。

9.下列对《短歌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借代”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没有借代手法,运用了比兴、用典。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肩之所倚 倚:靠着

B.乃中《经首》之会 会:节奏

C.庖丁释刀对曰 释:解脱

D.臣之所好者道也 好:喜爱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视为止,行为迟

C.为之四顾 D.为之踌躇满志

112.下列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B.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C.文中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普通厨工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庖丁的超凡技艺。

D.本文以庖丁解牛比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答案】10.C 11.A 12.C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释:放下。句意:庖丁放下刀回答说。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替。句意:庖丁替文惠君宰牛。

B.介词,因为。句意:视力因为它停止,行为因为它放慢。

C.介词,因为。句意:因为这一成功举目四望。

D.介词,因为。句意:因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手法的能力。

C.“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普通厨工用刀的情况对比”错误。文中有两种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

故选C。

参考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为它停止,行为因为它放慢,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因为这一成功举目四望,因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骋词大赋作为赋体的代表,其体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即包罗万象,气势恢宏;二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特别重“物类”意识,即观物取象,以夸饰描绘见长。所以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强调赋体“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朱光潜《诗论》进而认为诗歌类似音乐,辞赋则近于图画,具有一定的“空间艺术”特征。由此考述汉大赋与汉画的创作关联,突出表现在“赋写图画”与“图证赋文”两端,其中汉大赋的描写对图像的呈现,则具有更为广泛的书写及批评意义。

就创作论来看,汉大赋与汉画的互通决定于赋家对朝廷礼仪的描绘,汉大赋的主要创作类型如游猎、郊祀、京都等,所书写的内涵均属汉代朝廷的天子礼。由于赋写礼事而呈现于礼仪,其赋作与画像形成了异质同构的联系。这又突出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汉大赋“体国经野”的描绘与其重仪式的图案化特征,代表了汉人绘画与辞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幅巨型帛画对天上、人间、地下的构图描绘,所表现的现世与来世,神话与物态,与汉人郊祀赋的神境、游猎赋的场景、京都赋的物态的全方位呈现极为相似。其二,汉大赋写作类聚事物的特征,与汉代大量的汉画像石(砖)也可作形象互证。尽管汉大赋作为宫廷文学,砖石画像多属中下层民俗创作,但其时代的艺术共性则很明显。张道一《汉画故事》曾将汉画分为“人事故事”“神话故事”与“祥瑞故事”,兼括汉代历史、神话与民间信仰,这些类型的描写在汉大赋中均有呈现。如果将汉大赋与汉画石的艺术主题结合起来考虑,或有互仿与共生的性质。

汉人虽然没有“以图绘赋”的创作,但以汉代帛画与砖石画图案对应汉大赋“写物图貌”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以图证赋的意义。后代出现的汉大赋图像,如晋人戴逵的《南都赋图》,刘熙载《艺概·赋概》即谓:“戴安道画《南都赋》,范宣叹为有益。知画中有赋,即可知赋中宜有画矣。”又如自晋人卫协作《上林苑图》,继后南宋赵伯驹绘《上林图》、明仇英摹写《上林图》。题咏《上林图》的诗文也随之而出,如胡敬品读“元人《上林校猎图卷》”即谓:“绢本,青绿画。洪波巨浸,层峦叠嶂……首写岩松磵屋,中坐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为斯赋缘起。次写紫渊丹水,跳沫腾波……次写离宫别馆,弥山跨谷……次写蜺旌云旗,天子校猎……次写七校纷陈……次写张乐层台……次写解酒罢猎……”(《西清札记》卷二)其中说明图画的场景,正是赋文语象的图写,这也是汉大赋与绘画的关联与衍展。

所以我们品读汉大赋与汉画,宜乎大中见小,明辨其构象法是在由无数“个像”组成的宏大图景。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3日第13版《汉赋与汉画》,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汉大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包罗万象,气势恢宏;观物取象,以夸饰描绘见长是汉大赋的两个显著特征。

B.汉大赋的“赋写图画”与汉画的“图证赋文”决定了汉大赋与汉画的互通关系。

C.汉大赋是宫廷文学,比起多由中下层民俗创作的砖石画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汉大赋是赋家“以图绘赋”的创作成果,它是在由无数“个像”组成的宏大图景。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朱光潜认为,辞赋跟图画接近,因此具有一定的“空间艺术”特征。

B.汉大赋与汉绘画异质同构的联系代表了汉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就艺术主题而言,汉大赋与汉画石之间或存在着互仿与共生的性质。

D.第三段中列举不少事例突出说明了后世汉大赋与绘画的关联与衍展。

【答案】13.A 14.B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汉大赋的‘赋写图画”与汉画的“图证赋文’决定了汉大赋与汉画的互通关系”错,汉大赋与汉画的互通关系“决定于赋家对朝廷礼仪的描绘”。

C.“汉大赋……比起多由中下层民俗创作的砖石画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错,原文“尽管汉大赋作为宫廷文学,砖石画像多属中下层民俗创作,但其时代的艺术共性则很明显”,可见汉大赋与砖石画像均具有鲜明时代的艺术共性。

D.“汉大赋是赋家‘以图绘赋’的创作成果”错,原文“汉人虽然没有‘以图绘赋’的创作”,可见汉人没有“以图绘赋”的创作。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张冠李戴,代表了汉人绘画与辞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是汉大赋“体国经野”的描绘与其重仪式的图案化特征。

故选B。

15.对《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一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乡土社会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B.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C.礼治社会并不代表“文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野蛮”的。

D.“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信息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B.“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也不能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就说它更优越。

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如全选,则取前4题)

(1)越陌度阡, 。(曹操《短歌行》)

(2) ,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3)金风玉露一相逢, 。(秦观《鹊桥仙》)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5)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答案】 枉用相存 白露横江 便胜却人间无数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吴楚东南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枉、坼。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分,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11分)

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红楼梦》“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 ,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 ,最后出家为尼的是 。

【答案】 迎春 探春 惜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的把握能力。

性格懦弱的是迎春,她嫁给了“山中狼”孙绍祖,被其迫害致死,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就形象地展示出她的懦弱。

精明志高的是探春,她曾经代替王熙凤管理荣国府,判词中就有“才自精明志自高”。

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缁衣顿改昔年装”说的就是她换上了尼姑的服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去找史铁生

陈村

①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②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

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⑤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了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⑥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来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⑦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地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可以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⑧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的。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有删改)

18.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去找史铁生”有哪几层意思。(5分)

19.文章第⑦段插入了对史铁生妻子陈希米的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8①作者去找史铁生做访谈的客观事实;②身体也欠佳的作者希望去感受史铁生的豁达和乐观;③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领悟史铁生对生命的追求和思考。

19.①可看出史铁生的乐观、旷达也来源于陈希米的照顾和支持,陈希米的乐观坚强衬托出史铁生的旷达;②鼓励人们像陈希米一样,在苦难中心怀希望,乐观豁达,平静从容地面对苦难的命运,表达了对陈希米生命态度的赞美。③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主题更加突出。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要仔细体会“找”的意义。

第一段中,“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访谈”,这是“找”的直接意义:是去找史铁生做访谈。

第四、五段中,“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秘。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里,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史铁生面对生活的不幸,依然能感恩、乐观,而作者也是一个即将坐轮椅的人,所以作者是想在史铁生这里找到一种豁达和乐观的精神。

第六段中“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来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作者通过写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是想让人们感受史铁生的乐观精神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思考。这是更深一层的理解。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结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来进行分析。

“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成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我们知道,从内容上看,笑容是会感染人的,妻子陈希米的笑,是会传递给处于生活黑暗中的史铁生的,传递给他坚强、乐观,她的笑是对史铁生的无言的支持。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这段话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陈希米生命态度的赞美,鼓励人们像陈希米一样,在苦难中心怀希望,乐观豁达,平静从容地面对苦难的命运。

在结构上,妻子陈希米的笑是对史铁生精神品质的一种衬托,从而能给人们传递出对待生活的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突出了主题。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有四重境界:在书籍中逃避世界,在书籍中营造世界,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在书籍中超越世界。

在你的读书生活中,你喜欢处于哪重境界?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在书籍中超越世界

读书有四重境界:在书籍中逃避世界,在书籍中营造世界,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在书籍中超越世界。的确,手握书卷,境界不同,体验各异:悲观者逃避世界,完美者营造世界,豁达者理解世界,阳光者超越世界。而在我看来,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世界,臻于至善,创造无限可能。

在书籍中可觅得山重水复处的又一村,拨开迷雾,超越世界,再启征程。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打破蒙昧,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让我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战胜惊慌失措,消除无所适从,找到新的出路,超越眼前穷途末路的旧世界,创造一个别有洞天的新世界。

诸葛亮才高八斗,在诗书的浸润中练就一双智慧的眼睛,锻造一副卧龙的身姿,在刘备苦寻出路、求贤若渴之时出山相助,多少次力挽狂澜,多少次险象环生,硬是为蜀汉江山奠下根基,使天下呈三分之势。毛泽东博览群书,在诸子的观点中构筑了一个灵活的大脑,培养了一副博大的胸怀,在民族水深火热、生死存亡之际屡出奇谋,打破兵家套路,每每剑走偏锋,竟然为万万同胞夺得当家权,让百姓翻身当主人。是读书让他们睿智善谋,是读书让他们在三生万物的哲理中求得了巨变,超越了世界。

在书籍中能寻到安身立命时的好哲理,笃定目标,超越世界,改写人生。有人曾说:“造烛求明,读书求理。”读书可以涤荡心胸,明白事理,沉稳性格,让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犹豫不决,没有畏葸不前,只会挺身而出,超越当下进退维谷的尴尬地,书写一个惊天动地的新篇章。

杜甫博学多才,在先哲学问的影响下,养得胸怀天下的大格局,身经大唐的盛衰交替,心系家国,成就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大丈夫。文天祥饱读诗书,在儒学思想的熏陶下,深知民族大义不可丢,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黄文秀书山登顶,在责任意识的陶冶中,明白扶贫脱困的重要性,面对都市的灯红酒绿,毅然返乡,画出了一条虽死犹生的延长线。是读书让他们深明大义,是读书让他们在腹有诗书的气质下获得了永生,超越了世界。

正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生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若于书中逃避世界,委实糊涂;若于书中营造世界,未尝不可;若于书中理解世界,无可非议;但若于书中超越世界,画我心中所想,绘我心中所愿,则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幸事,当“为之四顾,踌躇满志”,幸甚至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一句话,指出了读书的四重境界。提示语要求考生思考自己喜欢处于这四重境界中的哪重境界。

考生解读材料的关键在于对读书的四重境界的理解。

在书籍中逃避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们经常看到令人伤心、愤怒的人和事——工作和生活不尽愉快、职场不如意、情感也没有着落。所以,很多人用读书来逃避现实,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蝇营狗苟。如果书籍只是我们逃避世界的工具,那么,当你在书房的时候,似乎就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力量。但是当你走出书房,会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无能为力的懦弱之辈,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不是为了逃避庸碌、空虚的生活吗?逃避可能有用,但现实世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在书籍中营造世界: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是人类喜欢追求完美。我们会用想象去描绘完美,让我们暂时可以忽略世界的不完美。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不满,转而在书籍中追求圆满。但这种圆满不可能是完全虚构的,头脑中任何的假设都是以现实世界的存在作为基础。也许对完美的追求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出厂设置,每当我们遇到不完美,就会激活这种本能,在书籍中想象和营造一种完美。可是,想象毕竟只是想象,我们在书籍中获得的完美,在现实世界中依然不完美。这种营造的美并不真实,而且带有强烈的虚伪和自我欺骗。如果我们只是通过阅读营造一个假想的世界,却不愿意走入真实的世界,并关心真实世界中他人真实的苦楚,那么,这种自我欺骗式的阅读,其实毫无意义。

在书籍中理解世界:读书可以让我们暂时忘记真实的世界,排解自己的忧闷,但是我们终究要拥有进入世界的力量与勇气。在某种意义上,读书既是一种出世,又是一种入世。我们要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因为读书让我们能够拥有进入世界的力量和勇气。书籍可以拓展我们作为个体的经验,让我们接轨于人类经验的总和。每个他者都跟自己休戚相关,无论是过去的人、现在的人,还是将来的人,我们都生活在人类总体经验的故事中,我们都能在他人的故事中获得教诲。当我们越多地理解世界,我们也就越多地理解自己。

在书籍中超越世界:如果书籍无法赋予我们对抗黑暗的力量,那么,读书就毫无意义。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站在人类总体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安身立命的伟大观念。只有这种伟大的观念可以赋予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有意义、有目的、有安全感,能够让我们超越暂时的琐碎和有限,在一种更高级的意义上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只有站在伟大的观念上,才能感到自己的高贵和价值。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要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读书境界,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这种境界的特点,然后分析自己为什么喜欢这种境界,最后分析如何在这种境界中读好书。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来谈。

立意:

1.不在书籍中逃避,而在书籍中奋起。

2.在书籍中营造理想的世界,在现实中走入真实的生活。

3.在书籍中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4.在书籍中超越世界, 在生活中创造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