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语文>

2024年夏考语文试卷(2024年春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夏考语文试卷(2024年春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8-20 22:20:49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4.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境,信心动摇时,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 , ”鼓励自己坚持本心,坚定志向。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9题。(2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尚节亭记 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 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 是诚有大过人者 , 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释】①澹乎:恬静、安然的样子。

5.【甲】诗作者是南宋文学家 (人名),【乙】文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周敦颐。(2分)

6.下列各句中“为”字的释义各不相同,请作解释。(4分)

(1)岂徒 玩好而已 ( )

(2)故 亭竹间 ( )

(3)以 读书游艺之所 ( )

(4)婉婉焉而不 风雨摧折者 ( )

7.下列对【丙】文画直线的句子理解 最恰当 的一项是(  )(3分)

A.这的确是有远超过常人的地方。

B.这确实是一个不会犯大错的人。

C.是他有真诚的品质而没有犯错。

D.是他拥有的真诚大大超过别人。

8.【丙】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但其位置不能交换。请结合其不同的句式分析原因。(5分)

9. 刘基作此记,说明他和黄中立一样,同是“口□”之人。【甲】诗、【乙】文的作者也都是这样的人:【甲】诗作者在生死关头,展现出 的高风亮节;【乙】文作者面对“ ”的社会风气,仍能做到 。(8分)

二、 现代文 3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 0—13 题。 16分

盛世华裳—传承千年的华夏之粹

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句古语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服饰的重要性。而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②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 之一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汉服样式的基本特点是“平中交右、宽橡合缨”,其中交领、右衽(衣襟向右掩)是最为关键的特征。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 “襦裙”制(襦即短上衣),“通裁”制(长衫、外披)等。其中,上衣下裳的冤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着短衣、下穿长裤。

③在汉代,汉服以深衣为主,主要突出一种厚重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之中玄学清谈之风较盛,所以那个时代的汉服袍袖被设计得格外宽大,突出一种仙风道骨之感。到了唐代,汉服进入到多元化的阶段。唐代多流行圆领口的造型,方便、舒适不言而喻。女子服饰上,往往专用小袖短襦,外加紧身长裙贴身、披带薄纱贴肩,整体造型灵秀仙气。唐以后,汉服基本沿用之前的风格,形制变化不大,只在细节上有所补充。

④不同朝代对汉服的色系有不同的偏好。汉代服饰以明度偏低的单色为主,其中玄色被认为是众色之母,民众多是灰色;唐代爱红妆,明快鲜艳,华贵典雅,绛紫、绯红、青绿最为流行,当时对着装颜色还有这样的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其色紫”,四品、五品“其色朱”,六品、七品“其色绿”,八品、九品“其色青”,外流官、庶人、部曲、奴婢“色用黄、白”;宋代崇尚简约精致,色彩淡雅恬静,喜好淡青、浅黄、珠白等;明代以大红、草绿、宝蓝、紫色等为代表色,凸显华贵端庄。

⑤汉服不仅具有“衣”的实用性,更寄托着先民敬畏自然、向往美好的精神。衣裳的分裁, 是天地的区分;交叠的领口,是阴阳的转化;中缝的贯通,是人道的正直——这一切构成了汉服文化中天、地、人的三才之道。汉服上的图案涵盖了植物、动物、字符、几何、自然和团案等六大类,极具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和谐、吉祥、富贵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⑥汉服在千载的传承中,已经成为了一张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在东亚服饰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汉服对周边国家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韩服的袖子设计和日本和服的制作工艺中,可以看到许多汉服的影子;另一方面,汉服在东亚地区文化和娱乐活动中频频出镜,成为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和艺术表达的桥梁。

⑦当下,汉服已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了国人的追捧。在这个时代,汉服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光彩,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10. 第②段中加点字“之一”不能删除,请说明理由。 (2分)

11.文章第②-⑥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 什么?(5分)

(1)

(2)各代汉服的形制变化与颜色偏好;

(3)

12.小杨将要在《杨浦诗词大会》上朗诵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创作的诗歌《行路难(其一)》,

以下四套服装中 最适合 作为演出着装的是(      )(3分)

13.以下这段文字应放入文中哪一段?请说明理由。(6分)

据相关产业报告,汉服爱好者连续4年保持70%以上的高速增长,现已多达上千万人;2022 年汉服市场规模超过125亿元,而在2015年,这项数据仅为1.9亿元。而汉服款式的设计也在深入了解传统工艺、图案寓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及生活理念,创造出了新的中国式样,使汉服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应放入文中第 段。因为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19分

两个箱子

梅子涵

①那一年九月十七日,我带着两个箱子下乡去,到海湾边的农场砖瓦厂。

②早晨,几个同学送我去人民广场。老丹拎着一个大的皮箱走在前面,走走停停,脸涨得通红;其他同学拎另一个柳条箱,也哼哧哼哧。老丹问我,箱子里装的什么啊?我说是书。他撇了一下嘴:“太多了!”接着又像是蛮认真地加了一句:“多带一点有出息。”

③一个寝室住七个人,四张双层木床。箱子放在一个下铺空床上,别人的也放在那,它们 互相挨着,箱子上放吃饭的碗,洗脸的盆……安顿好之后,很年轻的心里,恍惚都心甘情愿安排了自己的一生。

④我每天都要从箱子上拿饭碗和脸盆,但不是每天都从箱子里取书看。在砖瓦厂,劳动至上,体力都在劳动中透支,大汗淋漓是我们最好的形象。我们离开了校园,从城市来这儿,开始另一种成长。数学就是认真计算每一天的产量,也稍微计算一下自己的饭菜票。诗全在那红颜色的砖瓦里,烟囱耸往天空,飘出的白烟也算是我们的抒情。

⑤我会想到老丹说的“太多了!”

⑥下雨天不出工时,我会躺在床上,躲在帐子里看看书。

⑦晚上有时也会读。寝室很暗,人也疲劳。暗淡的灯光从顶上泻下来,透进帐子,只剩一点儿微光了。每一个夜晚都是暗暗沉沉的,人像一个倦困的眼睛微微挣扎,一闭一合。 我用1.5的视力照明着纸页间的模糊, 读几行,读几页 。海湾的月光 探入 蚊帐,美好,动人。

⑧老丹说:“多带一点有出息。”出息不是非要有多大成绩,文字明媚时,心思、心情都是优良的。

⑨有时晚上一个人烧窑,便会带上一本书,加完了煤就坐下看会儿。它和劳动技能没有关系,也不指向未来的路,只是黑夜间的度过和陪伴。有一晚,我带着《静静的顿河》,遇上高中生李镇东。他说:“还拿着书啊?”我给他看看封面。他说:“我读过的,特别喜欢,是很浩大的史诗。”

⑩后来,砖瓦厂也办了业余大学,我和李镇东一起讲课。他讲历史,我讲哲学、经济学, 我们也都讲讲写作和文学。李镇东慢条斯理讲课的时候,书中的光都在他一句一句的话里,在他总是平静的神情中。他讲着很好听的普通话,缓缓的优雅,是骨子里的文明人。

⑪夜校在一排我们自己制出的砖瓦平房里。平房前的花坛中,种着石竹,它们在盐碱地上好不容易地开着花,很好看。

⑫李镇东后来回到上海,当了厂长。一个傍晚,我在路上遇见匆匆行走的他,问他去哪儿。他说,去上夜大学。他很开心的样子。我说,不吃饭吗?他拍拍拎包,说买了面包。

⑬我也常常和老丹他们聚会,聊起那天送我下乡时拎着两个箱子哼哧哼哧的情形。

⑭也许是带得太多了!其实带一些就可以。那时的我,并不真懂知识,真懂人生,差得非常远,只以为应该带着书,塞满箱子,便最像一个青年人的样子,正气,正经,很进步。

⑮我未能多么有出息,但是在海湾边的十年,箱子和我在一起。里面的书我虽没有都读, 但似乎一直都被它们暗示和支配,也像是有一个甲板能被我站立,心胸、心愿都在江面、海面,不计较细小,不纠缠琐碎,只喜欢审美,只愿走在明亮处。

⑯拎着两个箱子 回到了原处 ,也是走到了 不同的另一处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4.阅读第①-⑤段,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1 )第②段中老丹说“太多了”是因为 。

(2 )第⑤段中“我”会想到老丹说的“太多了”是因为 。

15.结合加点字,分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语言表现力。(6分)

16.以下对文章第⑨-⑩段的分析 不恰当 的一项是(   )(3分)

A.“我”和李镇东一起在夜校讲课,他不仅仅是书友,更是难得的知音。

B.李镇东讲课时的模样展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风貌,“我”深受触动。

C.李镇东做厂长后仍挤出时间上夜大,体现了一个读书人对知识的渴求。

D.李镇东宁静致远、勤学好问的品格是鞭策“我”不断前行的关键力量。

17.联系全文,说说对结尾段的理解。(6分 )

三、 综合运用( 20分

根据要求,完成第18题。(20分)

18.小杨在阅读《经典常谈》时遇到了困难,特来向 你寻求帮助。

《经典常谈》目录

《经典常谈》序 言……………… XX

《说文解字》第一 ……………… XX

《周易》第二 …………………… XX

《尚书》第三 …………………… XX

《诗经》第四 …………………… XX

三礼第五……………………… XX

《春秋》三传第六…………… XX

四书第七 ……………………… XX

《战国策》第八……………… XX

《史记》《汉书》第九………… XX

诸子第十………………………… XX

辞赋第十一……………………… XX

诗第十二………………………… XX

文第十三………………………… XX

小杨 :《经典常谈》读起来太费力了,我才读了“序言”就读不下去了,甚至连作者是谁都忘记了……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帮助吗?

(1) :那我就来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吧。首先,《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人名)先生,我们在课本中还学过他写的散文《 》。(2分)

(2) :其次,阅读这本书时不妨采用(   )的读书方法,优先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2分)

A.精读和跳读 B.快速阅读

C.摘抄和做笔记 D.选择性阅读

小杨 :你说的有道理,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还喜欢看辩论赛。

(3) : 既然如此,我推荐你先读一读书中有关《 》 的内容……(请写出推荐内容并阐述理由。( 80字左右)(6分)

小杨:太棒了!我还想请教:阅读《经典常谈》,对我们的日常学习有帮助吗?

你:当然有!我给你举一些例子:我们学过《关雎》和《蒹葭》,知道《诗经》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那么,你知道《诗经》中的诗歌为何会有此特点吗?

(小杨摇了摇头)

(4) 你: 读了“《诗经》第四”的相关内容,我才知道这是出于( )(   )(4分)

A.平仄押韵的需要 B.歌唱节奏的需要

C.深化情感的需要 D.言志化人的需要

(5) 你: 又如读了“《说文解字》第一”,我就了解了“六书”,从而帮助自己记忆、推断字词的意思。在《尚节亭记》“至于涉寒暑,蒙霜雪”一句中,“涉”字的意思就是会合“水” 和“步”两个字的意思而成,所以它的本义是 ,句中可引申为 的意思。这种造字条例,就是“六书”中的 。(选填“象形”或“会意”)( 3分)

(6) 小杨: 原来如此,真是太有趣了!和你一番讨论,也让我明白了阅读《经典常谈》的意义: 。(请用恰当的复句表述)(3分)谢谢你!

四、写作(60分)

19.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张九龄在《感遇十二首·其一》中写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意思是花草树木都有其天生的特性,它们散发香气源于自然本性,而不是为了求得人们的欣赏或折取。

请以“ 草木有本心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2024杨浦三模答案

一、古诗文

默写与运用( 13 分)

1. 似曾相识燕归来

2. 日暮乡关何处是

3. 豁然开朗

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 5-9 题( 22 分)

5. 文天祥     北宋( 2 分)

6. ( 1 ) 为了,表目的   ( 2 ) 制造,建造  ( 3 )作为  ( 4 )被( 4 分)

7.A ( 3 分)

8. “予观而喜之。”是陈述句,“吾又安得不喜之哉!”是感叹句。前一处作者为黃中立喜竹尚节、为亭自适的风雅做法而喜;后一处则是为他洁身自好、以节立志的君子品格而喜,欣喜、赞赏之情更盛,故用抒情更为强烈的感叹句为宜。( 5 分)

9. 尚节( 2 分)忠诚于国家、宁死不屈( 2 分)世人甚爱牡丹 / 牡丹之爱,宣乎众矣( 2 分)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 分)

二、现代文( 35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0-13 题( 16 分)

10. “之一”表明汉服是世界上历史非常古老的民族服饰中的一种。若删除,则表明汉服的历史胜过其他一切民族服饰,与事实不符。“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分)

11. ( 1 ) 汉服的起源、样式特征、主要形制( 3 分)

( 3 ) 汉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东亚服饰文化的影响( 2 分)

12.D ( 3 分)

13. 应放入文中第⑦段。( 1 分)

这段文字中前一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汉服的爱好者及其市场规模正飞速增长,后一句说明了汉服在款式设计上正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而创新,与第⑦段汉服在当下正焕发新光彩的说明内容一致。( 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7 麺( 19 分)

14. ( 1 ) 书太重,拎起来费力( 2 分)

( 2 ) “我”发现下乡后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 2 分)

15. 从“读几行”到“读几页”,真实再现了“我”在灯光昏暗、身体疲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越读越多的情景,表现了“我”对读书的渴求。( 2 分)

“探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月光的美好、动人烘托作者沉浸阅读时所获得的喜悦与满足。( 4 分)

16.D ( 3 分)

17. “回到原处”是实指“我”回到了地理上的上海。“不同的另一处”是指“我”的精神世养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下乡时的读书经历使“我”明白,读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能涵养一个人的心胸与气度,暗示和支配人的命运,使你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永远能充满光明与希望。( 6 分)

三、綜合运用( 20 分)

18. ( 1 )朱自清《匆匆》 《春》 《背影》( 2 分)

( 2 ) D ( 2 分)

( 3 )《战国策》;因为《战国策》是一部记录了战国历史的古史,它还记录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合纵连横、驰骋各国的故事,如苏秦就凭借自己的智谋佩六国相印。喜欢历史和辩论的你可不能错过了。( 6 分)( 4 ) BC ( 4 分)

( 5 )徒步渡水    经历    会意( 3 分)

( 6 )不但可以获取语文知识,助力日常学习:还可以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3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