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语文>

语文期中质检试卷分析(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与建议)

语文期中质检试卷分析(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与建议)

更新时间:2024-07-24 04:22:49

老师的授课不能超过受众的接受能力。

人的接受能力,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年龄;二是知识层次。倘若老师的授课方法和授课内容过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那就如同给小学生讲授初中及以上学段的知识、给小孩讲成人才懂的事情一样。他们在接受的过程中缺乏理解、领悟的经验和学识的支撑,哪怕老师的讲解是天下最为精彩的,但这样的授课也等同于对牛弹琴,课堂效果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琴师的琴弹得不好,而是没有注意到受众对象能否知音。

当然,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理年龄是大致相当的,有所区别和有所差距的是他们的知识层次。老师的授课,大部分时候是众口难调,所以只能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只是在授课中,一定要注意到授课技巧和授课内容的可接受度,万不可信马由缰、天马行空、一泻千里。表面上看,气势恢宏、磅礴、天花乱坠,实际上却收效甚微。

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老师在授课时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他们总想把自己所知道的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结果既影响了学生对正常知识信息的接收,又出力不讨好。

这一现象,尤以小学语文老师为甚。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知识逻辑不像数学般清晰,知识点的分界线本就混杂、交叉、模糊不清,加上各种考试(期中、期末、质检、监测)试题涉及范围超出课程标准(几乎没有人关注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试卷的出题模式及内容中考化,甚至能见到高考试卷的影子。在这种试卷的引导下,老师所能做的,只能是抛开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中学生才能接受的知识和方法,这给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