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语文>

初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PPT

初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PPT

更新时间:2025-02-12 06:39:02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于今年10月1日起推出大型文明寻访纪录片《家国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追随寻访者的脚步,也踏上这穿越千年的文明寻访之旅。

1、在 “源远流长”主题寻访中,寻访者与摄制组一起踏上了寻访甲骨之旅。在现场科普活动中,寻访者拿着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图片请人识别。假如你也在现场,请你先想一想今年是什么生肖年,再从下列4个生肖的甲骨文中识别出今年对应的生肖,并仿照示例解说该甲骨文的字形。(2分)

示例: 取马侧视之形,最上面的笔画表示长脸大眼的马头,中间笔画表示鬃毛飞扬的躯干,下面笔画表示长长的马尾。

我选: (填序号并写出该甲骨文的简体字)

字形解说:

2、在“和合共生”主题寻访中,寻访者不远千里重走海陆丝绸之路,参悟中国的“和”文化。现在,请你探究一下 “和(hé)” 字的意思,完成下面的资料卡片。(2分)

汉字

意思

组词

和(hé)

和合共生

平和; 和缓。

②(请填一个四字语)

(下棋或球赛)不分胜负。

和局

3、在“有容乃大”主题寻访中,寻访者带着我们来到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据图书馆副馆长介绍,该馆建成于1928年,馆内最早图书的来源便藏在下面的藏头联里。请你先将“黎”“阔”两字还原,再用对联中的字词组成一个句子来说明图书的来源。(2分)

上联:书自云边通契 ①

下联:报来海外起群 ②

字词还原:① ②

图书来源:

4、在“四海同心”主题寻访中,寻访者带我们探访青山埋忠魂的“辫子坟”,让我们感受到熔铸在中华民族精神血液中的家国情怀。几位同学就“家国情怀”展开讨论时,用古诗文中的句子来诠释这份情怀,请你帮他们将对话补充完整。(8分)

小家:“家国情怀”是身在军营的范仲淹发出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的悲壮之声,是被贬邓州的范仲淹抒发出的“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小国:“家国情怀”是能唱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这样旷达之词的苏轼忘不了的誓言“ ,西北望,射天狼” 。

小万:“家国情怀”是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 ”,亦是辛弃疾的悲愤无奈之言“欲说还休, ” 。

小里:“家国情怀”是鸦片战争时“辫子坟”里的2000多忠魂做出的“我死国生”的选择,正如孟子所说“ ,舍生而取义者也” 。

小行:“家国情怀”是秋瑾在家事国事交织时的万千感慨之语“四面歌残终破楚, ”。

5、“向新而生”的主题寻访则聚焦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不仅让大家感受到古人的高妙智慧,也让我们见证了现代文明的继承与超越。纪录片《家国万里》就创新性地运用了最新的生成式AI技术。现在,请阅读下面的资料后,根据要求谈谈你对AI技术的了解。(3分)

通过案例理解一下生成式AI(人工智能)和传统AI在能力上的的区别:

案例1:写作助手

传统AI的智能写作助手,如早期的文本纠错工具,如果你写错了一个单词或用了错误的语法,它们会提示你进行修改。但无法理解复杂的上下文,也不能生成有创意的内容。

生成式AI的智能写作助手,如GPT-4,你可以让它帮助你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它不仅能理解你的要求,还能生成流畅、有逻辑的段落,甚至可以提供一些创新的观点和见解。

案例2:智能客服

传统AI的智能客服在回答用户的问题时,如果用户的问题在预设的范围内,智能客服可以快速、准确地回答。但是,如果问题超出了预设范围,智能客服就会无能为力。

生成式AI的智能客服,如基于GPT-3的客服系统,可以理解和回答更复杂的问题。即使用户的问题没有在预设范围内,生成式AI也能生成合适的回答。(摘自网络)

(1)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请用一句话概括生成式AI和传统AI在能力上的主要区别。(1分)

(2)人工智能让我们迈进了智慧生活新时代,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智能导航、手机智能语音助手、AI写作、AI在线辅导……人工智能已成为同学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它的弊端。请你根据生活实际说两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2分)

6、某同学看了纪录片《家国万里》后写了一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观后感在班上交流,文稿中出现了下列字句。其中有一个书写错误的字,一个表达有误的句子 ,也有一个交流时读错的字音。请帮他找出错误并修改(先填选项再修改)。(3分)

(1)读错的音:A.顷刻(qǐng) B. 呱呱坠地(guā) C.孜孜不倦(zī)

(2)写错的词:A.遵循 B. 如雷贯耳 C.讫今为止

(3)说错的话:

A.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的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其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B.《家国万里》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

C.微小视角与宏大历史之间的碰撞激荡出的火花,为每集纪录片的核心内涵增长了动人的情感元素。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 题,共 4 分)

虞美人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注】①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扬州到高邮与秦观相会,离去时,秦观送至淮河边,此词便是与秦观在淮河饮别后在船上所作。苏轼一直很赏识秦观,但秦观时运不济,两度落榜,苏轼为之抱屈。秦观1085年才中进士。②风鉴:指风度识见。

7、批注一:词中的 “ ”一字暗示词人彻夜未眠;词中“ ”一句故作反语表现两人真挚情谊。(2分)

8、批注二:“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一句被后人竞相模仿。请赏析此句的妙处。(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3 题(共 14 分)

【甲】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A),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②。

楚人大败李信。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B)!”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③。或曰:“将军之乞贷④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⑤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有删节)

【注】①荆:即楚国。②频阳:王翦的家乡。③辈:批。④乞贷:请求封赏。⑤怚中:心性粗暴。

9、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查词典法:①回头看 ②反而 ③照顾

(1)

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课内迁移法:长跪而谢之曰

(2)

不然

联想词语法:不以为然

(3)

故及大王之向臣

联系上下文推断

(4)

10、请从“耳”、“乎”、“矣”中选择合适的字,填在乙文的括号中。(2分)

A.( ) B.( )

11、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2分)

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12、请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13、甲乙两文中的秦王都是嬴政。《唐雎不辱使命》刻画了一个恃强凌弱、贪得无厌、贪生怕死的秦王。那乙文中的秦王呢?请结合乙文简析秦王这一人物形象。(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6 题(共 7 分)

卑以自牧 孙宽

①《周易》中有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

②“卑”,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卑,贱也”。“卑”作为谦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谦卑、内敛、自守、养性。

③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代方孝孺的“虚己者进德之基”……诸多箴言警语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这些至理名言无不提醒人们,对骄傲自满要保持警惕,应以谦恭卑下为本。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他抱怨试官不识人才,一位路人说,你如此心性浮躁,傲慢自恃,怎么可能考取呢?张畏岩恍然大悟,从此谦卑自持,不再心高气傲,踏实努力。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

④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谦卑的人往往含蓄内敛、低调谨慎,有着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格。唐代名将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在山西并州巡视,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于是娄师德放弃吃白米,和随行的官员一起吃糙米。娄师德平等待人的背后,体现的是他谦卑为怀的好品德和好作风。

⑤谦卑的人能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这与平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孔子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把别人能够指出自己的过错看作是一件大幸事。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多次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自以为是,能够接受魏征劝谏,时时约束自己,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人传颂。

⑥“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的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待人接物学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⑦我们要学会谦卑,只有把谦卑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来约束自己,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沉下心学习,低下头倾听,俯下身实干。甘做沉甸甸的“低头麦穗”,才能有进取的空间,才能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4、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 。

B. 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了“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C.谦卑的人一定都具有含蓄内敛、低调谨慎、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格。

D.本文采用了“总一分—总”的结构方式,通过《周易》提出观点,然后多角度分析问题,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15、阅读选文第②~⑥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3分)

首先, 。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阐述 , 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还要 。

16、下面哪则材料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述理由。(2分)

【材料一】

徐悲鸿在德国留学时,不放过每一个学画画的机会,他求教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

【材料二】

徐悲鸿在自己观者如潮的画展上,当众向指出自己画作错误的乡下老农鞠躬致谢。几天后,他重画了一幅,并专程赶到老农家请老农指点。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7-20 题(共 12 分)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缘缘堂随笔》,有删改)

17、读一读下列句子,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2分)

A.要读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严谨,“我”这样读: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

B.要读出梧桐树在人类面前会呈现出不同“容貌”,“我”这样读: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C.要读出梧桐树不愿落下却又不得不落下的无奈和伤感,“我”这样读: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

D.要读出梧桐叶形态、数量的特点, “我”这样读: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

18、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9、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2)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请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0、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的划线句的?(3分)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五)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 21-24 题(共 8 分)

【选段一】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土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当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只见东边那伙弄蛇的丐者,身边都掣出尖刀,看着土兵便杀。西边那伙使枪棒的,大发喊声,只顾乱杀将来,一派杀倒土兵狱卒。南边那伙挑担的脚夫,轮起扁担,横七竖八,都打翻了土兵和那看的人。北边那伙客人,都跳下车来,推过车子,拦住了人,两个客商钻将入来,一个背了宋江,一个背了戴宗。其余的人,也有取出弓弩来射的,也有取出石子来打的,也有取出标枪来标的。原来扮客商的这伙,便是晁盖、花荣、黄信、吕方、郭盛。那伙扮使枪棒的,便是燕顺、刘唐、杜迁、宋万。扮挑担的,便是朱贵、王矮虎、郑天寿、石勇。那伙扮丐者的,便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这一行,梁山泊共是十七个头领到来。

【选段二】

A在楼窗外看时,十字路口,周回围住法场,十数对刀棒刽子,前排后拥,把卢俊义押到楼前跪下。铁臂膊蔡福拿着法刀,一枝花蔡庆扶着枷梢,说道:“卢员外,你自精细看。不是我弟兄两个救你不的,事做拙了!前面五圣堂里,我已安排下你的坐位了。你可一魂去那里领受。”说罢,人丛里一声叫道:“午时三刻到了!”一边开枷,蔡庆早拿住了头,蔡福早掣出法刀在手。当案孔目高声读罢犯由牌,众人齐和一声。楼上A只就那一声和里,掣着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蔡福、蔡庆撇了卢员外,扯了绳索先走。A从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

(选自《水浒传》)

21、请写出乙文中A的姓名和绰号,并用词语(或短语)概括选文中A的形象特点。(至少两点)(2分)

22、叙述视角是叙述者或人物观察事物的角度。观察的角度不同,叙述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阅读下列两种视角的知识卡片,判断甲乙两处选文的叙述视角,并说出你的理由。(提示:叙述视角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两种叙述视角相结合。)(2分)

知识卡片一 全知视角

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这种"讲解"可以超越一切,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他全都清楚知晓。

知识卡片二 外视角

叙述者像是一个对内情毫无所知的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叙述时所知有限。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富有悬念和客观演示,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23、《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明代文学家李贽说“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评宋江时则说“若言其有忠义之心,此实万万不然之事也”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结合原著谈谈你的看法。(2分)

24、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都应该为主题服务。关于《水浒传》,有人的观点是:该小说的主题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而卢俊义是被吴用设计骗上梁山,并非被逼,不能表现主题。请你结合原著来反驳此观点。(2分)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人生处处是风景,生活处处皆诗意。不必远行,风景就在我们的校园里。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5分)

任务一:花坛里、操场上、教室里、走廊上……校园处处是风景。请描写一处你眼中的校园风景。(80字左右)

任务二:校园处处皆诗意,哪一处校园风景能引发你的诗兴,请你选择一处,写首小诗与同学们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26、关于卞之琳的《断章》,有人读出的的感悟与作者的自解相同——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因为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不一样的。(50分)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请从下列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读了《断章》,有人的感悟是:当你在羡慕别人时,别人也在羡慕你,因为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学会知足,要学会自信……请以“我也是美丽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读了《断章》,有人的感悟是我们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美景,也要多看一看身后的风景和身后的人,多留意平时关注少的东西,要学会转身,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请以“我们要学会转身”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任务三:读了《断章》,你是否有不同的人生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作文不少于 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