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时代向前,摄影记者对瞬间影像的追求永不止步。2018这一年,新华社高级记者陶明奔走在热爱新闻摄影的路上,以敬畏之心,用最熟悉的影像,记录着生活中小人物的时代印迹和美丽中国的青山绿水,共向海内外发出新闻照片2506幅(中文1896幅,英文610幅)。
不同的风景,演绎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定格在脑海,更充盈在心田。这里,我们选取其中的10幅美景,与你分享。
1、“天桥”
2月26日,晨雾中的周瑜立交桥。
2017年底改造通车的206国道安徽省舒城段,有一座县级大型互通三层半立体交叉立交桥,高18.6米,双幅主线桥长502米。周瑜立交桥的建成,避免了国道穿越县城经常拥堵之难,也开启了当地交通发展的“高速”时代。
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2、 “花海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3月21日,一列动车通过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油菜花海。
清明前后陕西省汉中市广袤的田野,青山绿水花金黄。近日,汉中市各县区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23条重点观花线路上游人如织,花的海洋也成了欢乐的海洋。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3、震后十年新青川:城在景中 景在城中
4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新青川县城。
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记者重访当年重灾区的四川省青川县。 当年一片废墟的青川县城,如今的街道上满载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与现代城市音符,街道干净、平坦,重建的居民小区大多临近公园、广场,花草芬芳。曾经无情的地震带来的伤痛,已然被重建后的美丽新家园和幸福生活所替代。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4、鸟瞰古城西安
5月4日傍晚,古城西安城南的秦岭清晰可见(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5、感受“毛乌素”的生机
8月1日,汽车行驶在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的通村道路上。
在陕西境内的毛乌素沙漠,绿树成荫,绿草茵茵,人们很难想像这里曾是流沙的荒漠。总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源。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也使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6、广灵小城风光美
8月24日拍摄的广灵县城附近的壶流河湿地风貌。
山西省广灵县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县城所在地壶泉镇周边的广阔湿地及古老的北齐长城等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7、云端梯田 稻谷飘香
9月15日无人机拍摄的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一派丰收景象的古梯田。
在海拔1500米的巴山深处的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有一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古梯田。每逢金秋时节,千亩水稻田从山底到半山腰,层层叠叠金光灿灿,丰收景色如梦似幻。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8、汉江湿地秋意浓 芦花荻荻醉游人
9月28日,人们在汉中市汉江湿地公园游览(无人机拍摄)。
陕西省汉中市沿汉江两岸的湿地公园数百亩芦花荡漾,令游人流连忘返。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9、秋染沁源“好地方” 满眼青山似“金山”
10月9日拍摄的晚霞下的好地方林场。
进入秋季,地处山西省沁源县的好地方林场变成金黄一片,四面眺望,群山环绕,绵延起伏,林海苍茫,宛如一座座金山展现在眼前。
目前沁源全县森林面积220万亩,天然牧坡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居山西省第一,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全国“油松之乡”。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10、雪后华山 冬日画境
11月17日雪后初霁的华山,东峰脚下的下棋亭与南峰交相辉映。
当日凌晨的一场大雪将西岳华山变成白雪皑皑的世界,白雪与苍翠的华山奇松、灵动的云海交相辉映,如梦如幻;满山遍野玉树琼花,树枝上通体的雾凇晶莹剔透,绘就冬日画境,美不胜收,游人如置身人间仙境。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