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被授予大尉军衔的马元钤。
□贺宝璇 马卫煌
大小新闻客户端9月7日讯 2001年,贵州省贵阳师范学院原副院长、中文系主任、离休干部马元钤因患肺癌在贵州省贵阳市医院去世,享年76岁。学院组织部在马元钤的墓碑上刻有“挥戈为勇士,执笔育英才”十个大字,这是对马元钤一生的肯定。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尉,是牟平县城关王贺庄村人,他将青春献给了全国的解放战争、献给了贵州省教育事业、献给了贵阳市这个山城。
1926年5月26日,烟台市牟平县城关王贺庄村马文贵家传出一声清脆的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父亲马文贵高兴万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愁闷,这个穷困的家中没有几个鸡蛋,缸里也没有几斤小米。更使马文贵难过的是,儿子刚生下来,妻子就因为难产大出血而去世。
马文贵没有放弃,他一把屎一把尿,又当爹又当妈地把马元钤抚养到了8岁。马文贵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砸锅卖铁送小元钤去上学,希望他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
1938年2月1日凌晨,日本鬼子的铁蹄踏上了牟平大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鬼子用枪托打马文贵,要他去水道修炮楼,急中生智的马文贵用菜刀将左手大拇指砍掉,才没被抓去。他说:“我宁肯死,也不给日本人卖命。”为了避免日本鬼子欺负,不被抓去当劳工,1943年,马文贵带领18岁的马元钤离开了牟平县王贺庄村,来到了鞍钢,想去当工人,挣点钱养家糊口。谁知道鞍钢也同样被日本鬼子所占领。马元钤在鞍钢工厂一天工作16个小时,吃尽了苦。厂里只管饭不给工钱,还不给吃饱,没钱买衣服也穿不暖,稍不留心,还要挨日本鬼子的打骂。无奈之下,父子俩便开始想办法逃离这里。1944年冬天,父子俩终于如愿了,却在逃走时走散了。父亲马文贵只得一个人回到了老家牟平县王贺庄村,一边种那二亩薄地,一边等待儿子回家。他哪里知道,儿子马元钤没钱回家,被一位好心人介绍到军校,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1946年,马元钤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虽然生活很艰苦,打仗很激烈,但是,马元钤表现得非常勇敢,舍生忘死,敢打敢拼,1946年入伍当年就提升为班长,后提拔为排长。他随东北野战军入关,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鞍海战役、锦州战役等。1949年元月参加包围北平及和平解放北平行动,入京后担任北平市卫戍警备部队排指导员。1949年8月他所在的部队接受改编,成为第四野战军。1950年,他随154师开赴广东省惠阳、黄岗等地执行剿匪任务,包括解放南澳岛、南鹏岛等。1951年部队进驻潮汕地区。在此期间马元钤和妻子通过组织介绍结婚,他们的四个孩子分别出生在潮州、梅县、惠阳、陆丰县。马元钤一直随军在潮汕地区执行海防任务,1962年部队上考虑到他的家庭问题,将他调到陆丰县兵役局任政委。1964年马元钤作为全军最年轻的干部带头转业支黔,并得到全军的表彰。当年他担任了支黔贵州工学院四清工作组组长,1965年调贵州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73年任贵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及师大附中校长,1997年离职。
马元钤一生作战勇猛,更值得领导和战士们佩服的是他爱兵如子,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他总是冲在前面。1947年,马元钤在四野四纵的一个班当班长,在四平战役中,一颗炮弹落在他和几位战士的附近,他奋不顾身,猛扑在一位战士的身上。战士没受伤,马元钤的肺部、腰部却严重受伤,转到后方治疗。
由于他作战勇敢,在攻打海南岛时,他已任营长,在战场上,他见炮弹落在附近,为掩护副营长,猛的将副营长推开,自己腿部却严重受伤。当副营长来到后方医院见到马元钤腿部的重伤时,竟伤心地抱住他像个孩子似地大哭:“马哥,没有您,就没有我这条命啊!”
马元钤在战场上拼杀的时候,回到村里的马文贵因为想儿子盼儿子着急上火,耳朵听不见了。马文贵盼着儿子能平安回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那天凌晨,马文贵打开门,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门外站着一位高大的军官,正是他的儿子!马文贵和马元钤相拥而泣,8年了,马文贵多次在梦中惊醒,眼前却是一个空荡荡的屋子,没有儿子的影子。今天,高大魁梧的儿子就站在自己面前,他怎能不高兴!
如今,马元钤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永远活在牟平人民心中,活在贵州人民的心中。
责任编辑 纪春艳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