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数学>

南陵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南陵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5-03-14 13:13:17

高二(下)期末备考资料之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第一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③,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柳柳州: 指柳宗元,此时被贬为柳州刺史。②黄丞相:西汉贤相黄霸,受皇帝信任,两度出任颍川太守,名满天下。柳士师:柳下惠,因正直三次遭贬黜。③桂江,即漓江,指柳州,连山:指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明确了诗人和朋友是在衡阳分别的,诗中“渡湘千里”对此有所照应。

B.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笔,勾画出诗人和朋友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C.诗人将自身的遭遇与先贤进行比照,在愧对先贤之余激励自己要奋发有为。

D.诗人的思绪随着北归的大雁飘向远方,心情也因猿类的悲啼变得更加凄婉。

2.尾联使用哪些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第二套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三) 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②捣麨③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②青:指新麦;③麨:干粮。

鹧鸪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和辛词题材大体相同,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情趣。

B.苏词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叶暗示“雨后”,与辛词中“雨”所蕴含的情感相近。

C.苏词中的“一村香”是从嗅觉角度着笔,而辛词是从视、听角度描写田园风光。

D.苏词上片提及了村里煮茧、缫丝等农事活动,而辛词侧重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这两首词的下片都塑造了一个乡野老人的形象,但其形象特点和所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第三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邢桂州 王维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②。赭圻③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④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注】①邢桂州:指邢济,作者的发人。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②洞庭:邢济此行盖自京口溯江而上,取道洞庭湖、湘水赴桂州。③赭圻:《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赭圻故城在(宣州南陵)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赤岸:赤岸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东南。④“明珠”句:据《后汉书》记载,合浦(在今广西)原产珠宝,因官吏搜刮珠宝渐移他地,人物无食,贫者饿死在道上。孟尝调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前弊,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上句先声夺人,以饶吹之声描绘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喧”字点明送别场景之热闹。

B.首联对仗工整,其中下句使用“下”字,写出友人乘风破浪、远去洞庭湖的情景,生动形象。

C.颔联在描写友人行舟途中的景色时选取不同的色彩,意境开阔,富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尾联用语直率而又真诚恳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不相同。

2.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人作诗用地名“尚有用意,非徒点缀”。本诗中,诗人使用多个地名有哪些“用意”?请简要分析。

第四套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2题。

雪中过虎牢 李汾

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①。广武山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

身经戎马心愈壮,天入风霜气更豪。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②?

【注】①虎牢:战国末期秦国建置。西汉时易名成皋关。②谢诸曹:指晋谢安及其弟谢石、其侄谢玄。淝水之战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石监江北诸军事,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大败苻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儿在嘶鸣,行李与弓刀时相擦刮。在纷扬的风雪中,兵士们走过了虎牢关口。首联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萧瑟寂寥的雪中行军图。

B.“哀阮籍”表明诗人与阮籍同病同怜,都有不能为世所用的孤独寂寞。相近的身世,使诗人处旧地而思古人,与阮籍惺惺相惜。

C.颈联由“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句式和意境脱化而来。诗人虽身经战乱、气候恶劣,却反而使自己心胸更壮、胆气更豪。

D.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气势恢宏。前两联以铺叙起笔,间以抒情,虽深沉壮阔却不失蕴藉;后两联则粗犷豪迈,酣畅淋漓。

2.“横槊赋诗男子事”与苏轼《赤壁赋》“豳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都提到了横槊赋诗的曹操,各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第五套

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叙事,写舟行至洞庭。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语言平实简明。

B.“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两句中天阔、波平、峰青,诗人以精工细笔勾勒洞庭湖的全景。

C.下阕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且静中见动,红白相衬,别有意趣。

D.“夜凉船影浸疏星”,疏星船影,倒映湖中。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相呼应,且以景语收结,耐人寻味。

2.湖湘之洞庭,常常成为文人骚客游历观赏、吟咏抒怀的对象,如张孝祥《浣溪沙·洞庭》、杜甫《登岳阳楼》。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不同。

第六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①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②,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注】①中州:指中原。②蕞尔:微小貌。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与友人携手登楼远眺,吟诗赏月,皓月当空好不惬意。

B.澄澈明月映照“满怀冰雪”之愁,无处排遣选择“鲸饮”。

C.“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承上写景,启下叙事抒怀。

D.“扶头”是写酒醉后昏昏沉沉,写出了作者的失意和无奈。

2.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是辛弃疾的“英雄之词”,但抒情手法相异。请以“谁念英雄老矣”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句为例简要赏析。(6分)

第七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过平望① 范成大

寸碧②闯高浪,孤墟明夕阳。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

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③。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

鸡犬各村落,莼鲈近江乡。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

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④。

【注】①平望:在今江苏省吴江市南四十里,是运河所经处。本诗为诗人离家赴临安水路经过平望时所作。平望是诗人故乡。②寸碧:远方的景物。③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动游鱼,使鱼落网。④唐代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在船行驶时遥望远景产生的错觉:诗人在船上,远方景物仿佛扑面而来。

B.三、四句从规觉角度写秋景,水柳病绿,霜蒲新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意境萧瑟。

C.五、六句写渔人在孤屿边举网、在船上鸣榔的场景,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

D.全诗扣住“过”字描写水路行经平望的见闻感受,写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点。

2.本诗末尾四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内涵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高二(下)期末备考资料·古诗阅读答案

第一套 1.C“在愧对先贤之余也激励自己要奋发有为”有误,诗人用典以自嘲,既表达自己的愤懑、失意,又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之情。“激励自己要奋发有力”明显与诗歌的基调不合。【详解】本题考查抒情方式。“桂江”和“连山”实际上也并无相连之处,所以,作者正是寄情于景,用山水相望、长吟远慕表达和友人的无限相思之情。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分别之后情景的想象,并非眼前的实景,是以虚景写真情。

2.①寄情于景。桂江是友人所往之处,连山是作者所在之地,以景物间的相互关联表明相两人虽相隔两地,但始终彼此牵挂。②以虚写实。作者想象分别后两人山水相望,一起吟诵《有所思》的情景,表达了与友人相互思念的深情厚谊。

第二套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所蕴含的情感相近”错。苏词“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麻叶、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写出了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就可知道这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题目中“谢雨”之意,可理解为“乐景”。而辛词中“自从一雨花零乱”,则是写晚春风雨落花之景,春光将逝,可理解为“哀景”,才有下句的转折“却爱微风草动摇”,作者关注到夏草初长的季节变化,另赏一处美景。故选B。

2.(1)①苏词塑造了年迈拄杖、摘取食物果腹的乡野老人形象。老人白发苍苍,拄着藜杖,捋下新麦捣成干粮充饥。②表达了苏轼爱护百姓、渴望丰收之情。(3分) (2)①辛词塑造了热情待客的村居老人形象。老人几次三番邀请,拄着藜杖出门迎接“我”,在雨中躲避着行人辨认“我”。②体现了词人对淳朴邻里的赞美,对邻里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的喜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苏词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妙,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早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表达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辛词下片写野老邀请他小酌事。“玉友”、“溪毛”都是山里风味酒菜,充满乡野气息。主人准备的酒菜微薄,却毫无愧色,一呼,一荐,可见主人的热情,客人来这里小酌就是喜欢乡野本色酒菜。“殷勤野老苦相邀”说明主人的淳朴好客,也表明自己是应邀而来的。最后写野老可能是在家里等得不耐烦了,他拄着拐杖,到门前溪水上的小桥旁,站在桥头盼望客人的到来。也许他等了许久不见客人来,过往的行人让他有几分失望,打算下桥回家,这时,稼轩来了,眼花的野老还以为是行人,匆忙避让,转身想走,正转身间,忽然认出是他请的客人来了,于是马上迎接客人。这里“忽避”和“却过”两个词用得极妙,形成戏剧性转换,把野老眼花、失望、热情的心理活动和迎客动作都表现出来了。凸显出了自己和普通农人的淳朴的友谊。

第三套 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尾联用语直率而又真诚恳切”错误。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故选D。

2.①使用多个地名,展示了友人的行程,表现了其路途之遥远与艰辛;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挂念与期盼;③多个地名引发读者对当地景色的联想,扩展了诗歌的意境;④多个地名散落句中,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动态美),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为地名(今安徽繁昌县西),“赤岸”亦为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内。展示了友人的行程,表现了其路途之遥远与艰辛。多个地名引发读者对当地景色的联想,扩展了诗歌的意境。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烈壮观。“风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势。“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动态美),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第四套 1.A【解析】勾勒的是一幅壮丽苍凉的雪中行军图。

2.①苏轼是为了抒发苦闷。“横槊赋诗”刻画了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的英雄形象,通过凭吊人物的兴亡,从而感叹人生短促,倾诉苦闷之情。②李汾是为了抒发志向。他将这种英雄行为与寻常男子以一种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语气联系在一起,希望像横梁赋诗的曹操一样始终保持傲立于世的英雄之气,从中展示了自己的昂扬斗志。

第五套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精工细笔”应改为“白描之笔”。故选B。 2. ①张词营造了开阔平静、澄澈明亮的意境,抒发了沉醉自然、坦荡高洁的情感。②杜诗营造了雄浑壮阔、浩渺无边的意境,反衬出自身的渺小和孤独无依,既包含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表达了对国事和人民的深切忧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境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此先分析意象,概括出意境特点,再分析情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概括出词人的情感。 张词,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张词营造了开阔平静、澄澈明亮的意境,抒发了沉醉自然、坦荡高洁的情感。

杜诗,颔联“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营造了雄浑壮阔、浩渺无边的意境。“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自身的渺小和孤独无依,既包含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尾联“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表达了对国事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第六套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澄澈明月映照‘满怀冰雪’之愁”错误。“照我满怀冰雪”,意为:澄澈明月映照的是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满怀冰雪”是作者对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的自喻自况。故选B。

2.①“谁念英雄老矣”是直接抒情,作者眼看中原沦陷,同胞们愁意浓重,朝廷北伐却遥遥无期,又有谁还想到英雄已老、功名无成,直接表达出满腔悲愤。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借典抒情,廉颇虽老,但为求重新起用在使者面前吃下一斗饭,作者借廉颇的典故自比,表达自己不服老,仍希望为国立功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抒情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谁念英雄老矣”,意为: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也就是说,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那些已经老去的英雄,又有谁会去关心他们的抱负呢。此句直接抒情,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中原沦陷,朝廷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同胞们愁意浓重,自己的雄心壮志不得实现,朝廷想不到英雄已老,该句直接抒情,表达出英雄功名无成,空怀报国之志满腔悲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为:还有谁会询问,廉颇将军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这句话引用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廉颇年老时,赵王派使者前去探望他,询问他是否还能为国家效力。廉颇虽老,但为了证明自己宝刀未老,能重新被起用,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能为国家征战。此句借典抒情,作者借廉颇的典故自比,表达了辛弃疾对廉颇的敬仰,抒发自己不服老,仍有一腔热血,渴望为国立功的情感。

第七套 1.C【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内容、语言、情感、手法、意境等的理解的能力。C项中“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这一理解不正确,依据不足。五、六句承接上文,也是写行船途中所见的渔民劳作的场景,看不出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心绪。

2.(1)《过平望》末尾四句化用唐人诗句,写水映鸳鸯嬉戏的情景,点出平望是自古以来的离别之地,抒发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感情。(3分)(2)《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说自己在清静、虚静的居所过着悠闲的生活,感觉自己重新回归自然,顺应了本性;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以及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喜爱。(3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分析古诗的思想情感内涵的能力。题干将《过平望》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关联比较,从两首诗末尾四句的思想情感内涵这个角度设问。解答此题,须从两首诗整体语境入手,然后扣住两首诗末尾四句的思想情感内涵的差异做比较分析。《过平望》末尾四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通过写自己在清静、虚静的居所过着悠闲的生活,抒发归隐田园的恬然自安;通过感慨自己重新回归自然,顺适本性,抒发对官场污浊不堪的生活的强烈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