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我市从2021年起,全力打造“常有优学”民生名片。
两年来,更优的学校发展、更优的校长引育、更优的师资提振、更优的课堂教学、更优的学生培养、更优的教育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民生福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改善民生,用“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更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和更有成效的终身教育”,书写教育民生温暖答卷。
让“好上学”成为一种常态
“一度很犹豫,但是一年下来,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之前一直在外省打工的刘女士为了女儿的教育,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选择定居常州。去年9月,女儿进入家门口的新学校——钟楼二实小。明亮的教室,开阔的操场,敬业的老师,同时还是百年老校实验小学的集团校,让刘女士既省心又安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学位问题日益凸显,市民反映强烈。近年来,我市花大力气增加财政投入,新建改建学校,着力解决学位压力。过去5年,我市总投资309.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05所,竣工投用学校244所,增加学位15.7万个,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满足了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
今年9月,常州市教科院附属高级中学新校区就将启用。学校以教科院为依托,创新学科教研,开发丰富课程,提升教学质量。该校新校区占地120亩,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今年将招收8个班共440人,比去年增加165人。为有效化解全市高中学位紧缺的矛盾,近两年,我市新建多所高中,2022年秋学期,新设立的正行中学、教科院附属高中、前黄实验高级中学招生运行;今年9月,宋剑湖高中将投入使用,确保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来自市教育局计财处的数据显示,未来3年,我市还将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8所,新增学位7.6万个,不仅解决“有学上”的基本保障问题,而且满足安全、便捷接受教育的美好期盼,在更大力度、更深层次上实现“常有优学”的起点公平。
让“上好学”成为一种状态
如果说“好上学”是基本保障,体现了教育公平,那么“上好学”就是品质需求,是实现“常有优学”的过程公平。
集团化办学是“上好学”的重要手段。“从2007年第一个教育集团建立起,16年间,我市已建成164个教育集团,拥有161所核心校和553所成员校。”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介绍,在集团化办学的推进下,全市共有3个辖市(区)创成“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6个辖市(区)创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通过比例均位列全省第一。钟楼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全市优质幼儿园达93.93%,优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占比92.3%,5所普通高中获评省高品质示范高中,10所中职校100%创成省现代化示范校或优质特色学校。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要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提升平等发展能力的关键,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紧邻“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常州市西仓桥小学,学生100%为随迁子女。为让每个孩子都有全面成长的机会,学校陆续推出“河之礼”“河之研”“河之旅”“河之源”“河之创”课程,将古代四大发明、非遗文化、劳动教育等内容融为一体,“每个生命都在此绽放精彩,学校也因此焕发了勃勃生机。”校长沈奇说。
“上好学”并不仅仅意味着高品质、智能化,更需要有大量优秀教师。常州市清潭中学近3年来创新实施的“空间 教师 学生”,不仅创设了优质的课程,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教师。“让教师成长为名师,名师引领学生成长,最终实现教育最美好的境界——教学相长。”该校党委书记蔡军说。
近年来,我市以“五级梯队”建设为龙头,以“本土优秀师范生专项培养”“名师工作室”“名师导教”“乡村教师牵手行动计划”为四大抓手,形成“常有优师”全链条培育。全市现有在职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特级教师120人、正高级教师123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3人;拥有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103个、省级“四有”好教师团队9个,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水平连续多年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让“上学好”成为一种生态
“上学好”是让孩子上学有盼头、学成有奔头,保障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学有所用”的根本期盼,在更多时机、更大舞台上实现“常有优学”的结果公平。
依托创想少年思政学院,常州市星河小学以思政育人为抓手,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和创想素养的当代少年。常州市十佳少先队员、该校五(6)班学生段浩轩就是其中一员。“学校为孩子提供了自主、自立的发展平台。”家长王婧彦告诉记者,学校带领孩子走进常州三杰纪念馆,寻访红色英雄;走进“武进博物馆”,成为“红色宣讲员”……一次次锻炼,让孩子更加自信,也让孩子学会关心身边小事、关注社会大事。
衡量“上学好不好”,不仅要看上学的平台好不好,还要看发展的舞台好不好。去年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温宇凡,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推荐,顺利进入比亚迪常州分公司工作。
“每年就业季,学校领导、教师都要进行访企拓岗,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熊青云告诉记者,老师们个个化身“推销员”,发掘企业用人需求,积极拓宽学生实习和就业路径,尽力让每位学生都能高质量实习、就业。据了解,每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7%以上。
在常州着力打造新能源之都之际,我市牵头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联盟”,支持在常高校设立新能源领域学科专业。刘国钧高职校实施的SGAVE项目也成为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将助力学校进一步优化汽车相关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长林春说。
据悉,未来3年,我市将建设10个市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100家以上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吻合度持续保持在86%以上,“上学好”的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