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历史>

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试卷(初中2024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试卷)

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试卷(初中2024九年级上册的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24-11-14 21:02:40
历史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

1、假如你是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2、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关于传说中炎帝的发明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教民开垦耕种 ②种植五谷 ③制作乐器琴瑟 ④建造宫室 ⑤制造船只 ⑥创造文字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⑤D、④⑤⑥

4、“华夏儿女政通人和俱兴奔腾三江六川,炎黄子孙国强民盛两旺驰骋五湖四海。”这副对联中暗示华夏族的主体是( )

①炎帝部落 ②蚩尤部落 ③黄帝部落 ④尧部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5、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 )A、北京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大汶口人

6、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 )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7、《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8、下列哪一古代人类遗址,把我国的人类历史推进到大约170万年前( )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遗址

9、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 )

A、石制工具B、铁制工具C、棍棒D、硬质土块

10、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知道是哪个地方吗( )

A、元谋B、半坡C、北京D、河姆渡

11、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 )

①生活在黄河流域 ②种植水稻 ③住干栏式房子 ④挖井饮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主要氏族部落有( )

①黄帝 ②炎帝 ③蚩尤 ④三苗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14、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你知道残缺部分是什么吗( )

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 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

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 D、选举制,禅让制;公,家

15、香港某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材料中的“诸侯”产生于( )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奴隶制

16、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17、“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中这段话所描述的“宫室”最早应出现在什么时候( )

A、河姆渡人B、半坡人C、元谋人D、北京人

18、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燧人氏B、神农氏C、轩辕氏D、伏羲氏

19、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C、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D、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

20、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下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2、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 如图。

(1)两则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2)周天子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些人?他们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

(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说说这种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14分)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被起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继续其父未竟的事业。禹受命治水,他发奋治好水患。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攆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

请回答:

(1))禹生活在什么时期?

(2)通过材料的介绍,请你说一说他是用什么办法治水成功的。

(3)通过材料,你总结一下他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他治水成功,给你哪些启示?(可从治水成功的原因,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角度去思考)

(5)直至今天,水旱灾害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D 20、【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

(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

(4)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

22、【答案】

(1)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宗亲、功臣;他们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等义务。

(3)西周通过分封制,巩固了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3、【答案】

(1)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

(2)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服了洪水。

(3)他勤恳踏实,与群众同甘共苦,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还有创新的思想等。

(4)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有创新思想,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坚强的毅力等。也启示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5)我们要节约资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

历史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说明这场运动主要是反对( )

A.曾国藩的湘军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D.英、法、美等国组织的洋枪队

2.《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其提出者是( )

A.洪秀全 B.洪仁玕 C.陈玉成 D.李秀成

3.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地点是( )

A.金田 B.永安 C.武昌 D.南京

4.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关天培

C.太平天国定都北京后,改名“天京”

D.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5.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太平军)非正统,依旧让咸丰。”这首歌谣创作的背景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6.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如图。此图不能反映(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C.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D.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7.被军迷誉为“中华神盾”的长沙舰是由江南造船厂建造的,而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则是江南制造总局。那么,江南制造总局创建于下列哪一时期(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8.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湖北织布局

9.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 )

A.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D.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

10.八年级某校学生制作了以下历史名人卡片,请找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观察下表,分析表中税率的变化与《南京条约》哪一内容直接相关(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A.中英协定关税

B.割让香港岛

C.赔款2100万元

D.开放五口通商

12.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3.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4.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 )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B.割让辽东半岛

C.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5.历史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与如图遗迹有关的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说:“抢劫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小至小资家庭的钱匣,大至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直到被塞满的裤子不堪负重,坠至脚踝处。”英法联军的这一掠夺行为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7.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18.近代史上,中国的国都北京数次遭到外国军队入侵。其中首次入侵北京的是( )

A.八国联军

B.英法联军

C.英国军队

D.日本军队

19.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侵略国家由一国变为多国

B.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签定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20.鸦片战争后,反抗清朝统治的农民战争又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色彩。1862年9月,在浙江慈溪痛击洋枪队的队伍是( )

A.太平军

B.义和团

C.东北军

D.义勇军

21.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

A.师夷长技、自强

B.民主、科学、新青年

C.民族、民权、民生

D.适者生存、变法图强

22.“此日浸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目战争中牺牲的( )

A.左宗棠

B.邓世昌

C.李鸿章

D.关天培

23.“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军威。”邓世昌 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 )

A.虎门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2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一条款出自于(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6.如图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7.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为了掠夺市场和原料,推出所谓大陆政策

B.清政府没有及时从朝鲜撤军

C.中法战争中,暴露清政府的腐败

D.清政府没有作战争的准备

28.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的(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天皇专制

D.封建专制

29.“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提倡“自强”“求富”,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30.2018年是北京大学创建120周年。北京大学的诞生开始于(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大学

D.西南联合大学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0分 ,32题16分,33题14分 满分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

材料三: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幻想。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4分)

(4)请列举两个史实说明材料三反映的内容。(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乡。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酷炎的夏日”是哪国侵略者?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曾有过三次分离,导致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二次分离的是近代哪次战争?(4分)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文件?该文件是在何时签订的?当时中方代表是谁?(6分)

(3)除材料一、二相关内容外,该文件还涉及哪些有损中国利益的规定?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京城火器营,尤 宜先行学习炸炮,精益求精,以备威天下、御外侮之用。”

材料二:李鸿章又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 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1)列举洋务运动的前期、后期两个口号、和洋务运动的性质。(6分)

(2)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李鸿章分别提出了学习西方的什么主张?有什么具体表现?(各举一例)(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鸿章的洋务思想。(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 B B D C

6-10:D A C D B

11-15:A A A A B

16-20:B B B C A

21-25:A B C C C

26-30:C A A C B

二、材料分析题

31.(1)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

(2)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呈上升趋势。

(3)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等。

32.(1)日本侵略者。甲午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1895年。中方代表是李鸿章。

(3)规定:还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3.(1)自强、求富,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技术和民用工业技术。具体表现是他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

(3)他认识到中国技术落后并主张“师夷长技”发起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他不承认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不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要一分为二的评价)

历史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来源:初中生学习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认为侵犯版权,请及时告知,小编将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