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历史>

2024年高一历史学考试卷(2024历史学考试卷高一广东)

2024年高一历史学考试卷(2024历史学考试卷高一广东)

更新时间:2024-09-02 22:10:41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检测模拟卷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条皱纹、一块衣襟上的污迹,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阵掠过森林树梢的风声,或者一辆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当然,细节的再现并非堆砌式的描写,不分青红皂白地放大所见所闻。杰出的文学大师往往敏捷地抓住一个细节,从而激活一个特殊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第五回“关公温酒斩华雄”堪称著名范例。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作者甚至不屑于正面叙述两将交手的激烈场面。喧天的鼓声与呼号作为背景,“其酒尚温”的细节展示了关公的神勇。

对于人物的肖像,许多作家擅长细节的点睛之笔。孙犁的《芦花荡》形容船上的“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矍铄的神态跃然纸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形容三仙姑“老来俏”的细节是小鞋绣花、裤腿镶边、黑手帕盖秃头、涂粉的老脸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文学作品的一个精彩细节可以胜过众多盘旋于外围的冗长形容。由于细节的神奇魔力,许多作家孜孜以求,广泛搜索,甚至祈求有擒获精彩细节的好运气。

对于作家来说,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如果一百个作家可能构思一段曲折的恩怨情仇,只有二十个作家有望为之配置相宜的细节,使之合理而完整。至于构思出神入化的细节,一两个作家而已。各种起伏跌宕的故事激荡人心,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赋予情节转换的强大能量,然而,依存于情节骨架的合理细节常常成为作家的难题。许多时候,起伏跌宕的剧烈程度恰恰与合情合理构成矛盾。如果众多细节质量欠佳,情节整体的可信程度会迅速下降。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的信中曾经指出,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特征。相对于高蹈的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之中的日常生活逐渐清晰,种种带有烟火气息的细节密集浮现。文学史考察表明,庸常小人物、世俗的生活场景和种种家具器物或者人物对白的细腻描写,是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标记。这种状况包含了一种新的价值观的崛起。相对平静的日子里,古老的悲剧倾心的激情开始退却,饮食起居、市场消费、家庭气氛等日常生活占据的分量愈来愈大,文学的呼应即是日常生活细节的持续增加。中国文学史也曾显现出相似的转折。如果说,《三国演义》显示的是帝王将相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么,《红楼梦》则转向了琐细的人情世故与家长里短。

(摘编自《光明日报》《文学细节会说话》南帆2023年04月27日)

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充满传奇和悬念的情节,以及惟妙惟肖的细节能让文学的叙事带给人欲罢不能、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B.文学的细节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关于人物的详细描写,也能是对某一场景的细致描摹,或者是某一特定文学意象。

C.文学的魅力不仅来源于故事中传奇色彩浓厚的情节,还在于对细节的敏感细致的把握,关羽温酒斩华雄就是例证。

D.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细节造就的典型人物,一个好细节甚至可以超越冗长描写,但捕获精彩细节往往要靠运气。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孙犁《芦花荡》和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为了证明精彩细节可以激活一个文学人物。

B.文章在分析了文学细节对人物塑造带来的神奇魔力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出彩细节的发现比情节构思更加重要。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假设等论证方法,让文章的观点更加确凿鲜明且具有说服力。

D.文章提及恩格斯的书信,说明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标志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样的文学现象预示一种新价值观的出现。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情节的悬念和传奇性充足情况下,若缺少足够细节,那么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组成的文学审美魅力就会不足。

B.《三国演义》的作者侧面描写了关于斩华雄的场景,突显了他的神勇,如果正面描写就达不到这样的塑造效果。

C.情节依靠戏剧冲突可获得跌宕起伏的效果,但如果在情节框架中缺少大量的细节,会影响情节的质量和可信度。

D.中国文学也有从帝王将相起伏人生的描写到琐屑人情世故描绘的转变,说明浪漫主义和古老悲剧的激情已消退。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兴趣和思考,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看,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这便是所谓的“不写之写”。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省略、情节省略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令人赞叹。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白本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曹雪芹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白。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大多数情况下忽视了“不写之写”美学修辞学上的意蕴。

C.曹雪芹通过语言、情节的省略,“不写之写”,利用“矛盾”等制造空白,使《红楼梦》具备了朦胧之境、空灵之美。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5.(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使人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D.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以虚写实、计白当黑,使有限的画面生出无限烟波,达到了“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的效果。

6.(6分)文学作品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

莫言

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奶奶走到父亲面前。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

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

“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

“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

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

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

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汽车。”我父亲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没有人理他。

“鬼子的汽车!”我父亲跳起来,怔怔地望着那些像流星一样射过来的汽车。汽车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焦黄的尾巴,车头上劈劈叭叭地晃动着白炽的光芒。

“汽车来啦!”父亲的话像一把刀,仿佛把所有的人斩了似的,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

余司令高兴地吼一声:“小舅子们,到底来了,弟兄们,准备好,我说开火就开火。”

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几十个队员,都哈着腰,提着武器,趴到河堤墁坡上。

已经听到了汽车嗡嗡的吼叫声。父亲伏在余司令身边,擎着沉重的勃郎宁手枪,手腕灼热酸麻,手掌汗水粘湿,手虎口那儿有一块肉突然跳了一下,接着便突突地乱跳起来。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

汽车飞快地驶近,增大,车头前那两只马蹄大的眼睛射出一道道白光。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临近石桥时,汽车慢慢减速,黄烟从车后漫过车头。

父亲把头使劲缩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冰冷从脚底上升到腹部,在腹部集合成团,产生强大压力,父亲感到尿急,他用力扭动着臀部。余司令严厉地说:“兔崽子,别动!”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蜒的墨水河堤上。

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奶奶欣慰地对王文义妻子说:“嫂子,总算挨到了。”奶奶出嫁之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的紫印。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

还是我父亲最先发现我奶奶,我父亲靠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启示,在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逼近的汽车时,他往西一歪头,看到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父亲高叫一声:“娘——”

父亲的叫声,像下达了一道命令,从日本人的汽车上,射出了一阵密集的子弹。枪声沉闷,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那些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散在绿草茵茵的草坡上。王文义妻子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娘——”我父亲撕肝裂胆地高叫一声,身体弹到堤上。他在弹上堤的同时,就扔掉了手枪,手枪落在了一棵叶子折断的金色苦菜花上。父亲张着两只手,像飞腾的小鸟,向奶奶扑去。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奶奶平卧堤上,脸贴着堤边的野草。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父亲扳着奶奶的肩头,把奶奶翻过来。奶奶脸上没有受伤,面容整肃,头发纹丝不乱,五绺刘海下,两条眉梢儿下垂,奶奶半睁着眼,苍翠的脸上双唇鲜红。奶奶睁开眼,满脸绽开天真的笑容。

鬼子汽车停在桥头,马达高一阵低一阵轰鸣着。

一个高大的人影在河堤上一闪,父亲和奶奶被拉下河堤。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打断了,打碎了。

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

(有删改)

【注释】①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及我国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形象。

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出现“我奶奶”“我父亲”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下的称呼,“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B.奶奶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队伍送拤饼时“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充分表现了奶奶希望尽快支援前线的急迫心理。

C.“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充满童趣的表达写出了父亲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独特感受。

D.“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与前文“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形成呼应,为奶奶的牺牲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8.(6分)莫言的老师徐怀中先生在《莫言论·序言》中提到,“《红高粱家族》换了观察战争的角度,改变了以往写抗日战争的陈旧套路”,请就这一看法,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9.(6分)文中多次写到“红高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②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

C.颈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15.(6分)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六、情景默写(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七、选择 简答(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既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对此 。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 的。

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大多经历了安史之乱。在乱前,其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而另外少数人,原就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使他们终于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其所具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是 的。

17.(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3分)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

B.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

C.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一种好意。

D.此时,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它宽达数百万光年。

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请指出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八、简答题组(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论剑”青城山,泛舟都江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前击剑,在杜甫草堂打一场排球赛,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遇上动漫人物哪吒,两个小伙伴在巴山蜀水间展开竞技比拼又共同成长……这些有趣的场景,来自日前发布的成都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哪吒蓉宝奇遇记》。3分钟的短片,既展现了成都的自然风光, ① ,更是着力刻画了体育竞技运动之美。通过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必将取得共赢的效果,凝聚起共同的意志。

人们不禁感慨,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② 。回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宣传片,让孙悟空、黑猫警长等经典动画形象尽享冰雪运动的快乐,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由此观之,好故事离不开好点子,为讲述添一点创意,才会在更多人心中激起涟漪。

我们相信,大运会“成都成就梦想”的精彩,已在赛前预热,必将在赛场绽放, ③ 。

20.(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4分)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九、材料作文(共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他治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精心治疗,遍游各地行医。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身处乱世,怜悯百姓,立志学医救民,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终于写成《本草纲目》……

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医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内涵丰富的医者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从业者,对我们也具有启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私信获取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