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说明 、议论、抒情、描写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联系
2. 概括内容
(1) 答题模式:人 事(起因经过) 结果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注意:(1)主语一般是主人公,事件一般要体现主旨。(2)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概括事件:(1)看准题干要求,(2)把握事件中的关键语句。
(3)联系文章标题。答案力求简明、概括、准确、全面。
建议:需作答三条以上时记得用数字排序答案会更条理。
(2) 填表:情节、情感题
情节题:(1)分析已给环节格式(2)定区间:根据已给的内容及空格分层(3)根据已知推未知(4)根据已知仿写未知:精确表达。
情感题:(1)先标画出题干中已给的情感词(2)根据已给的情感词及空格分层,推要填的词位置(3)在相应段落找出这个词填上(4)如果原文没有合适的词,根据人物描写,揣摩情感变化,归纳出这个词。
3人物形象分析
注意: (1) 审题 (2) 要从不同角度回答。
(1)人物性格品质?什么样的人 ? 答题模式:他是……,……,……的人。
(2)结合文章内容什么样的人 事件 性格词汇
答题模式:从xx做了……事,可以看出xx是个……的人。
如何分析
①原文直接描绘性重点词语、句子。
②正面描写人物语句。(语.动.心.神.外)
③侧面烘托,与周围人的关系,侧面、对比等把握特性。
④抓关键词句,概括具体事件,分析特征。
4.赏析题(1抓 2写 3表达)
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描写方法(人物、景物)生动的字词、写作手法、句式、内容、感情等角度(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心理等),表达了(表现)……感情(性格、主题等)。
用词多考形容词和动词;修辞多考比喻和拟人;写作手法考得很少多数是对比、衬托、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题模式:本义 文中义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注意语言的严谨性)
方法:①拆词组词 ②望文生义 ③近义词、同义词
文中义: 依据全文内容,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回答。在文中具体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注意词语产生的实际效果)
建议:答题时语言的组织要规范。“……”文中指的是……,表达了作者……”
(2)修辞角度
答题模式:A确定修辞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C表达了……情感。
①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②拟人:把××拟人化了,把……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③排比:句式整齐,便于吟咏,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抒情,突出了……的特点。使感情表达地更强烈,增加感染力和表现力。
④夸张: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突出……特征,揭示本质,增强印象。
⑤对偶:高度概括表达的内容。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⑥反复:增强抒情感染力,承上启下,分层清晰,强调突出……,使人印象深刻。
⑦设问:自问自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突出强调某些内容。
⑧反问:答在问中,增强肯定(否定)语气,起强调作用,使态度更鲜明,语气更坚定,感情更强烈。
⑨对比:将××和××对比,突出强调其中××对象的××特点。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3)人物描写: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展现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突出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突出的作用。衬托了人物……思想感情或……性格特征。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③细节描写
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性格突出。细节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准确的把握事物特征,描写的更加传神,使读者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5.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直问式:(1)标题含义? 答题模式: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字面意思、文章的主要内容) ;
深层含义 :(文章要表达的情感、观点、写作目的)
(2) 题目作用: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引起兴趣③概括内容,突出主题 ④运用比喻、拟人、象征,一语双关(一方面……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作者……感情 ⑤引出写作对象
(3)间问式:为什么以此为标题(好处、妙处等)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如何理解“”?
答题模式:(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作用)
6.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答题模式: 结构(看位置) 内容(结合具体内容)
(1)在开头:
结构上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内容上:写出了……,点明……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中间:
结构上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 ……、引出下文……、
总结上文……,为后文……作铺垫;为……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内容上:承接上文 ……、引出下文……,使文章连贯。
(3)在结尾:
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主题、首尾呼应或照应标题(前文)
内容上:写了……(内容),点明……中心,表达(现)了……(特点/感情/主旨),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
首尾呼应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等作用。
7.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场景等。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写出了环境的__特点
(3)展现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4)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5)借景抒……情,揭示(深化)……主题
渲染:宁静 祥和 温馨 浪漫 活跃 热闹美好 融洽 热火朝天 其乐融融 沉闷 凝重 压抑 紧张 尴尬 清冷 苍凉 凄冷……气氛 烘托(喜:轻松 愉悦 愉快怒:愤怒 悲壮 悲愤 哀:悲伤 悲痛 痛苦 沉重 乐:舒畅 高兴……)心情。
8.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插叙(叙事时中断原来的顺序,插进去相关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 内容上:补充交代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内容情节更充实,突出了……主题。
结构上:使情节更完整,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引起读者兴趣,突出中心。
答题时也要结合文章主题及人物性格不能只答套话。,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9.理解句子含义:
(1)抓出关键词,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注意此句子前面或后面的相关语句、内容。
(3)问问为什么。
(4)总括情感。
10.主观题:结合实际,围绕中心谈谈感受
答题模式:1.简要回答问题。2.围绕中心,展开感悟。3.联系实际,进行总结。
11.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2.赞不赞同题
1.明确观点2.赞同或者不赞同的解释,这种做法的原因和意义3.联系实际。
看法类:
1.明确观点,谈感受,联系中心内容。2.围绕中心,总结精神品质。
3.自己身边的例子。4.所以,我认为……
启示类:1.概括内容 中心。2.重点对人物形象分析,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感悟、启示。3.联系实际,谈看法。
记叙文答题注意要点
一、读懂原文,准确理解内容和中心。
二、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掌握题目要求。
三、联系相关答题方法,灵活作答。
四、问从文中来,答从文中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