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安市教育局官微消息,西安市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减少校园“小眼镜”十条措施。从落实视力监测、改善教室视觉环境、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严控电子产品、加强视力健康日常干预、开展视力健康宣传教育、建立学校近视防控机构、签订近视防控目标责任书、实行评议考核排名等十个方面作出要求。
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
每学期集中调整桌椅高度
各中小学、幼儿园认真落实每年1次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建立学生视力档案,做到一人一档。班主任及时向家长反馈检测结果,对视力不良学生(幼儿)及时告知家长到眼科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每学期在校内公布各个班级总体近视率、新发近视率及近视增长率。
严格落实《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条件必须100%达标,每学期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宿舍、体育场馆等采光和照明条件进行检查和清洁。每个班级配备课桌椅调配测量尺,一至两周调换一次学生座位,每学期至少集中调整一次学生课桌椅高度。严禁按照学生学习成绩安排座位。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保障学生睡眠时间
各中小学要科学布置学生作业,严格执行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阶段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合理安排作业总量,寄宿制学校缩短学生晚上学习时间。保障学生睡眠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8个小时。各班级建立作业公示制度,接受学生、家长监督。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向任课教师反馈,应允许个别学生迟交、少交或缺交当日作业。各年级组组长和学科组组长加强对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的统筹管理,学校校长要对超量超时布置作业的教师进行批评提醒。
各区县、开发区教育局将课业负担纳入教育质量监测评估范围,组织责任督学到学校督促落实“双减”要求。
小学四年级前不使用电子产品
课间督促学生走出教室活动
各中小学要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程,每天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严禁削减体育课时,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幼儿园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保证幼儿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
儿童青少年眼睛发育期(小学四年级前)不使用电子产品。教师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家庭作业采用纸质作业。
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尺、一拳、一寸”正确读写姿势,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姿势。学校每天组织全体学生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督促学生认真执行眼保健操流程。课间10分钟督促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放松身心、远眺。班主任、各学科教师要按时下课,不得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学校成立课间巡查小组,校领导轮流参与课间监督和管理。
确定一名校级领导负责近视防控
并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将近视防控内容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围绕每年3月和9月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6·6全国爱眼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的宣传教育活动,传播视力健康文化,推广有利于视力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近视防控和视力健康管理知识专题培训。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健康教育社团,开展视力健康同伴教育。
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成立近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校(园)长落实学校近视防控第一责任人责任,确定一名校级领导负责近视防控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有效措施,明确相关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医(保健教师)工作职责,定期研究指导学校近视防控工作,督促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和工作责任。
实现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1%以上
对区县、开发区近视防控考核排名
各区县、开发区教育局与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签订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确保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1%以上。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每年市教育局对各区县、开发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进行评议考核排名,对未实现年度近视防控目标或排在后位的区县、开发区进行通报并约谈相关责任人。各区县、开发区对学校近视防控工作进行评议考核排名,评议考核结果与学校及校长评优评先挂钩,未实现年度近视防控目标的,学校不得申报年度先进单位,校长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对学生近视率不降反升的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各学校(幼儿园)要将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年终考核,作为班级评优评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年度考评的依据。
专家:好的近视防控一定是多方协同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专家、陕西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团副团长、陕西省首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特聘形象大使、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杜兆江认为,好的近视防控一定是政府、主管部门、专业卫生机构、学校、家长、孩子等多方协同努力。
应将近视防控端口前移
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
杜兆江建议,家长一方面应将近视防控的端口前移。“按照国家卫健委近视防治指南的相关规定,儿童6岁前应进行13次视力监测,即使做不到13次,也最好从小班开始,每半年一次,对孩子的远视储备和轴长进行监测,发现问题提前干预。”
另一方面,杜兆江认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户外活动时间。“在临床上,的确有孩子充分户外活动(每天2个小时以上,3-5小时更佳),使眼轴缩短、近视度数下降的案例。”杜兆江说,“必须说明的是,户外活动的时间不需要不间断的连续时间,可以是上下学路上、体育课、课间活动、大课间、放学回家玩耍等不同户外活动时间的总和。”
此外,杜兆江还建议,“从近视防控角度,家长最好规定孩子写作业的间隔时间为每20分钟、休息5分钟,楼层低的孩子建议下楼活动,跳200个绳等再回家写作业。另外,在家写作业时开小台灯同时也要开大灯,家长们可在网上搜索用手机摄像头测试灯光频闪的方法,对写作业来说,低频闪的灯更友好。家长们也要保证孩子睡眠时间,不少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加上校内作业,导致孩子睡眠太晚,这对眼睛的休息十分不友好。还要注意,休息时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和乐高等费眼睛的玩具。最后减少甜食摄入也对近视防控有利。”
尽量减少电子化教学
提倡回归传统板书
杜兆江认为学校应做好督促学生课间进行户外活动如远眺等,帮助并鼓励学生发展各自的特长运动,尽量减少电子化教学,提倡回归传统板书。
“此外,学校应按照学生身高及时调节桌椅高度,督促学生养成‘一尺一拳一寸’的正确写字习惯。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只有精力充沛时才比较容易做到正确的坐姿,所以在校内的劳逸结合十分重要。”杜兆江说,“目前,大部分学校在照明达标方面不存在问题,但不少学校在视力监测方面不够重视,将视力监测单发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完成监测和数据填写,这种没有统一标准的监测数据是不准确的,无法准确反映总体近视率,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每年两次的视力监测需要校园内进行统一设备、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的监测。”
杜兆江介绍,他所在的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团队,已完成对临潼区、曲江新区等学校视力监测的全覆盖。“我们通过培训学校老师、家长志愿者实现对上述两区学校学生的普查初筛,出现问题的再到正规医疗机构进一步确诊干预,集中且使用统一标准的视力监测才是有效的监测。”杜兆江说,“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近视矫正及控制手段,光学干预是控制近视的首选措施,药物尽量不作为首选方案,对于部分近视控制不佳的孩子,药物可以作为补充手段。”
相关数据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6月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显示,全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5.1%;2022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6岁儿童近视率分别达51.9%、12.7%,与201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7和1.8个百分点,呈现向好态势。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来源: 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