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试题开放性”,再度被提及。
在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有如下描述:
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又是几人欢喜几人忧。
“试题开放性”这个带着些许神秘感的字眼,已经不是被首次提及。在教育部的文件中,它出现的频率很高,堪称热词。
到底什么才是“试题开放性”?
结合文件的前后文,其实不难回答。
其一:情境设计。
意味着“单刀直入”的题目少了。很多题目会设计一种情境,让学生首先理解情境、进入情境,然后回忆课本知识,结合题目设置的情境,给出“完美的解释”。
举个例子。
昨天晚上,给孩子提问历史题目,到了义和团这一章。问“义和团提出的口号”,简简单单4个字的答案(扶清灭洋),孩子支棱着耳朵,半天没想起来。
于是我拿太平天国做了对比: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理念,正好“对称”,一个反清亲洋,一个扶清灭洋。
这里完全可以进行情境设计,成为考试题目。
太平天国一开始是拜上帝教,虽然和西方不同,毕竟标志物有点像,所以一开始他们见了洋人,还是满心欢喜的。后来被清政府挑拨离间,就是另一码事儿了。
义和团则盲目排外,没法细说,很多内容教科书都回避了,否则这个“团”的性质就变了。
把两者进行对比,加入一个故事,“情境”就有了,比如太平天国和外国传教士会面的场面。
考题当然不会让你只看场面,还会提问。讲究“开放性”,就是“关乎此场景、跳出此场景”,让你思考场景之外的东西,比如从太平天国的“亲洋”,让你回答义和团的“灭洋”,进行对比分析。
02减少死记硬背其二:减少死记硬背。
还是用前面的例子来说话。
考生可以记不住“扶清灭洋”四个字,只要明白义和团的纲领,就可以了。
从心理学上分类,死记硬背,属于“晶体智力”范畴;对事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把握,则属于“流体智力”。
增强开放性,侧重于考察考生的“流体智力”。
这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的理念,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联?
靠死记硬背,课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
一个流动的逻辑线条是:
1. 义和团排外灭洋,清政府受外国欺压,形成了“利益一致性”,义和团被清政府利用;
2. 义和团进北京,冲击使馆,外国利益受威胁;
3. 八国联军以保护本国人利益为由侵华。
理解这个逻辑线,前因后果就好掌握了。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适当补充一部分背景。教材语焉不详,老师不讲清楚前因后果,学生自然一头雾水。
学生首次接触的专有名词,也要适当提醒,以免学生误读。比如“恭亲王奕”,有的学生竟然读成了“王奕”。
03减少机械刷题其三,减少机械刷题。
这恐怕是最难的。刷题是高分考生的不二法宝。
心理学实验也已证明,短期集中刷题,确实能提分,但长期效果有限。换句话说,这种刷题只能保持“工作记忆”,难以形成长期记忆。
很多人以为,机械刷题只对死记硬背的题目有效,其实是个误解。
灵活性、开放性很强的题目,刷题刷多了,也有效果。毕竟题目再灵活、再开放,万变不离其宗,就是那几条思路,变来变去罢了。
正因为有效果,所以要想克服掉,恐怕很难。
关键不在于“刷题”,而在于“机械”。同类题目,你反复做来做去,就成了“机械刷题”,白费功夫却提不了分。
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机械”。
应对之策,是“刻意练习”。
前提是,先“知己”,对自己进行客观分析,找到弱项、短处,针对弱项,“刻意”练习。
这不容易做到!
刻意练习,就是迎难而上,专啃难啃的骨头。但人的大脑习惯于偷懒,习惯于省力,习惯于做那些自己喜欢做、做起来容易的题目。
就跟滑冰运动员一样,有人水平总是提高不了,因为整天做自己已经熟练的动作;顶尖运动员则不同,训练时重点做自己不熟练的动作,经常摔跤,很不舒服。
要想提升,就不能太舒服,做自己不会的、自己觉得难的题目,从弱项着手,才有效果。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