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2024丽江市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2024至2025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2024丽江市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2024至2025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19 14:27:53

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17分)
1、字里有乾坤。(5分)

(1)学习汉字可以根据造字法的特点归类,比如下面表格里归纳的都是形声字,它们有着相同的声旁,然后用不同的形旁表意,这是形近字辨析的方法之一,依据这种方法,请你写出下面成语中所缺的字。

小贴士
象形法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的造字法,例如鸟、象。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例如刃、本。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例如明、休。

啼笑皆非

根深① 固

缔结良缘

妇孺皆知

舌战群儒

相② 以沫

一代天③

百媚千娇

矫揉造作

(2)造字法还包括象形法、指事法、会意法,比如“笃信好学”中的“信”就是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2、同学们以“自强不息”为主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和相关的人物故事。(12分)

人物

古诗文名句

故事

范仲淹

(1) ,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立志要做良相,济世为民。他读书异常刻苦,每日边读书边煮粥,待第二天粥凉透了,用小刀在粥上面划个十字,朝吃两块,晚吃两块。

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2) ,太守也。”(《醉翁亭记》)

(7)

李白

(3)“ 。”(《行路难》)

李白有幸奉诏入京,但皇帝却不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但还是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展望。

刘禹锡

(4)“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虽长期过着贬谪生活,但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相当达观,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唐。

韩愈

(5)“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结果龙颜大怒,把他贬到很远的潮州。虽遭不明之冤,但对皇帝仍忠心耿耿,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

苏轼

(6)“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中秋夜苏轼赏月饮酒时,想起弟弟,希望弟弟在贬官中要豁达,把人间悲欢与月的圆缺一样来看待。

二、文化·探究(53分)
(一)宋代山水游记蔚为壮观。小组准备介绍“北宋山水游记”的特点,选择了苏舜钦的作品进行探究,邀你参与。(15分)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北宋】苏舜钦
①予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始维舟,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崭然特起,霞云彩翠,浮动于沧波之中。予时据阑竦首,欲乘清风,跨落景,莫可得也。自尔平居,缅然思于一到,卒未果行,则常若有物膈塞于胸中。
②是岁十月,遂浮轻舟,出横金口。【A】观其洪川荡涌,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溯洄,七十里而远,初宿社下,南望一山,上摩苍烟。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即岸,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
③予观震泽受三江,吞啮四郡之封,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地占三乡,户率三千,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B】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于岩壑间望之,若图会金翠之可爱
④缥缈峰又居山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山,为洞庭胜绝之境。居山之民以少事,尚有岁时织紃树艺捕采之劳。浮屠氏本以清旷远物事,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壤断水接,人迹罕至。数僧寂嘿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岂上世之遗民者邪!予生平病闭郁塞,至此喝然破散无复余矣。反复身世,惘然莫知,但如蜕解俗骨,傅之羽翰,吁其快哉!
(有删节)
【注释】此文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当时作者免官后寓居苏州已三年。震泽:太湖别名。寂嘿:寂默。嘿,同“默”。

资料夹

【材料一】苏舜钦,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比欧阳修更早提倡古文,旨在摒除骈文华丽文风对时人的影响。26岁(1034年),苏舜钦被削籍为民,被废后离开开封,隐居不仕。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百度百科)

【材料二】融入了关于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哲理思考,使得宋代山水游记表现出了独特的理性美。(庄国瑞《宋代山水游记的哲理》)

3、借助方法,解决释义。(3分)

方法

例句

释义

课内迁移

水程溯洄,溯洄从之(《蒹葭》)

一字多义

为洞庭胜绝之境 与下面哪一个“绝”字意思相同?A.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B.沿溯阻绝(《三峡》)C.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语境推断

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霞云彩翠,浮动于沧波之中

4、梳理比较,完成整理。(12分)

唐宋山水游记整理单

朝代

篇目

所见所历

情志关键词

主要表达方式

柳宗元《小石潭记》

【山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人事】游玩无名小潭

记叙与描写

北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山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①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人事】滁人游 太守宴

描写与议论

北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山水】衔远山,吞长江,②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人事】探求古仁人之心

忧乐

描写与议论

北宋

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山水】③ 【人事】泛舟太湖 与数僧语

记叙、描写与议论

【发现总结】都是贬谪文学,都有心境转变,最终体现为不同的情志……

(1)将①②处补充完整。(2分)
(2)洞庭山水多美意。从【A】【B】处任选一句,填入③处,并阐述入选理由。(5分)
(3)小语与小文在讨论④处的情志关键词时产生了分歧。小语认为应选“快”,小文觉得“惘然”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和资料夹相关内容,为同学解决争议。(5分)

(二)读过《艾青诗选》后同学对诗歌意象产生兴趣,找来资料继续学习。(18分)
谈谈诗歌的意象 黄梵
①诗的核心是意象,英语是Imagery。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考虑到单靠“意象”一词,难以区分古诗诗意和现代诗诗意究竟有什么不同,我决定对意象进行分类和重新命名。上述定义其实暗示意象有两种:一种指物体或物象,我把它称作“客观意象”;还有一种指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它称作“主观意象”。
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与客观意象很不一样,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③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
④大家可以想一想,诗中的每句话,是不是一个客观意象?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中国古典诗词由于格律规范严格,平仄搭配有音乐实效,诗词产生诗意,并不主要仰赖主观意象。为了即兴写诗或快速唱和,诗意较淡的客观意象,就成为古典诗词的首选。古典诗词的严谨格律和音乐性,这些形式本身就自带诗意,与诗意较淡的客观意象搭配,尤为相称。
⑤这等于道出,当新诗(自由诗、现代诗)没有了上述的外部形式,为了弥补由此造成的诗意损失,需要让内容中诗意浓烈的主观意象,作为主角登场,让古典诗词中的原主角客观意象,像华生医生配合福尔摩斯那样,成为新诗中主观意象的配角。一句话,为了确保新诗有足够的诗意,更要仰赖主观意象。我举诗人夏宇的《甜蜜的仇恨》为例: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⑥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观意象。影子怎么可能用盐腌起来呢?你只能靠想象,去脑海里捕捉那幅图景。夏宇想说的真相是,恋人刚分手时因爱生恨,恨不得朝伤情撒盐,腌起来,当人老了,回忆已逝的伤情,一切又变得美好,美好到可以当美味的下酒菜了。夏宇用主观意象,把情感处理得神秘,深邃,不肤浅,特别耐读。再者,这个主观意象的诗意,比我散文般的解释浓烈得多,就算不分行,它的诗意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就是说,好的主观意象甚至可以彻底摆脱对外部形式的依赖,就算把它置于诗以外的体裁中、它的诗意仍有抗环境的耐受力。
⑦那么,该如何利用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写诗呢?
⑧古人写诗时,一旦使用了大量客观意象,等描述完客观意象,他一般会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来给前面写的客观意象“染色”。当你试图用客观意象写现代诗时,做法也一样,染色部分一般都在句尾或诗尾……或者把染色部分插在客观意象中间。
⑨今人写现代诗歌,往往善用“错搭模式”来营造主观意象,表达浓烈的诗意。我总结了常见的几种诗句“错搭模式”,用公式表示分别是:A的B,A是B,让A做A做不到的事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公式里的A和B需是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听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模式的不同……
(改编自《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5、“诗歌圆桌会”邀请黄梵老师为大家开设讲座,上文是黄老师的讲座内容。下列哪一项不符合黄老师对意象的理解?( )(3分)
A.客观意象是指不论眼睛是否直接看见,现实中都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
B.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看见”主观意象。
C.新诗应该让内容中诗意浓烈的主观意象来表达诗意。
D.主观意象甚至可以彻底摆脱对外部形式的依赖而饱含诗意。
6、黄老师在第③、④自然段之间,引用了一首古诗,请结合材料,判断是以下哪一首?并说明理由。(6分)
【甲】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乙】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7、根据诗句“错搭模式”及相关例句,判断夏宇诗句“把你的影子加点盐”属于选项( )(3分)
A.A的B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穆旦)
B.A是B 高粱是一位预言家(亚瑟夫)
C.让A做A做不到的事 猫头鹰煽动翅膀,并继续苦思冥想(洛尔卡)
8、黄老师提出的“染色”理论十分有趣,通过“染色”,客观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指明读者理解诗歌的方向。请仿照示例,结合“染色”理论完成对艾青诗歌的批注。(6分)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一句一景,都是客观意象。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达深切的愁思,让前诗的客观意象染上萧索凄凉的气氛,全诗传达出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内心的孤独、无助与思念。
手推车(节选)艾青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批注】

(三)北宋山水让我们沉醉,诗歌意象令我们痴迷。这些优秀文化精神的根源在祖国在民族在我们每一个人。(20分)
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①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从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到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从举办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跨年、首次在太空过春节,一个又一个“首次”,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天实力,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国家领导人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这是广大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③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为国奋斗之志。2018年9月10日,国家领导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爱国之情始终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始终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始终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④国家领导人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日之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亲眼见证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亲身经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历史进程,亲眼见证“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空等一个个科技创新突破……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完全有理由也完全有决心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⑤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这是青年彭士禄在组织征求他意见,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中国青年爱国的底色始终不变。今天,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依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
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也是无数中国青年的共同心声。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广大青年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选自202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注释】出自《晏子春秋·内篇》。
9、论证要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6分)

10、本文第①段由探索星空说起,请分析该段作用。(5分)
11、使用论证材料要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下列材料可以成为本文论据的是( )(3分)
A.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B.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C.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D.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1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方法。(6分)

三、感悟·分享(50分)
13、初中阶段,你一定读了很多名著,感受到阅读的魅力。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所读名著中具体人物形象和主题谈谈你的阅读收获。(120字左右)(10分)

备选名著:七年级《朝花夕拾》 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 九年级《水浒传》《儒林外史》
14、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了自己生活中一些难忘的人和事。相信初中三年你一定也有类似的记忆。现请你结合自身经历完成下面要求。(40分)
要求: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心理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文学创作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蒂 濡 骄 (2)C

2、(1)先天下之忧而忧 (2)醒能述以文者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5)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6)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7)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3、①逆流而上 ②C ③突出的样子
4、(1)①风霜高洁 ②浩浩汤汤
(2)示例一:选【A】意为看那广阔湖水浩荡汹涌,万顷湖面浑然一色。总写洞庭湖的浩大。
示例二:选【B】意为每逢秋高霜现的季节,树上结着各种红色的果实,有时在山岩深壑之间远望这里,十分可爱。
(3)应选“快”。“快哉”是作者心情变化的结果,畏惧于山险而不成行;后来想要游览洞庭山的夙愿得以实现;更看到宴坐数僧,心中郁结为之消散,洗去了自己因免职闲居的苦闷,获得精神的自由,而“惘然”则无法展现。

参考译文
我在乙酉岁夏四月,来到居吴门。刚停船,就登上灵岩的高处来眺望太湖,俯视洞庭山,特别高峻独立,霞云彩翠,浮动在水波中间。我当时倚着栏杆,精爽下坠,想乘清风,跨过落景,以翱翔其间,没有人可能的。从到这生活,就想着要去一次,对一些险说很迷惑,最终没有成行,所以就会常常像有东西在胸中阻塞。
这一年十月,就泛着小船,从横金口出发。看那洪水汹涌,万顷一色,不知道天地的阔大无边,所能并容之广。水路逆流而上,走了七十里远,刚住在社下,过了一天才到。泛舟明月湾,向南眺望一座山,上抚青烟。船夫指着说:这就是所说的缥缈峰啊,到了岸上,步自松间。走了几里,到峰下,有一座号水月的佛庙,楼阁宫殿非常古老。旁边有清澈的泉,清洁、干净、甘甜、凉爽,非常干旱时也不枯竭,不像其它水泉。
我观察震泽受三江,吞食四郡的封地,其中的山名被图志记载的有七十二座,只有洞庭称雄其间,土地占三乡,一共有三千户,环绕四十里。百姓的风俗是真正朴实的,一年过去都没有诉讼案件,到县吏的庭院里,都以种植桑树和柚子为常有的。每当秋天有霜之时,红花盛开果实,与长松茂树交叉生长。在岩石沟壑间眺望它,像图绘金翠般可爱。
缥缈峰又在山的西北深远的地方。在众山间高高耸立出来,是洞庭绝妙的境地。住在山上的居民因为事少,还有余力一年四季做织细、种植、捕捉采摘等方面的劳动。寺院本来就是清朗开阔之地,远离尘世,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又在湖山深远绝妙之地,土壤断绝处与水相接,人迹罕至。几个僧人静坐,在山水之间寂静沉默。我招来他们并与之交谈,根本没有丝毫世俗之气,有的看着安适超脱,他们悠然自得,难道是上古时代的隐士吗?我生平心情淤塞不舒畅,但到这里后心情舒畅,喝得不能再喝了。思考觉察自己的一生,茫茫然不知,但到这里后如褪去了俗骨,长出了翅膀,飞到了荒远的地方,这真是令人畅快啊!

5D

6、选甲,诗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王谢堂前燕,寻常百姓家等都是客观意象,与下文描述的“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相对应。
选乙最多得2分。乙诗中有部分客观意象,如“白发”“明镜”“秋霜”,也有“白发三千丈”,“愁似个长”等主观想象的意象。全诗并非都用客观意象写成。
7C

8、“黄河流过”“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及其“尖音”都是客观意象,最后一句“响彻着/北国人民的悲哀”,表达出黄河流经的北部地区人民生活的贫穷,饱受战乱的悲痛,使得全诗染上灰黄、荒凉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于农民的深切同情。

9、(1)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2)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体现。
(3)中国青年的爱国方式。
10、第①节由探索星空说起,引出话题“爱国热情”;通过列举当下中国在航天事业上所取得的种种成就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B
12、(结合内容答出“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围绕分论点,即“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列举彭士禄的回答、卓嘎、央宗姐妹的信念和山启燕的选择,举例论证“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中国青年爱国的底色始终不变”;引用《晏子春秋》进行道理论证,得出“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依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结论。

13、示例:我选择的名著是《水浒传》。《水浒传》中的林冲武艺高强,逆来顺受。他遭奸人陷害,被刺配沧州,在野猪林差点被杀,幸亏鲁智深出手相救。在草料场他又被陆谦差点烧死。忍无可忍,他杀了陆谦和官差,趁着雪夜上了梁山。林冲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奸逼民反”的道理,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

14、参考例文

那年夏天
安晓望着教学大楼光荣榜上自己的照片,无奈地摇了摇头,她好想把它摘下来。照片和她的作文一等奖获奖证书挂在这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安晓的内心也跟着煎熬了一个多月。
她无精打采地回到家,坐在书桌旁发愣,冷不丁瞥见了那本笔记本,封面上马卡龙色的卡通人物正俏皮地眨着眼睛,安晓忍不住又打开了它。笔记本的第一页是几个秀气的正楷字,写着“初一(3)班林好音”。
这本笔记本是去年暑假的时候,安晓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捡到的,满篇都是随笔、读后感,带着老师用红笔写的批注,几乎篇篇都是佳作,稍稍改动后,其中有六篇就成了安晓的暑假作文。“幸运”的是,其中有一篇作文被老师推荐参加了市作文比赛,还得了一等奖。一夜之间,安晓成了校园“明星”:她的获奖证书和照片被陈列在光荣榜上;获奖作文和学习心得登上了校刊。荣誉来得太突然,她来不及消化,却又无法抗拒。
此时的安晓全然没有获奖的兴奋,本来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她感到了无形的压力。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待,为了那个无形的光环,安晓没日没夜地埋头在书房,拼尽了全力。
到了初三那年,安晓毫无悬念地考上了心仪的市重点高中。报到的那天,安晓在新生名单里看到了另一个熟悉的名字,这激起了她心湖中一片涟漪:“林好音——她和我同班?”
安晓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夏天。她悄悄打听了一下,没错,她就是那本被遗失的笔记本的主人,安晓不禁对这位“似曾相识”的同学非常好奇。共同的爱好、相似的个性让两人成了好友。同学少年,知心益友,她们畅谈人生理想,互相慰勉,高中时光就这样慢慢地从指缝间流逝。
高考前最后一个暑假到了,安晓却无心复习。自从两个月前林好音随父母的工作调动转去美国念书以后,她整个人都像被抽空了,经常坐在书桌前发呆。忽然,她看到书橱里当年老师送给她的《作文园地》杂志,上面有当期所有获奖学生的名单和一等奖作品。这么多年,安晓一直不敢打开这本杂志,要不是妈妈执意要留着作为纪念,安晓早就将它处理了。
她定了定神,鼓起勇气翻开了杂志,在一等奖的名单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忽然,另一个名字又跳入眼帘:林好音。
安晓的心突突直跳:糟了,她是知道的!难怪有一次她问我是不是参加过作文比赛。这几年藏在心里的小秘密,安晓曾努力地想要抹去,也几次想向好友坦白,又不知怎样开口,没想到她早已知晓,却又毫不计较。安晓羞愧得面红耳赤,为当年那个莽撞愚蠢的自己感到后悔。
她毅然拿起记号笔,将自己的名字从获奖证书和一等奖名单里重重划去,工工整整地写上了“林好音”。
安晓看着邮局工作人员熟练地将《作文园地》、获奖证书和卡通笔记本打包好,放入EMS快件袋子,再贴上写有林好音美国住址的快件单后,她如释重负地吐了口气,转身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了邮局大厅。
门外,7月的烈日炙烤着大地,知了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安晓的内心却一片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