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后,很多孩子在分析试卷,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原因,就是——马虎。
最近看了一本书《成为考试高手》,书中对“马虎”做了详细阐述,原来马虎还有这么多类型,颠覆了我的认知。
书中说:
千万不要让“马虎”遮蔽了自己的视线,只看到表面原因,不要以为题目简单,做错了就草率地给自己贴上“马虎”的标签。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马虎问题不被认真对待,下次考试还是会犯同样的问题。
看到马虎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 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马虎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01
信息识别型马虎
我家孩子经常有类似的问题,比如,求阴影部分的周长,由于平常的题型都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下意识地题都没看清楚就开始计算,结果全白干。
还有很多比如审题时跳行、漏字、字母数字混淆不清,本质上都是信息识别出了问题。
信息识别能力是各科目考查的重点,无论理科还是文科,读不懂或者读错题目都会导致出现严重的错误。
这类马虎的解决方法是在读题的过程中进行默读,同一个信息不仅用视觉还用听觉,当二者不一致时自然会重新读题,这样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了。
另外,在读题过程中圈画关键词,避免跳进题目的陷阱。
02
知识缺漏型马虎
考试时觉得知识点似曾相识,但又不是特别确定,考完一看,原来如此简单。这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平常这里漏一点那里漏一点,日积月累漏洞越来越多。
平常要夯实基础知识,可以用整理错题的方法。
一本好的错题本,其实就是自己的知识宝典。
及时整理错题本,在复习的时候,它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复习资料之一。不断地整理和查阅错题本会让知识漏洞越来越小。
03
能力不足型马虎
在理科考试时,经常会有计算问题比如2 6=9,这怎么会算错呢?
这么简单的题,平常单独计算肯定不会出错,问题是考场上是综合题,除了计算还要审题、从大脑调公式,处理的信息多了,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严格让自己单线程处理问题,让自己有条理地、一次只处理一类信息。
审题、计算不要混杂进行,做完一步再进行下一步。
04
习惯不良型马虎
很多娃的习惯是在草稿纸上随意画,涂鸦一般,写的过程在乱糟糟的纸上本身就容易出错。
等算完了再次检查时,也根本无法在一堆浆糊似的涂鸦里找到对应的题目。
还有的孩子喜欢心算,宁愿在脑海里推演步骤,强行记住结果,也不愿意写出来。
所以这些习惯出现错误,也就正常不过了。
解决改问题的方法就是平常做题要养成好的习惯。
比如打草稿纸,可以先把草稿纸对折三次,一张A4纸分成8份,打草稿时标清题号,方便检查时能快速找到。
计算完后把答案做个明显的标记,以便计算对而抄错的情况。
计算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就是说一要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二要想清楚具体步骤、选择合理的方法;三要认真计算;四要认真检查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写错等。
05
压力过大型马虎
人的大脑分为三层:爬行脑、哺乳脑和智慧脑。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能动用智慧脑思考事情,这也是我们智慧的来源。
然而,当压力、危机到来时,我们的身体就会被交给哺乳脑或者爬行脑,而智慧脑就会被关闭、起不了作用。
这样的问题需要多多练习在压力状态下的心态调整,考试时不要有过大的压力,减少自己对考试的恐惧。
比如考试前调整一下座椅,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等老师发下卷子后,迅速扫了几眼试卷。开考后,马上开始答题,全神贯注地写答案。
另外,平时一定要努力!
学到100分、考到80分是很自然的现象。如果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平时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难度可能就要高于正常水平的15%。
06
态度不重视型马虎
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只是考试时马虎了,当问及打算怎么改正时,他也答不上来。
这样的问题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用马虎来掩饰自己的不用功、能力不足是没办法改正的。
高考时比的不是谁赢得多,而是谁犯错少。高考是一场“输家”的游戏。
因此,在做考试分析时,简单的用马虎归因会掩盖很多问题,正确地分析原因,才能有效地改进,考试取得好成绩。
很多人平常学习不突出,考试却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就是会考试。
《成为考试高手》这本书中有很多考试的方法和经验,干货多多。想要成为考试高手的可以阅读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