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03年高考各地试卷一样吗(24年各省高考试卷是统一的吗)

03年高考各地试卷一样吗(24年各省高考试卷是统一的吗)

更新时间:2024-07-29 16:27:35

18岁那年,担心高考一考定终身,后来发现,人生是不断流动可变的——

可能换专业,修双学位,跨专业读研;

可能因为一份感兴趣的实习,决定提前退学;

可能换了几份工作,做了和当年专业完全不相关的事。

高考究竟改变了什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职业?报志愿选什么专业,才能加入字节跳动?

字节君带着这些问题和ByteDancer们聊了聊,他们中,有人差点没读高中,被父母留在家里种果园;有人自称“小镇做题家”,希望孩子以后不要死读书;有人在字节跳动遇到了3个高中同班同学,大家读了不同大学和专业后都进了同一家公司。

03年高考比非典更可怕的,是数学全国卷

夏华 客户端研发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

我是2003年的江苏考生,虽然遇上非典,很多家长希望延期高考,但最后还是6月如期举行了。

很多人都记得考完数学有人哭了。因为那年高考试卷被盗后,启用了备用卷,真的难出了天际,尤其是数学,都说是恢复高考以来最难的数学试卷。我们省那年一本线比上一年低了50多分。

当时非典来势汹汹,不像现在信息发达,还是有点恐慌的。我妈去药店抢了板蓝根送给我喝,高考进考场前要测体温,冲刺阶段大家都怕生病发烧进不了考场。

高中住校条件很苦,没空调、没风扇,夏天洗澡在室外冲凉,躺下就不敢动了,一动就会出汗,浑身变得像胶布一样。

堆时间肯定是有用的,我习惯每晚睡前听一盘英语磁带,早上也会比别人更早起来晨读。结婚后领媳妇回母校,给她指我当年背过书的地方,还是感谢以前的自己,那时候非常努力。

我高考发挥正常,语文一直是弱项,没及格。数学第一道选择题出得不严谨,我卡了十几分钟,最后两个大题空着没做。我心态比较好,觉得我不会别人也不会。数学考了101,基本是全校最高分,最后去了华科。

读研时就觉得高考离自己很远了,刚上大学时还觉得自己沟通上有点缺陷,十岁离开家到镇上寄宿,没有认识的人,很痛苦压抑,可能导致性格有点内向。

现在工作十年,沟通能力也在职场上打磨出来了,会特别关注自己小孩这方面。

我高考前没出过县城,也不知道去大城市以后能做什么,后来一路随大流去外企,跳互联网,职场上见的人多了,会发现高考是很重要,但最终成功的人,做的还是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我不准备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希望他俩能多探索自己的兴趣在哪儿。

清华毕业当老师,用网课传递物理的快乐

窦相璞 清北网校物理老师

清华大学 水利系

山东同学对教育有情结。从清华毕业后当老师,也是我一生经历无数幸运之后的必然。

出生在山东农村,村里很少有大学生,偏偏我们家有俩,姐姐在我初二那年考上了山大。不仅有求学路上的榜样,还碰上了指导物理竞赛的孙老师,在他的启发和帮助下,我拿过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

高考前一天晚上,我基本没睡着。天太热,我只能一趟一趟去卫生间,拿盆凉水倒在头上。冲完凉,回来躺一会儿,然后再去,再躺一会儿。

第一门是语文。我喜欢古诗词,考得还挺好。数学也考得不错,卷子我不到半小时就做完了,然后就闲待着。结果我那年高考特别简单,数学148以上特别多,分数没拉开。

对当时的我来说,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我可能就继承父母去做铁矿工人,或者在村里打铁、搞养殖,再或者就外出打工了。

最后成绩出来,山东省前100名,淄博市第8名。清华和北大当年在山东一共招90人,老师说我去清北应该没什么问题。物理系分太高,我最后选了跟力学联系比较多的水利水电工程系。

这些要素如果改变一点,比如我妈让姐姐读中专时,姐姐没坚持要求读高中,或者我中考没发挥好,高考填错几道选择题,我都很难像现在这样以学霸“过来人”的身份,把物理带给我的快乐,通过无数根虚拟的网线传递给全国各地坐在终端前的孩子们。

老师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科学的思维模式里循环,这种成就感是很大的。孙老师让我知道,当物理老师是很酷的,包括我当年的同桌现在回到老家当物理老师,其实都是受他影响。

如今我从事物理教学已经八年,辗转过几家线上教育机构,初心是想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老师。

现在我不认为读书考学是天底下唯一的出路,但对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孩子来说,起码应该让他们有所选择,以后无论做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会对未来有帮助

学医七年最后没当医生,但一点也不可惜

靖靖 内容运营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

当年报高考志愿,父母只给了我一组2x2的排列组合,医生or老师,北京or上海。

我家祖上三代务农,中考发挥失利后,父母想让我在家里种果园,后来市里新成立了普高来周边乡镇招生,我才继续读了高中,三年后考了我们中学的理科第一名。

父母对我的希望是有份稳定的工作,所以我前几个志愿都报了医学,录取到中医学本硕连读的项目。

读医七年,在医院实习两年,最后没当医生,我一点都不觉得可惜。如果当了医生,就没有机会见识其他行业的精彩

人家说读医不好转专业,后来发现也不对。毕业后我在出版社待了七年,做医学书籍的编辑发行,再后来被“AI诊断”吸引去了互联网做医学科普,产品、运营、市场各方面都有接触。

在学校时,我想申请一笔创业金做O2O社区健康,班主任觉得我有点异想天开,在出版社,我想出医学科普的书,拍短视频传播中医文化,也没有足够资源能支持。现在终于有地方敢让我大胆折腾。

在互联网公司,我主持了医学问答项目。4个月,30万个问答,调动了上千位医生和医学生编辑审稿。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3点,整个人却很兴奋,看着这些问答一条条上线,被需要的用户看到,很有成就感。

我喜欢新鲜事物,坐不住冷板凳,并不适合读医搞科研,但回到18岁的夏天,我那时的格局也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倒是希望告诉大学时的自己,不要满足于读好几门专业课就行了,还是多去不同领域尝试,开拓更大更好的空间。

我们高中班四个人都来了字节跳动

合合 品牌公关

厦门大学 新闻

之前在公司内网看到有同学帮亲戚问,学什么专业才能进字节跳动?

有人在字节跳动遇到前同事,有人遇到前女友,而我在公司里遇到了三位湖南高中的同班同学。高考后,大家去了不同的城市,读不同的学校和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毕业,从外资律所来到字节当法务;

上海交大读工业设计,毕业从某互联网公司转战字节上海做设计;

还有一个在天津大学读信息系统,毕业后在不同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

互联网行业很多元,能包容不同背景的人。我们几个在高考后分道扬镳的同学,兜兜转转几年,最后殊途同归,在字节跳动重新相聚

2011年高考报志愿时,字节跳动还没成立,我们并不知道以后会做什么,没人指导,网上也没有经验帖。我相信了“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结果大学折腾着从生物专业的“天坑”里跳出来;待过媒体后,又开始好奇互联网的世界……

大一没感受到大学有多丰富多彩,生物系啥都要学,记忆中几乎天天满课。我最初没参加任何社团活动,每天不是上课就是泡图书馆做题,考出来的成绩却一般。渐渐明白:与其读上去变鸡肋,还不如早点撤。转新闻系也是偶然,觉得跟法律、国关都差不多喜欢。新闻分高还不用留级,考得上就去了。

从大二开始,我假期都跑北京在不同媒体实习和工作。此后好几年,我作为旁观报道者,见证了许多公司从扩招红利到寒冬缩招裁员乃至倒闭。加过很多失业群,也在裁员公司的楼底下看到过其他公司围堵抢人的盛况。人们似乎并不怕变化,因为总能找到路走下去。

高考结束快十年,当年考上清华和考上普本的同学,都有一份外人眼里还不错的工作。问彼此过得好吗,都说挺好,但如果面对面喝点酒聊一个小时,可能就会聊到些不开心,再过一个小时,又会说回来,“我们还是过得不错的”。

我们这些县中出身的“小镇做题家”,大部分人选了专业后都“做一行爱一行”。实在像我这样读不下去的,再折腾转专业转行也有机会,“做题家”的出路很多,应该对未来抱有希望

经历过高考的ByteDancer们,从五湖四海,带着高考给的通往不同城市和大学的船票,最终又相聚在一起。作为顺利挤过独木桥的幸运儿,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后,致力于给用户带来最高效丰富的信息。

无论是通用信息平台,还是线上教育业务,此刻,我们站在技术和信息前沿,为弭平不对称鸿沟所做的努力,是对多年前懵懂无知却拼尽全力的自己,最大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