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其中1~8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9~10两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
1.(3分)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2.(3分)如图所示,小霖和小华同学在一起顺流而下的竹排上,相对竹排而言,处于运动状态的是( )
- 小霖同学 B.小华同学 C.岸边的山 D.竹排上的凳子
3.(3分)小雪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对抽烟的爸爸说:“爸爸,你抽烟既危害自己的健康,又危害我和妈妈的健康。”爸爸不解地说:“为什么?”小雪说:“我和妈妈都在被动吸烟呀!”小雪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4.(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频率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
C.汽车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5.(3分)如图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分别划一次,则( )
A.甲图声音尖利,音调高
B.乙图声音尖利,音调高
C.甲图塑料梳子的齿疏,振动慢,音调高
D.乙图塑料梳子的齿密,振动慢,音调高
6.(3分)在下列物态变化中,都吸热的是( )
A.凝固、液化、凝华 B.熔化、汽化、升华
C.升华、凝固、凝华 D.熔化、汽化、液化
7.(3分)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了凹透镜的会聚的作用
C.图丙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8.(3分)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前4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
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
9.(3分)下面列举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从物理学角度来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
B.“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
D.“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流的过程中密度减小
10.(3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投影仪成像利用了这一规律
C.向右适当移动凸透镜,光屏上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光屏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6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1.(4分)冻豆腐空隙多,弹性好,所以吃火锅时,许多人都喜欢放些冻豆腐。豆腐中水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_____,水结成冰后体积会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4分)站在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他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正在向_____运动。
13.(6分)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_____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_____现象,后者是光的_____现象。
14.(4分)如图所示,“40”表示_____,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看到这两个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_____min。
15.(4分)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4m处,则像距离人m远;如果此人以1m/s的速度靠近镜面,则1.5s后,人和像的距离为m。
16.(4分)一块金属的体积是2.5m3,质量是6750kg,则它的密度是_____,若将金属块截去2/3,剩余部分的密度是_____。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第17小题4分,第18小题7分,第19小题8分,共19分)
17.(4分)在图中完成光路。
18.(7分)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小球在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19.(8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选填“A”、“B”或“C”),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_____态,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_____(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DE段是_____过程。
四、简答与计算题(共3小题,第20小题5分,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10分,共25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0.(5分)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火箭发射时,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如图)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
21.(10分)张先生驾车从内江几乎沿直线经过资中到成都旅游,汽车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资中,休息0.5h后,再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5h到达成都。
求:(1)内江到资中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2)内江到成都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2.(10分)上海已被国家授予首批“节水型城市”。为此上海水务部门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洁具。所谓节水型洁具,就是指每冲洗一次的耗水量在6L以内的洁具,某家庭新安装了一套耗水量为5L的节水型洁具,而原有的洁具每次的耗水量9L(已知ρ水=1.0×103kg/m3).求:
(1)1t水可供这套节水型洁具冲洗多少次?
(2)若该家庭平均每天使用洁具冲洗10次,那么,使用这套节水型洁具后每月可节约用水多少kg?(每月以30天计)
参考答案
1-5 B C B A B
6-10 B C C ABC ABC
11. 不变;变大
12. 车;西
13. 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14.从此地到西大桥限速40km/h;12min
15.8 ; 5
16.2.7×103kg/m3;2.7×103kg/m3
17
18(1)变速;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2)小于;(3)EF
19 (1)B;38;晶体;(2)吸收;(3)固液共存;50;慢;(4)沸腾。
20答: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水池中的水受热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再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形成了雾,即白色“气团”。
这些“白气”产生的原因是:水池内的水汽化形成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
21解:(1)由v=s/t
可得,内江到资中的路程:
s1=v1t1=80km/h×0.5h=40km;
(2)由v=s/t
可得,资中到成都的路程:
s2=v2t2=90km/h×1.5h=135km,
内江到成都的总路程:
s=s1 s2=40km 135km=175km,
内江到成都的总时间:
t=t1 t2 t休=0.5h 0.5h 1.5h=2.5h,
内江到成都的平均速度:
v=s/t=175km/2.5h=70km/h。
答:(1)内江到资中汽车行驶的路程是40km;
- 内江到成都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0km/h
22解:(1)由ρ=m/v
得节水型洁具每次用水的质量:
m1=ρV1=1.0×103kg/m3×0.005m3=5kg;
1t=1000kg的水能使用的次数:
n=m/m1=1000kg/5kg=200(次);
(2)该家庭每次节水体积:
V=9L﹣5L=4L=0.004m3,
每次节水质量:
m2=ρV2=1.0×103kg/m3×0.004m3=4kg,
一个月节水:
m3=10×30×m2=10×30×4kg=1200kg。
答:(1)1000kg的水可供这套节水型洁具冲洗200次;
(2)使用这套节水型洁具后每月可节约用水1200kg
声明:试卷来自于“初中物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