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各地中小学将陆续迎来学期期末考试,学校现在都忙着组织考试和阅卷相关事宜。
这不,我校六年级先进行毕业考试,学校告知六年级老师:判卷时用红笔,合分时就要用铅笔,然后再用红笔在分数后面写上等级,等老师们把成绩登到成绩册上后,再把铅笔写的分数擦掉。还告知老师要按照学校设计的成绩册Excel模板上登,先把学生的成绩分数写上,再把分数折算成等级,写在分数的后面。
考试成绩改用等级方式计分,在上个学期做过一次,不用学校强调,老师们也知道,可是这次又有了新变化。判卷时,学生答对题或答错题所扣的分也不能写出来,每个题扣掉的分要写在稿纸上,合分就看稿纸,学生的卷面只能出现对勾或错叉的符号和等级,别的都不能有。
老师们在议论,如果学生查看试卷,看不到自己扣了几分,怎么能知道自己的答题效果呢?只有老师一个一个地给学生面评试卷,告知失分原因,否则学生就不明就里,但是这样讲评试卷又不现实。假如老师采用集体讲评的方式,来介绍评分标准,又有多少小学生能明白呢?
议论完,办公室的多数老师开始抱怨真是不明白学校是什么意思,考试是诊断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工具,学生只看到一个等级,每个题的具体答题情况也不明,学生如何诊断自己,难道诊断学情只是老师的事情吗?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自我诊断,自己监控自己的学情,才能为查漏补缺提供依据啊!
有一个老师直接了当地说:学校也许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只要形式做出来就可以了,学校并不关心学生的学情,顶多看一下你有几个“优”、几个“良”、几个“待合格”,然后用“个数”来给老师贴标签,不管怎么做,都一样,换汤不换药,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到六年级老师判卷等分时,又出了新的等分方案,成绩要登两次,一次登等级,一次登分数。
去年八月底,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的功能:
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通知》给广大义务教育教育工作者指明了考试的方向,考试主要是为了提升学习和教学质量,不是区别、选拔学生,更不是搞形式。《通知》要求采用等级评价,要根据考试结果分析学情,对学生进行帮扶,不断提高课堂效果。
如果学校在组织学期期末考试这样的阶段性终结评价时,只关注能看得见的一个等级,不研究在等价评价方式下,如何更好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情,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分析班级整体学情和个别同学的学情,考试的意义就得不到体现。
不管期末考试采用什么方式评价,都是为了防止考试结果排名,为了防止学校、老师给学生“贴标签”,防止考试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唯成绩论学生。可是,采用等级评价方式,老师真的不再以成绩评判学生了吗?学校真的不以成绩评价老师是否优秀了吗?学生真能从等级评价方式受益吗?
如果学校、老师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不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看一个终结性的等级评价,就对学生下结论,等级评价也只是换了 一身“新马甲”而已。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生在每一堂课上,每一次听讲讨论,每一次作业实践、考试中,学生要真正发展,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和考试的过程,而不是搞分数变为等级的“形式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