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糕》是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
课文的题目叫“千人糕",“千人糕"实际上就是外形普通、口感平常的米糕,文中为了强调普普通通的米糕的制作材料,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称之为“千人糕”。
课文共11个自然段,主要通过爸爸和孩子之间3组对话来展开叙述。
第一至五自然段是第一组对话, 爸爸告诉孩子什么是“千人糕"。最初孩子对“千人糕”是陌生的,因而当爸爸提议今天来吃千人糕时,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什么是千人糕。爸爸一句“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引发了孩子的大胆想象,觉得它“一定特别大",而爸爸端上来的“千人糕”让孩子感受到了它的平常。在迫不及待地品尝了它的味道后,孩子再次体验到“千人糕”其实并不特别,“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反映了孩子内心的想法,对“千人糕”不以为然。
第六至九自然段是第二组对话,爸爸和孩子探讨“千人糕”制作的劳动过程。孩子的言行及心理变化,爸爸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不动声色地继续与孩子交流,通过“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引出下一个话题。爸爸抓住孩子的回答“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给孩子讲述了米糕的制作材料“米”和“糖”的种植、生产过程。爸爸在讲述的时候,都未把话说完,留给孩子和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就算......还得……又……”一句,进一步介绍了米糕制成后的包装、运输、销售等过程以及相关过程中人们付出的劳动。这组对话以爸爸说为主,对孩子心理的变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十至十一自然段是第三组对话。爸爸的总结性发言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主旨。从“仔细想了想"“的确应该"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已经充分认同爸爸所说的话。
课文语言朴实,平中见奇。表达比较有特色。一是题目“糕”前冠以“千人”,使其变得富有悬念,易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二是以人物对话为主展开叙述,爸爸循循善诱,孩子心领神会,爸爸关爱孩子,孩子深受教育,很有情趣。
课文有两幅插图,连接起来可以看出来糕能“摆在面前”的整个过程。第一幅图:稻米、种子、插秧、甜菜、甘蔗、熬糖,展现了制作米糕的主要材料“米”和“糖”是怎么来的。第二幅图:展现了米糕制作、包装、运输、销售的劳动过程。通过两幅插图,可以很直观地感受米糕制作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许许多多人的劳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米糕的来之不易。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