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技巧>
小学三年级试卷分析五十字(三年级语文试卷分析200字小学生写)
小学三年级试卷分析五十字(三年级语文试卷分析200字小学生写)
更新时间:2024-07-19 03:15:31
目前,关于评价的理念正在从
“
对学习的评价
”
转向
“
为了学习的评价
”
。也就是说,评价的目的从评判学习成果,转向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实现
“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
。
小学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与
“
中考
”“
高考
”
不同,是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完某一阶段课程后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的考试,主要目的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2022年版课标对学业水平考试有着明确的要求,比如“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依标命题”等。
笔者所在学校三至六年级期末测评使用的试卷,总体来看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数学教学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1.
命题
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算理、性质、关系等的理解与应用,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
命题针对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本质的理解,
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注重考查学生的
思维过程,关注
学生对数学概念、算理、性质、关系等的理解与应用。
此题考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5
”
中的分子
“2”
表示的是
“2
份
”
而不是
“2
个
”
。
此题考查学生能否结合生活事例来解释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是否真正理解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
此题不是考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记忆与运用,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于
“
面积
”
概念数学本质的理解,即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就是看图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平均数”意义与性质的理解,是否理解“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否理解平均数的“有界性”,即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能否借助几何直观模型(方格图)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理解小数乘法计算的也是计数单位的个数,让学生不仅
“
会算
”
,还要懂得这样算的道理(算理)。
此题考查学生对
“
鸡与鸭
”
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多元的表达能促进学生多元的理解。这样的题目不但能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还能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能看到学生解题的思路,分析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选用。
此题考查学生对平均数的本质与特性的理解,平均数很
“
敏感
”
,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因此,去掉极端数据后所得到的平均数更具
“
代表性
”
,推断也更合理。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
“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求平均数
”
,与本题中
“
只去掉
50.2”
这一个数并不太一致,学生解答时容易迷惑,导致出错。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次试卷命题不仅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对解题过程的解释,意图通过命题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经常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说得清”“想得明”,通过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述,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此题中,根据
“
四条边
”
的信息能够排除三角形,根据
“
没有直角
”
的信息能够排除
“
长方形
”
。怎样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根据“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定义可知,小红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它有几组对边平行?”此题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找规律”重在“找”的过程!此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不只是让学生
“
找规律
”
,更注重考查
“
找
”
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
“
简洁的方式
”
将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表达。
此题既考查学生是否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
“
选择哪架纸飞机参赛
”
,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也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结合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发展了学生的数据意识与应用意识,也感悟到了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3.
试卷命题提高了主观题比例,以便根据学生的作答过程,考查其思维过程,尤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认为,学生解决常规问题不能叫做知识的迁移,只能叫做知识的直接应用。因为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只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问题的答案,而不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应用意识。本次期末测评卷命题提高了主观题的比例,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应用意识。
“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此题除了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探究能力,还让学生
“
写出一个你想继续研究的问题
”
,凸显了注重学生筛选信息、提出问题能力的导向。
此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先让学生从表中筛选信息、搜集数据,感悟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再用统计图整理、表达数据,进而分析数据并从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了
“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
的全过程,学生解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统计的过程。
此题不仅让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更让学生提出
“
由此引发我好奇的问题
”
,考查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让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中
“
阅读材料
”
,搞清楚
“
对角斑马线
”
的功能与作用究竟是什么,考查的是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意识。
此题与教材(或练习册)上题目最大的不同在于题目中结合真实生活,提供了一个
“
重叠部分约需要
400cm
2
的纸
”
的信息,解题时学生需要考虑到这个真实数据信息,才能正确解答。
5.
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学习潜能
当下,越来越多的数学测评题目联系真实情境,篇幅较长、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有诸多干扰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语言进行转化的能力,对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得阅读者得天下”同样适用于数学学习。
解答此题,学生需要读懂乘法竖式,搞清楚二十几乘四十几的乘积取值范围;也需要读懂
“
数直线
”
,搞清楚这几个选项分别代表的数值,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此题考查学生对多元方法的理解,解答的关键在于读懂每一种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数学学习中,不能让学生仅仅满足于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还要认真听讲,理解同学的不同方法。
此题呈现了一个完整的
“
猜想
——
验证
”
的探究规律过程,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探究能力。学生需要先读懂几个算式中的
“
共同现象
”
,产生初步猜想;再举例子验证这个猜想;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表达)发现的规律或猜想。
此题呈现的是探索
“
柱体
”
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与上述第
15
题相比,综合性更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要求更高,题目的难度自然也就更大了。
此题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若要正确解答,学生需要先阅读根据《九章算术》中
“
经分术
”
的计算方法,再按照此方法进行计算。显然,读懂古人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计算的基础和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