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8k卷子纸批发潍坊

8k卷子纸批发潍坊

更新时间:2025-04-03 13:34:06

记者 蔚晓贤

为全面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市博物馆建设成果,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全市博物馆系统开展了“十佳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十大精品展陈”“十佳社教案例”“十佳博物馆讲解员”系列评选活动。近日,评选结果公布,潍坊市博物馆的清郑板桥《峤壁兰图》轴等十件文物入选。

“十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潍坊市博物馆清郑板桥《峤壁兰图》轴、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关向应的皮包、青州市博物馆汉“宜子孙”玉璧、青州市博物馆明赵秉忠殿试卷、青州市博物馆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诸城市恐龙博物馆白垩纪巨大诸城龙、寿光市博物馆龙山文化黑陶罍、高密市博物馆汉孙仲隐墓志、昌邑市博物馆邓共盉、临朐县博物馆临朐西周青铜礼器一组。

郑板桥《峤壁兰图》轴

1948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后人陈秉忱回到家乡,号召乡绅为刚解放的潍县捐献文物,《峤壁兰图》就这样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1962年,潍坊市博物馆成立,郑板桥的这幅大作就落户馆中,1992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

关向应的皮包

1926年,关向应被调青岛时,送给张同俊的皮包,张同俊1975年病逝时立有遗嘱,将皮包捐赠给母校广文中学,皮包有污渍并有霉斑,皮革老化,随一份介绍皮包历史的文字资料,今保存在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内。

汉“宜子孙”玉璧

东汉“宜子孙”玉璧,1982年出土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青州博物馆藏。 白玉质,间有墨色,玉质温润,玉材罕见。圆形,出廓。玉璧内区饰有158个乳丁,外区饰蟠螭纹,出廓上方两边透雕双龙纹钮,钮中间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乃“子子孙孙宜室宜家”之吉祥用语。

赵秉忠殿试卷

赵秉忠状元卷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为19折册页,横长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此状元卷真迹存于青州博物馆。

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

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造像分为造像碑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供养人像等,总数达到400多尊,目前已复原粘接的约200尊。出土的部分造像带有纪年,从北魏的永安二年(529)到北宋的天圣四年(1026)。龙兴寺遗址出土的400多尊精美的佛教造像,轰动海内外,成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后又被列入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西方学者誉之为“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这批神秘的窖藏佛像也成为了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白垩纪巨大诸城龙

巨大诸城龙发现于诸城市西南约12.5千米的龙都街道库沟村北岭的一条深约20米的晚白垩世冲沟中。1989年开始对其发掘,同时对出土标本进行修复,1992年装架起其骨架,当时陈列于诸城政府礼堂,1997年建成恐龙博物馆后迁入其中。

龙山文化黑陶罍

1977年11月9日出土于孙家集街道火山埠遗址,盛器。卷沿、口微侈,高颈、折肩、最大腹径偏于下部,小平底。泥质黑陶。高31.4厘米,口径11厘米。此罍器型规整,造型古朴、优美,陶质细腻,质地坚硬。器壁厚薄均匀,器表通体光滑。虽埋于地下4000余年,但至今仍黝黑有光泽。在全省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这种罍,在制作工艺、造型、陶质、优美程度等诸方面均不及此器,因此,被称为东方文化艺术之珍品,龙山文化陶器中之罕见。1986年,曾东渡日本国展出。2015年入选百大“齐鲁瑰宝”。

汉孙仲隐墓志

孙仲隐墓志为1982年秋发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高密市博物馆。东汉隶书刻石《孙仲隐墓志》,成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圭首,高八十八厘米,宽三十四厘米,额无题字。其文隶书六行,每行九字。此刻石是1982年秋,在高密市井沟镇住王庄村东一场院屋墙上发现的,同时还发现汉画像石38块。此刻石是国内发现最早的墓志之一,对研究汉代葬制、汉字变化,及书法渊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邓共盉

1992年3月发现于昌邑县塔尔堡镇上河头村。青铜质。三足,裆及底腹部附有浓重的灰垢,是由于长期调酒、温酒烧熏所致。器足至口沿通高24.1厘米,口径13.3厘米,裆高6.9厘米,最大腹径19.5厘米,重3.3千克。束颈,圆沿外卷,颈部饰夔凤纹三组,每组两两相对,四周有凸弦纹作框栏。鼓腹,最大腹径居中,裆微内收,腹部饰三组高浮雕饕餮纹,浑厚典雅、富丽古朴。三柱足作大象垂鼻触地状,极为形象生动。扳作牛首状,双角歧出,两耳翼分,两目瞠圆。牛首上侧正中近口沿处有桥形钮,为挂连器身与器盖间铜链之用。筒状流斜出于上腹部,通长9.3厘米。铭文“登(“邓”之初写)公尊彝” 四字铸在扳下器壁上,形体挺秀,字口整饬。时代为商代晚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邓国青铜器。

临朐西周青铜礼器一组

1977年10月和1981年4月,在临朐县嵩山泉头村东通往九杰村的乡间公路北侧,村民在一断崖的墓坑中发现,包括鄩仲盘、鄩仲匜、齐趫父鬲和上曾太子般殷鼎,后由现临朐县博物馆征集入馆。在临朐泉头村出土的这两批西周晚期青铜器中,根据齐趫父鬲、鄩仲盘、鄩仲匜、上曾太子般殷鼎等五件铜器之铭文分析,该批青铜器出自的墓主可能是齐趫父和孟姬。这批铜器的铭文涉及齐、鄩、曾诸国之史实,特别是曾、鄩铜器在临朐出土,这为研究曾国之历史文化、古之斟鄩的延续及与齐国之间的关系等,增添了新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