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文博士2024小升初模拟试卷

文博士2024小升初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5-03-25 15:22:09

2025年九年级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1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堂语文课都宛如一场文化盛宴。当语文课堂与AI相逢,沉浸式体验与人机交互为我们的语文学习锦上添花。课本中的那些人物在教室这方舞台上次第登场,岁月长河中的那些古籍亦幻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可以与虚拟闰土在月下畅谈雪地捕鸟的乐趣,可以跟随智能向导穿越坦荡如砥的三峡,也可以带上VR眼镜感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诗情画意……文字中的美好在虚实交织中引发精神共振,我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露,捕捉生活中的瞬息万变,抒发内心的澎湃激情。______当传统与科技不期而遇,那些曾被时光尘封的笔墨山河,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云端绽放。

1. 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第 B. 幻发 C. 汲(jí) D. 绽(zhàn)

2.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锦上添花 B. 坦荡如砥 C. 瞬息万变 D. 不期而遇

3. 填入文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没有语病且语意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场相逢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运算,而是让文学在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

B. 这场相逢既是冷冰冰的程序运算,又让文学在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

C. 文学在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原因,源于这场相逢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运算。

D. 通过这场相逢,让文学在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不再是冷冰冰的程序运算。

4. 小历的朋友想了解“济南二安”,小历便用AI生成了一张李清照明信片赠送给朋友。请你仿照小历的指令,向AI再下达一则指令,让其生成一张辛弃疾明信片。

指令

明信片

绘制一张李清照明信片。画面中一位少女在夕阳下荡舟藕花丛,栖息在水边的鸡鹭扑棱着翅膀飞向天际,画面温暖而柔和。在画面合适位置呈现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

指令:绘制一张辛弃疾明信片____________

5.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小夏借助AI搜集到历下文旅的三则宣传口号,你喜欢其中哪一则,请说明理由。

①泉世界·看历下 ②舜耕福地,情满历下 ③山水情·历下行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李业字巨游,少有志操,介特①。元始②中,授郎官。会王莽居摄③,业以病去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终莽之世。及公孙述僭号④,素闻业贤,欲以为博士。业不应,述怒,使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应,则受公侯之位;不应,赐之以药。融譬旨曰:“汝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身名俱全,不亦优乎!今若不应,猜疑寇心,凶祸立加,非计之得者也。“业乃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业曰:“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

【注释】①介特:孤高,不随流俗。②元始:汉平帝的年号。③居摄: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④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

6. 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不诚大丈夫”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两个“诚”,意思相同。

B. “父命之”与“奉诏命以劫业”中的两个“命”意思相同,释义为“命令”。

C. “戒之曰”中的“戒”是“告诫”之意,与“必敬必戒”中的“戒”意思不同。

D. “会王莽居摄”与“会天大雨”中的两个“会”,都是“适逢,恰巧遇到”之意。

7.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诸侯惧”与“遂饮毒而死”中的两个“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B. “女子之嫁也”与“则受公侯之位”中的两个“之”,意义和用法不同。

C. “以顺为正者”与“业以病去官”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D. “丈夫之冠也”中“冠”指行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8. 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他们的行为是迎合君王喜好。

B. 甲文语言精练准确,明白晓畅,同时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雄辩的气势。

C. 甲文侧重说理,先破后立;乙文侧重叙事,通过具体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

D. 乙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李业早年经历,后写其拒绝任命时的表现。

9. 乙文画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

遂隐A藏山谷B绝匿C名迹D终莽E之世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及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欲以为博士。

(2)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

11. 乙文李业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二)诗歌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草

杨基①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注释】①杨基:元末明初诗人。此诗写于南京。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草的柔软细密。

B. 颔联“六朝旧恨”运用典故,暗写兴衰沧桑,增添历史厚重感。

C. 颈联将春草野花比作昔日的歌扇舞裙,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D. 全诗以牧人晚归、牛羊遍野、笛声悠扬的田园图景含蓄收束。

13. 本诗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三)原文默写(8分)

14. 古诗文里有诉不尽家国情怀。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填写在横线上。

山河入赋,赤子丹心。陆游以悲壮之笔写就(1)“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铁血长歌;李贺持三尺青锋立下(2)“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的报国誓言;《木兰诗》中(3)“______,______”刻画出木兰奔赴战场马踏山河的英勇身姿;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4)“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5)“______?______”的誓死不屈、终为这份家国情怀写下最崇高的注脚。

三、(7分)

15. 有人说:“离开,有时是无奈,有时是理性的抉择。”名著中有许多“离开”的情节,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请完善表中信息。

作品

人物

离开

情节

离开的原因

《骆驼祥子》

祥子

①________

希望有固定的收入,早日攒够买车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_______

离开家乡

躲避追捕,参加革命

《简·爱》

简·爱

离开桑菲尔德庄园

③________

(2)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往往有相同的命运,却有不同的结局。请选择表格中的一个人物,概括其结局并探究背后的原因。

四、(31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截至2024年末,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分别达3248个、3516个、4174个,设施总量、建筑面积总量和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三项指标已居世界第一。

②在知识更迭越来越快的时代,不少人还会选择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自习来充实自己。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51.0%的受访者经常去图书馆,38.6%的受访者偶尔去。“期待图书馆在哪些方面提升服务”这一问题中,有65.9%的受访者期待图书馆加快数字化建设,增强线上查询、借阅功能,53.2%的受访者期待营造具有多功能、多维度的公共空间。

③“阅读、社交、看展……人们在图书馆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图书馆在设计中融合了所在地的特色环境,很有意趣,期待图书馆越来越年轻化、智能化。”有受访者期待,图书馆不仅是借书、自习、遛娃的场所,也能多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功能。

材料二:

①“你好小图,请为我推荐几本关于海洋的书籍。”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一位白发苍苍的读者饶有兴致地与AI数智馆员”图悦阅“对话,以获取书籍导览与个性推荐。不远处,几个机器人馆员在馆内有序穿梭,读者只需轻轻招手,它们便会停下,提供便捷的自助借阅等服务。如果是60岁以上的读者,机器人还可“送书到桌”。元宇宙体验馆内,两岁的小女孩正兴致盎然地和数字人“图图”互动交流。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数字人与读者交流得越频繁,知识储备就会越丰富,未来还可以记住不同读者的兴趣和画像。

②现阶段,已有很多图书馆智能咨询系统利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精准理解用户的查询意图,极大提升用户的咨询效率,并能以多模态形式实时回答用户咨询、优选图书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推荐个性化书目和数字资源等。AI编目工具则能快速识别图书信息进行加工编目,准确率超85%,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采编图灵”一体化系统。

③无感借书、智能化集成书架、业务数据分析治理等,也都已在各大图书馆应运而生,人工智能与公共图书馆业务的结合将会越来越紧密。

材料三:

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治理挑战。特别是对于数据这个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来说,数据安全问题不仅涉及个人隐私还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此外,算法偏见可能加剧社会不公,技术、设备垄断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公平参与人工智能竞争,导致数字鸿沟扩大;人工智能自动化冲击就业,影响社会稳定等等。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治理规范,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

②对于个体来说,人工智能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点击偏好等,量身定制信息呈现,用户获得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信息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局限,从而形成“茧房效应”。虚拟社交的盛行也使得人们缺乏真实社交的经验,导致社交能力的下降。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档案馆三类设施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B. 读者期待图书馆越来越年轻化智能化,并增加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功能。

C. 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只要你提出需求,AI馆员就能把图书送到你面前。

D. 人工智能飞跃式发展,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1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调查显示,有至少一半的受访者经常去图书馆观看各类展览。

B. 公共图书馆对于人工智能的运用还停留在帮助读者查找信息这一阶段。

C. 由于AI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因此个人隐私的泄露难以避免。

D. 各国要加强人工智能的治理与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

18.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中可能引发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答出三条即可)

(二)(共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①窗外铜钱大的雪花密匝匝往下坠,外面成了玉砌冰雕的世界。雪夜里,这家土菜馆热气腾腾。菜已盈桌,五双眼睛却被一旁浓稠的酥油茶吸引。

②坐在正中的梅朵站起身,捋了捋鬓角的白发:“来,这第一碗酥油茶,我盛给魏老师。”说着就去拿魏老师面前的空碗。魏老师伸手挡住梅朵,眼睛瞪得像张飞,说:“瞎扯!也不看看今晚的主角是哪个。”梅朵抿嘴,回身去抢左边陈斌的碗,说:“对,第一碗茶应该给陈主任。”陈斌是市医院的儿科主任。只见他出手如风,一把夺过碗,斩钉截铁道:“我怎能是今晚的主角呢?”刘大毛缓缓开口道:“益西措从草原千里迢迢来到安庆,一是看望梅朵妈妈,主要还是想来感谢曾帮助过她的人。我说陈主任,你就不要客气了,今晚,你就是我们的主角。”“对,说得好!”众人纷纷附和。

③“益西措,你给陈主任带什么礼物来了?”梅朵问坐在角落里一个身穿藏袍的小姑娘。益西措低着头,款款走到陈斌身边,轻声道:“陈叔叔,谢谦您。”只见她双手轻轻一抖,洁白的哈达如清泉一样从袖口飘落。益西措笑着举起双手,将哈达围在陈斌肩上。陈斌低着头,比刚进屋时的益西措还要羞涩。“来,这第一碗酥油茶,就盛给陈叔叔吧!”梅朵不给陈斌争辩的机会,盛了满满一碗,恭恭敬敬端给他,陈斌领首接了。梅朵转身又给魏老师盛了一碗。魏老师这回没拒绝,啜了一口,赞道:“香!”他又盯着梅朵说:“其实和你比起来,我们都不值一提。”

④魏老师的话绝非吹捧。二十年前,梅朵还叫江梅,是安庆一家公司的白领,短发齐耳,英姿飒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独自踏上了去往草原的火车。蓝天下,葱绿的草原一望无垠,一只雄鹰自由自在翱翔着,叫声清澈、干脆,让江梅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她渴望融入这草原,成为草原上的一株草、一缕风、一只鹰。或许冥冥中早有安排,她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迎面相逢。女孩光着脚丫,枯黄的头发打着卷儿,漆黑的眼睛怯生生地盯着她。牧民告诉她,小女孩叫益西措,是个孤儿,寄居在此。江梅心一沉,大美诗意的草原,也有这样的苦难?牧民叹息道:“雪山草原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成群的牛羊,也有洪水、泥石流、雪崩……几年前我们为草原上的孤儿办了一所学校,想让他们有地方学习、生活,可牧民识字的不多,找不着合适的老师,学校也闲置了。”江梅听得心下戚戚,不禁脱口而出:“我当她们的老师行吗?”牧民手一拍:“太好了!走,我领你们去学校!”江梅兴冲冲上了汽车,草原的风撩起她漆黑的短发。不久,“学校”出现在了眼前——一座废弃已久的土坯碉楼。

⑤江梅从此成了益西措和十多名孤儿的老师。太阳爬上山梁时,读书声、欢笑声、歌唱声像麦色的阳光一样洒满碉楼。江梅站在碉楼顶上,像鹰一样张开双臂,开心地笑了。江海为自己取了个藏名:梅朵,意为花儿。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梅朵妈妈。此后十多年里,梅朵的身影频繁穿梭在草原和安庆之间,她只做两件事:到安庆筹钱,回草原教书。在酥油灯下,梅朵将自己与孩子们的故事写成一篇篇文章,投给了千里之外的报社,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里的孩子。

⑥魏老师是报社的副刊部主任,他被梅朵的来稿深深打动,连续发表了几篇她的文章后,决定为梅朵和孩子们做点什么。当梅朵再次回到安庆筹钱时,魏老师请她吃了顿饭,并请来了陈试、刘大毛等几位多年的文友作陪。席间,魏老师讲述了梅朵和孩子们的故事,话音未落,陈斌第一个站

起来,说:“益西措一直到大学的学费,都由我负责。

⑦见魏老师说他自己和朋友们的行为不值一提,梅朵激动起来:“魏老师,这些年,没有大家的支持,我早就半途而废了。”她捧起酥油茶说:“感谢大家这么多年的支持,咱以茶当酒,一起举杯。”众人纷纷起身,一时屋里铮然作响。聊到酣畅时,陈斌问道:“梅朵,孩子们都毕业了,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梅朵说:“我想写部长篇作品,把自己在草原上的点点滴滴都写出来。这批孩子是毕业了,可草原上还有不少这样的孩子,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为了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

⑧大雪下得嘶嘶作响,魏老师忽说:“咦,刘大毛哪去了?”说话间,门吱呀一声推开了,刘大毛抖了抖满头雪花,径直走到梅朵身边,说:“梅朵,这是十万块钱,安心写你的长篇作品,争取早日出版。”梅朵一下呆了,抬头望着刘大毛,双手不安地搓来搓去。魏老师捧起酥油茶,说:“不愧是最美退伍军人,来,一起致敬刘大毛。”众人将碗举起,抢着端到刘大毛面前。

⑨窗外,雪旁若无人地下。窗内,大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晚上的饭快结束了,也不晓得今晚的主角究竟是谁。

(作者程建华,文章有删改)

19. 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的雪景反衬出屋内暖意融融的氛围,为人物出场和故事展开设置了背景。

B. 第③段中益西措为陈斌献上哈达,表达出她对陈斌一直以来资助的感激之情。

C. 第④段画线句中破折号起转换话题的作用,引出下文梅朵留在这里教书的故事。

D. 文章运用插叙,展现梅朵从城市白领到草原老师的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0. 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江梅站在碉楼顶上,像鹰一样张开双臂,开心地笑了。

21. 文中多次出现“酥油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22. 文章以“主角”为题,但直到结尾也没有交代主角究竟是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五、(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②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