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全国几种卷子的区别在哪里

全国几种卷子的区别在哪里

更新时间:2025-03-19 18:24:27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题目是什么呢?

1905年,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取消。那么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的殿试,考的是什么呢?这次殿试的题目就是要给皇帝出主意。考试的时间为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1904年7月4日),考点为保和殿,考题如下: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最后一场科举后光绪皇帝的圣旨

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考试里,诞生了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其状元及第后,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在清政府任职。

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

1928年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日本侵略中国后,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人拉拢他出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伪职,他能保持晚节,坚辞不就。为此日伪当局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1944年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2岁。

清代的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题,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清承明制,殿试只考一题,是从朱元璋开始的。那时殿试的试题也比较简单,一般只有100多字,之后的皇帝就越来越“啰唆”了。

到了清末,甚至达到1000多字。发问的形式差不多,先回顾历史,一般是说完远古的尧、舜、禹三代,再说汉、唐、宋。之后便是阐述现在艰难的时局,说说皇帝自己的见解,再问问考生:这应该如何应对呢?归根结底,殿试考的就是历史,皇帝相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重要的是,一道试题并不意味着只问一个问题,其中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的很多问题。

为什么这会成为最后一次科举?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