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正拥着他说话,范进两三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范进中举》是我们中学课本里的文章,年少不知其意,小时候我们只知道要求背诵,可回想起来猛然蹦出一个问题。五十四岁了范进还在乡试,古时候中举到底有多难?
范进中举
寒门出身的唯一道路:科举科举,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的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科举之前,夏商周的世卿世禄,秦朝的军功爵制度,两汉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没有给寒门子弟提供一个真正公正有效的竞争平台。
在古代,选官与用人是否得当,这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于是在开皇七年,隋文帝下诏每州岁贡三人,但这也只不过是参照两汉时期的制度而已,直到隋炀帝增加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科举制这才出现。
科举考试批卷画像
短命的隋王朝并没有把这一制度完善与发扬,推翻隋王朝统治的唐帝国在隋朝科举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改进。实际上,在科举制度之前,人们对读书做官的影响并不大,正是科举制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宋朝自太祖实行与士大夫治天下后,文官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开始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中举,成为了古时候的百姓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让古人穷极一生的试题据不完整统计,自隋朝开始实施科举制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科举考试大约一共进行了788场,有文字记载的状元671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最年长的为宋朝的梁颢,中举时已82岁。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我们以明清的科举考试为例,明清推行的八股文对考生有固定的题目与固定的答题格式,比如一段话必须要排比,一段话的字数等。
老照片:科举考场
再来看看成为状元的流程,先是一考院试分县试、府试、院试,考试地点分别是县、府、州,县试第一名叫县案首,府试第一名叫府案首,院试第一名叫院案首,院试通过后才叫做秀才。
第二考为乡试(秋闺),考试地点为京城及各省城,主考官也是中央下派官员进行监考,乡试通过后才能叫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第三考为会试(春闺),考试地点为朝廷礼部,主考官也升级为钦差大臣,通过之后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最后一考为殿试,考试地点在皇宫保和殿(明紫禁城之前位置没查到),一般都是皇帝或者皇帝亲命大臣监考,通过后叫进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同时二甲与三甲的第一名叫传胪。
乡试、会试、殿试的榜单分别为桂榜、杏榜、金榜。院试是三年二考,乡试三年一次,会试在乡试第二年三月,殿试在会试同年四月。
不提流程以及道路远近,答题内容自朱熹以后还必须要求考生模拟圣贤语气,传达圣贤思想。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愁》:寡妇携而泣,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面,落第举人心。
重点来了!
如果你来答科举考试题,你能答上几道?
以下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次科举考试题。
- 以《望终南余雪》为题作诗。
-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议,何也?
- 安国全军之道。
明万历殿试第一名真迹
嘉靖41年的会试第二场:
替永平18年的汉明帝拟一道诏书,要群臣表忠心。
替乾元元年的唐肃宗拟诏书,命郭子仪为中书令。
以五种场景写出五条公文判语。
1.举用有过官吏
2.卑幼私擅用财
3.监临视要中盐
4.边境申索军需
5.织造违禁缎匹
殿试问题: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超一等试卷 刘已千
我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
此时因内忧外患,科举考试的试题也大多变成如何解决外患
第一场:史论
-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 “诸葛亮五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学艺
第三场:《四书》、《五经》
金榜题名
所以说,在古代光读书还不一定能考取功名,还得熟知历史。不光了解历朝历代的背景、制度,还得掌握诏书的写法、试题中人物在什么时间在什么事件发生了什么作用,甚至皇帝利用前朝诏书出题来考察考生是否能写出既能保持皇家体面还能摆脱责任等等。同时还要考验考生是否具备当官的实际能力和处理上下关系等。所以历代状元几乎都是人精,绝非寻常人能考中,据统计科举录取率仅为1%,想想我们如今的高考,可谓是幸福了。
那为什么录取率这么低还是有人一直考到老呢?
先不说宋朝以后的重文轻武,以及各种读书观念深入人心。单是成为秀才之后的好处就已经远非普通人可比了。状元很难,但秀才很容易。成为秀才以后,可以免除赋税、徭役,这在古时可以免去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且成为秀才以后可以直接找当地县官提出建议等特权。因为古时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所以成为秀才以后,进则中举步入士大夫阶级;退,则开堂讲学,赚取银两。最重要的是,古时候人很尊重读书人。据说有的山贼抢劫都不抢读书人。
贡院放榜图
科举考试虽难,但它为底层读书人提供了条件,打破了以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科举制实际也逐渐使社会变成了知识社会、学历社会,使“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