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22分)
1、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2)爱上层楼,________ 。 ,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5)古典诗文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 ,_______ ”表达了自己因长年被贬偏远之地而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情感;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 ,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 ______ ,_____ ”写出了昔日繁华却被战争摧残,感慨历史的变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4题。(8分)
诗歌是娉婷的女子,是轻盈的精灵,是落在心头的ní nán。“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凝练了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是诗人内心情感与生命境界的外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仅读诗能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让我们领略到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邃。诗歌声声,如溪水潺潺,汇入我们的心间,熏陶我们的灵魂。一切文学艺术都有着诗的特质,如果对读诗没有兴趣,那么欣赏小说、戏剧、散文的妙处时也不免有些ɡé mó。我们在读诗时,不能言不及义,要顾及全篇、深味妙悟,因为诗歌的韵味和深意往往ɡēn shēn dì ɡù地隐藏在字句之中。只有不断地品味、琢磨,才能逐渐领悟其内涵。然而,若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加思考,那么阅读诗歌就会变得味同嚼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ní nán( ) (2)ɡé mó( )(3)ɡēn shēn dì ɡù(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凝练了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B.诗歌声声,如溪水潺潺,汇入我们的心间,熏陶我们的灵魂。
C.我们在读诗时,不能言不及义,要顾及全篇、深味妙悟。
D.若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加思考,那么阅读诗歌就会变得味同嚼蜡。
4、文中画横线句子是个病句,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诗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而且能让我们领略到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邃,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
B.读诗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邃,而且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
C.不仅读诗能让我们领略到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邃,而且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
D.不仅读诗能让我们领略到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邃,而且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4分)
育才中学以“笃行不怠追梦人”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5、任务一:学校准备于1月14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阶梯教室举办“笃行不怠追梦人”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错误,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①针对通知格式方面的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 。
②针对通知内容方面的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 。
任务二:请你以主持人身份,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语言简洁得体。(2分)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7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有删减)
【注释】区目:分类编目。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往来而不绝
B.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则有心旷神怡
C.是日更定矣/即更刮目相待
D.上下一白/一碧万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余 爱 嗜 其 文 不 能 释 手 尚 想 其 德 恨 不 同 时
10、【甲】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墨的湖山雪夜图,请结合下面句子从写景手法的角度谈谈张岱是怎样营造出这番意境的? (4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1、张岱崇尚冰雪人格,有人亦评价陶渊明有冰清玉洁的人格,请从两篇选文中各举一例,说说两人怎样体现了冰雪人格?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④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
⑤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现代作家、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有两个好处:其一是获取知识,其二是训练思维。我以为,好的,持续性,优良的阅读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第一, 阅读首先意味着思考。文字转换成信息被大脑接收,需要动用到大脑的抽象思考能力。文字只有被理解了,才有意义。所以,阅读本身,就意味着大脑抽象能力的训练。第二,阅读会引起反思 。喜欢阅读者和从不阅读者最大的区别,是反思能力。喜欢阅读的人,具有反思能力,能看到超出自己思维能力与见识之外的东西,即使无法理解,但尊重,能容纳异己观念,不攻击。不喜欢阅读的人,极少具有反思能力,我就是对的,我的话就是标准,没有沟通与交流,出口就是攻击性语言。相信我,和这种人在一起,是灾难。阅读,一定会带来包容与尊重,理性与理解。第三,阅读会让你的气质发生变化。阅读的过程,是你思维能力、品性与境界均在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气质自然而然会发生改变。
(摘编自《新华社》)
材料三
北大图书馆于2024年3月启动学生阅读调查工作。下面是北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
(摘编自《北大图书馆》)
1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①②段由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材料一引用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读书促人思考”的观点。
C.从材料二可知不喜欢阅读的人,不具有反思能力,出口就是攻击性语言。
D.从材料三可知平均每天阅读1-3小时的北大学生最多,假期中阅读时长略多于学期中。
13、材料一第④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分)
14、小语读完材料后,心中很疑惑,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假如你是他的同学小文,请你结合上述材料,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为小语解答。(4分)
【链接材料】
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西汉名儒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小文: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人与自然”学习小组组织了一场文学沙龙,请你一起来参与。
一树繁花听鸟鸣 张学鹏
沙河弯弯,欢快流淌,曲曲折折伸向远方。
沙河村依河而居,一棵百年的大树长在村口,枝繁叶茂,四季常绿,成为一大奇观。每年春天,碗口大的红花盛开,芳香袭人,蜂飞蝶舞,花期可达半年,(甲)引得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少前来赏花,络绎不绝。
树是祖辈传下来的,归老人所有,老人守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树,春夏赏花开,秋冬听鸟鸣,好不快活。
老人视树如命,日夜守护。
春暖花开时,村主任带领一群城里人来赏花。城里人赞不绝口,要出高价买树。
老人蹲在树旁,看树,抽烟。
城里人说:“这棵树卖吗?我们出高价。”
老人说:“不卖。”
城里人说:“这棵树拉到城里会很值钱,你不喜欢钱吗?”
老人说:“喜欢。”
城里人说:“喜欢钱就得卖树,你要钱还是要树?”
老人说:“要树!”
城里人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呢?给你十万,卖不卖?”
老人说:“不卖。”
城里人又说:“十五万呢?”
老人说:“不卖。”
老人又说:“这不是钱的事,树是祖传的,祖上有言在先,再穷也不能卖树,传了好几代了,到我手里,能卖吗?”
城里人望树兴叹,无奈离去。
秋叶飘落时,城里人又来了,这次来人更多。
这次城里人做通了老人儿子的工作。儿子同意卖树。
城里人说:“这棵树很珍贵,长在这里可惜了,拉到城里会有更多人欣赏,给你二十万,卖不卖?”
老人说:“不卖。”
城里人说:“三十万呢?”
儿子说:“爹,三十万,不少了,卖了吧,你看别人都买了小轿车,进城住上高楼了。”
老人瞪了儿子一眼,说:“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树是这里的风水,这里的根基,没有树,村里就失去了根本。”
老人发下狠话:“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谁也不能动!谁动,先从我身上踩过去。”
城里人怕闹出人命,又一次不欢而散。
城里人走后,儿子说:“老迷信,顽固不化,气死我了!”
老人常常一个人坐在河边,眯着眼,吸着烟,听河水哗哗地流淌,听鸟儿在枝叶花丛中歌唱,闻着淡淡的花香,脸上挂着笑。
树木大了,啥鸟都有。树上搭了许多鸟窝,有喜鹊,有斑鸠,有黄鹂,有夜莺……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叫尽生命的欢腾。(乙)
雪花飞舞时,城里又来人了,来人更多,小轿车停了好几辆。
儿子也来了,儿子坚持卖树。
一个老板模样的人说:“这棵树是珍贵濒危树种,我们拉到城里会好好保护它,让更多人欣赏它,给你一百万,卖了吧?这是我们公司能出的最高价了。”
老人说:“不卖。”
老板很无奈,笑了笑,说:“不爱钱的,我见过,可是像你这样不爱钱的人,我真没见过。”
老板又说:“卖了树,你就是百万富翁,这是许多人的梦想,你真是个怪老头。”
老人说:“七十多年了,我从小跟着俺爷、俺爹一起守着这棵树,已经习惯了听树上的鸟叫,看树上的花开,闻树上的花香,我离不开这棵树。”
事后,有人问老人:“一百万,恁多钱,为啥不卖呀?”
老人说:“许多人喜欢钱,认为只有钱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如果绿树、河流、鸟语、花香能让一个人得到满足,要恁多钱干啥呢?”
多年以后,老人去世,儿子抵抗不住诱惑,卖了树,留下一个巨大的树坑。不久沙河搞开发,树坑变成了人工湖。沙河村人逐渐进了城,村庄越来越小,没有大树,就没有鸟鸣,也没有了花香……
日子久了,因为管理不善,人工湖变成了场。【批注】
村民看见坏掉的人工湖,总会说:“以前这里长着一棵大树,有花有鸟,非常漂亮,大树真好。”说这话时,他们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人工湖像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村民看着,感觉很疼。
(《202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说·情节】
15、请根据文意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
沙河村口,老人守护大树→春暖花开,(1)________→(2)_______,老人守根基,再拒卖树→——(3)雪花飞舞,_______→(4)儿子卖树,_______
【小说·环境 】
16、阅读文中的三个画线句子,根据提示,完成批注任务。(3分)
批注:读至此处才明白,前文反复描写花树的美好,是为了__________。(请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其作用)
18、学习小组对老人是否要卖树展开了辩论,请你结合文本及链接材料,针对小语的观点进行反驳。(5分)
小语:老人不应该那么固执,把树卖给城里人,他既可以获得很大回报,也可以重新找一处环境优美的地方,过上更舒服的生活;而大树作为珍贵濒危树种,“拉到城里会好好保护它,让更多人欣赏它”,岂不是两全其美?
我: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
材料一: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摘自《植树的牧羊人》)
材料二:一座村子或一个“老庄子”往往寄托着很多人的无限乡愁。但现实是,这些并不遥远的乡村生活正在慢慢远离我们。有这样一组出触目惊心的数据,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摘自澎湃新闻《中国古村落濒危:15年锐减近92万个,每天消失1.6个》)
(四)根据名著内容,按要求完成19-20题。(6分)
19、虎的形象备受人们敬畏,下列《水浒传》的人物中,其绰号带“虎”字的人是( )(2分)
A.李忠 B.卢俊义 C.史进 D.武松
20、阅读名著,小语发现,人生之路,有“舍”有“守”,请参考小语的示例,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阐述。(4分)
备选人物: A.王冕《儒林外史》) B.鲁智深(《水浒传》)
小语: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人生之路,有“舍”有“守”。保尔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他为了革命事业,屡次受伤,尤其是在双目失明之后,他本可以休息,享受别人的照顾,但他选择用写作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传递坚强不屈的意志。他舍弃舒适安逸,拒绝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他守住了坚强、刚毅和勇敢,他是一个热爱生活、顽强不屈的战士。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风送暖,染一季芳菲,用心聆听初春的声音,是美好的;悠悠竹林,听雨落竹尖,静静享受林间的幽静,是美好的;冬日午后,品一杯香茗,哼唱一曲岁月的老歌,是美好的;身陷困境,无所畏惧,迎难而上,品尝战胜挫折的喜悦,是美好的。那些美好,在我们的成长路上,一路相随……
请你围绕“生活中的小美好”这一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
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 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