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护士考试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护理考试成绩分析及改进措施)

护士考试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护理考试成绩分析及改进措施)

更新时间:2024-07-22 21:55:08

不来虚的,直接干货。我们为大家分析总结了常见不良事件的原因和整改措施。

注意:这只是共性原因和笼统整改措施,要想分析好一件不良事件要具体情况采用合适分析工具具体分析。

一、跌倒/坠床

(一)原因分析

  1. 患者因素:年龄、疾病(合并慢性病)、药物使用、感知障碍,如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使用镇静剂或镇痛剂的患者。
  2. 家属因素:陪护不到位。
  3. 医护因素:医护人员对患者行动能力评估不足、未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未使用防跌床栏、巡视不足、缺乏预见性。
  4. 环境因素:病房内摆设不合理,地面湿滑或光线不足、发生时间、地点(早晨07:00~07:59和床旁发生跌倒/坠床例数最多)
  5. 管理因素:缺乏系统的跌倒预防策略、对护士防跌倒坠床培训不足、风险教育不足。
  6. 材料(物品)因素:缺乏适宜的辅助设备,如防滑地毯、手杖或助行器、

(二)整改措施

  1. 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监护,如入院时要按照跌倒/坠床高危评分表认真做好评估、定期评估其行动能力和药物影响。
  2. 培训医护人员识别跌倒风险并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如使用床栏和防滑袜。
  3. 改善病房内部布局和光线,保持地面干燥清洁。
  4. 制定并执行跌倒预防指南,包括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教育培训。
  5. 提供合适的辅助工具,如床旁警报、防滑垫等

二、非计划性拔管

(一)原因分析

  1. 人员因素:
  2. 患者:患者年龄较大、意识状态、自我照顾能力较差、未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可能因为不适、焦虑或混乱而试图拔除管道。未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护士:风险意识不足、未能及时观察到患者的不适或心理状态、未能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未适当使用约束。医生:符合拔管未及时拔管、处理能力不足。
  3. 方法因素:使用的固定方法可能不够有效,导致患者能够自行拔管、缺少动态评估风险流程。
  4. 环境因素:凌晨5点、晚夜班,护理人员少、病房监控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患者拔管行为。
  5. 管理因素:监督和评估不足、标准操作流程的落实不到位、护理团队沟通不足,关于患者状况的信息交接不到位。
  6. 材料(物品)因素:使用的固定带可能不适合特定患者,例如材料过敏或大小不合适。管道和固定设备的质量可能不达标。

(二)整改措施

  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识别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高医生对管道选择和固定方式的关注,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选择。
  3. 优化固定管道的方法,定期评估并更新固定技术和标准操作程序。
  4. 定期举行护理操作的培训和复习课程,确保所有操作按标准执行。
  5. 增设定时巡查。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班次和工作量,确保有足够的人手关注患者情况。
  6. 加强管理层对护理标准操作的监督和执行情况的检查。
  7. 改善护理团队的沟通机制,确保关键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

三、用药错误

(一)原因分析

  1. 人员因素
  2. 患者:不配合用药、意识不清。护士:疏忽大意、疲劳、对药物知识掌握不足、交接班流于形式、未仔细核对药物、剂量、患者信息。医生:开药错误或药物名称书写不清。
  3. 方法因素:用药流程不完善,存在漏洞、药物管理系统操作复杂,容易出错。核对程序不到位,未能多重检查。
  4. 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嘈杂、混乱,影响医护人员集中注意力。药物存储环境不合理,药品混乱堆放。
  5. 管理因素:医院缺乏严格的用药管理制度及规范操作流程。缺乏持续的用药安全培训和考核。对用药错误的追责及整改机制不完善。
  6. 材料(物品)因素:药物标签不清晰,容易混淆。包装相似的药物容易误取。药品说明书未能及时更新或缺乏详细信息

(二)整改措施

  1. 提高护士的药物知识及技能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2. 强化“三查七对”制度,确保每次用药前都认真核对。
  3. 加强患者教育,提醒患者主动提供药物过敏史及病史。
  4. 优化用药流程,减少操作步骤,提高用药安全性。
  5. 完善核对程序,增加药物核对的环节和人员。
  6. 改善工作环境,保持药品存储区域整洁有序。设置独立的用药配药区域,减少外界干扰。
  7. 建立和完善用药管理制度,明确用药操作流程及标准。持续进行用药安全培训,定期开展用药安全教育活动。完善用药错误追责机制,及时发现并整改用药错误。
  8. 将包装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降低误取风险。

四、压力性损伤

(一)原因分析

  1. 人员因素
  2. 患者:患者长期卧床、活动能力受限。营养不良、皮肤状况差。伴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护士:护理人员对压疮风险评估不足。压疮预防知识不足或技能不熟 练。工作负担重,巡视频率不足。
  • 2.方法因素:压疮风险评估工具使用不当或评估不准确。翻身、体位变换方法不当或不规范。压疮预防和护理方法未标准化,缺乏系统性。3.环境因素:病房床位拥挤,空间狭小,不利于患者体位变换。病房温湿度不合适,空气流通不畅。医疗设施设备陈旧、不齐全。4.管理因素:医院压疮预防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缺乏系统的压疮预防培训和监督机制。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工作负担重,影响护理质量。5.材料(物品)因素:防压疮床垫、体位垫等辅助工具缺乏或质量不佳。医用敷料、皮肤保护剂等压疮预防物品不足或使用不当。病床床垫不合格,导致局部压力增大

(二)整改措施

  1.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变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提供营养支持,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2. 加强护理人员的压疮预防和护理知识培训,定期考核其技能水平;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确保巡视频率和护理质量。
  3. 制定并严格执行压疮风险评估标准,确保评估工具的准确使用。
  4. 标准化压疮预防和护理流程,推广科学的翻身、体位变换方法。
  5. 定期评估并更新护理方法,确保与最新的压疮预防研究成果保持一致。
  6. 改善病房环境,确保病房床位安排合理,空间适宜。调整病房温湿度,保持空气流通。
  7. 建立健全的压疮预防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开展系统的压疮预防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定期评估压疮预防措施的执行效果。
  8. 定期检查病床床垫,及时更换不合格的床垫,减少局部压力。

下期分享烫伤、输液反应、误吸、窒息等不良事件。欢迎关注,获取最新知识!

附对应鱼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