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期末试卷公众号校内

期末试卷公众号校内

更新时间:2025-02-26 21:06:18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近一两周,全国各地陆续迎来“双减”后的第一次期末考。期末考试前的周末(有的不只是周末),家长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复习效果,那么,如何更顺利、科学地陪娃?同样是陪娃,有哪些小技巧呢?来听听名师怎么说!

今天,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副校长沈磊在他的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期末前的周末,给家长四个提升参与孩子复习有效性的建议》,他也表示,“双减”绝不意味着一刀切地不考试,而是用更加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素养培育的方式去反馈、去命题、去检验学习效果。期末考试前的周末,家长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复习效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第一,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难度决定了它有突击强化(甚至是临时抱佛脚)的提升可能性。

第二,大多数学校在期末考试前的周末会减少、甚至是不布置书面作业,其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针对自身情况查漏补缺。没有书面任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最大挑战。

第三,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过程的参与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考前的有效干预对结果的影响肯定是正向积极的。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并不是拒绝家长的监督,很多情况下他们恰恰需要他律的加持。孩子反抗的,是家长不恰当的参与方式。这样看来,家长怎么参与孩子的复习过程,就显得格外重要。

具体可以怎么办呢?沈磊给出了四个简单、可操作的步骤。

第1步——营造信任孩子自主复习的家庭氛围

太多的家长想通过“圈住”的方式来紧盯孩子的复习过程,结果往往是家庭气氛紧张,甚至有争吵的情况。带着这样的情绪,怎么能好好复习呢?

事实上,“盯”本身就表达着你对孩子的不信任,而你又不能代替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这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营造充满信任感的家庭复习氛围,让孩子主动进入复习状态,我有三条建议。

01家长周末减少出差和应酬。我知道很多家长很忙,但考试前的一周就像果树结果子,你不留在园子里,果子就被别人摘光了。留在家里,是对孩子复习的一种支持,即你想参与孩子重要的学习过程,你愿意陪伴孩子一起面对期末这件(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的事情。

02用看书或整理公文的方式陪伴复习。留在家里是对的,但不可以变成“监工”,这样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反感。父母用学习的方式,比如看书、看报,整理工作中的文档等,参与孩子的复习过程。他在学习,你也在学习,打造学习型家庭。以身作则的父母才在孩子心里有权威感。

03做好一日三餐的保障工作。考前的一周孩子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学习节奏也相对较快。为孩子用心准备三餐,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吃饭,这不仅能给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带来积极的影响,还会给孩子一种底气---我的父母在陪伴我。

相信孩子是重视期末考试的,信任孩子有能力安排复习任务,父母才能有效陪伴。

第2步——引导孩子做出选择

期末考试前的周末,孩子有大段的相对自由时间,也有多学科任务需要梳理,所以引导孩子“做选择”至关重要。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做好四个方面的选择。

01复习内容的选择。多学科、大容量,孩子如果无从下手,复习效果自然不好。老师们经验丰富,一定从自身学科特点给出了最后复习的建议,家长可引导孩子根据老师的建议、结合自己复习的进度(这一点尤为重要),进行内容的选择。文科重视背默过关,理科强化错题思路。

02复习时间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在制定复习计划时是先设定时间、再计划内容(比如:8:00-10:00复习语文),这类计划的实效性其实不高,往往是时间占满了,但行动上磨洋工。时间的确定应该从内容中来,先计划内容,再确定时间。比如明确语文需要复习第几单元到第几单元的字词,需要多少时间,列下来;数学需要整理哪些资料上的错题,需要多长时间。这样对复习时间进行选择,效率更高。

03复习顺序的选择。孩子在家复习有几种倾向性顺序,如文科或理科集中型、优势学科先行型、难题优先型等,这与孩子的个人喜好、学科自信、复习目标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家长要引导孩子文理穿插、强弱结合,这样有助于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减少疲劳感和压力感,也确保各学科复习的均衡性。

04课内与课外的选择。最低效的考前复习形式是周末依然让孩子上很多辅导课程,把孩子时间占满。这充其量是多做了一点新题,而复习最后阶段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刷题。这也是造成孩子不会学习的很重要的原因。用好校内资料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3步——提高复习性价比

考前复习和日常学习不同,我们应该关注总分的学科性价比。平时,我给学生的建议是薄弱学科日常化、优势学科周末化。简单来说,薄弱学科需要每天关注、及时消化;而优势学科,只需要保持自己的方法和习惯,周末强化提升。

考前的周末复习,我的建议是优势学科定目标、薄弱学科定底线。优势学科是孩子有信心去冲一下的,所以要鼓励孩子定目标,形成复习动力;薄弱学科是孩子有畏难情绪的,但是从试卷的难易结构上看,有70%的基础及中档题,这是孩子可以够得着的,也是复习的重点,所以要设定底线。

有了这样的分层设定,孩子和家长面对考试结果的心态就会比较平和。如果优势科目发挥出来了,孩子会产生“付出努力,得到认可”的自信,薄弱学科因为守住了底线,孩子的内心也不至于塌房。

这个周末,一定要有总分意识,不再是平均用力,或者跟某几个学科较劲,要学会在各个学科中找到增长点。

第4步——学会借力,搭建支持系统

家长不是老师,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上会经验不足;复习的阶段也很辛苦,想单靠孩子的自律来抓紧周末时间,也是难度极大的。所以,家长要学会借力。

有两种简单的借力方式,大家不妨试试。

01每半天向老师反馈一下孩子的复习情况。我曾经组织过学生“晒复习过程”的活动,就是周末两天通过家长群,每半天群聊晒出孩子的复习照片。可以是孩子坐在书桌前学习的背影,可以是孩子梳理的笔记、错题、圈画的资料,可以是孩子朗读、背诵的录音。用任意方式,晒出复习的过程,老师在群里和家长进行互动、点评,鼓励孩子下午继续加油。

不要担心会打扰老师,老师都在期待在线指导。学习是长跑,所以每个阶段的定点鼓励和加油呐喊,特别重要,否则谁敢说自己能坚持下来呢?更何况,是衣食无忧的孩子。

你还可以邀请老师在非复习时段给孩子打个简短的电话或者发个短信,询问一下孩子复习情况并口头鼓励,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02与孩子好朋友的父母互动复习情况。孩子在房间埋头复习,家长也不便打扰,不妨与班级其他家长聊一聊,互通信息,既能缓解自己的压力,也能增进对所处年龄段孩子整体情况的了解。

等孩子学习间隙、休息、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同学的情况,以同伴的状态激励自己的孩子,互为榜样。任何时候,同伴的力量都会远超家长的“唠叨”。

最后,沈磊总结道:“以上四个步骤是基于期末考试前的周末特点给出来的,家长们还需要结合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压力情况进行灵活变通。这个周末,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强加干预,想提升参与孩子复习的有效性,做孩子需要的家长,我们还要遵循规律,做该做的、能做的事情。”

考试焦虑怎么破?家长如何陪伴?

“焦虑是什么?焦虑其实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情绪,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未来会出现不太好的结果’。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不确定性和失控感,以及对自己有更高期待的部分。这种期待可能源自孩子内部的需要,也可能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陶老师”热线老师、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老师陈真真也为家长们“支招”。听听她怎么说?

作为家长,考试前夕,首先要能稳住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一方面,避免自己的焦虑影响孩子;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腾出空间去容纳孩子的情绪。这样,当孩子因焦虑而抱怨时,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倾听,重视孩子的感受,并且认同孩子所体验到的部分。否则我们就会按捺不住,想立马帮孩子解决问题。其次,将考试平常化。保持家庭原有的秩序和规则,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要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姿态,也不故作轻松,刻意回避与考试有关的话题。

那么,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陪伴考试焦虑的孩子呢?

1、少说多听,成为一个好听众

如果孩子愿意说,家长的责任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像和朋友交流一样,单纯的关心和好奇孩子的内心世界,好奇是什么让他这么焦虑,好奇考不到自己希望的成绩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一些让你担心或是不认同的部分,不要急于评价,也不立刻给建议和解决问题。

2、理解、认同和欣赏孩子的努力

适当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和心疼,也可以和孩子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孩子为了达成目标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努力,向他表达欣赏和鼓励。焦虑的孩子往往都很重视学习,不要劝说学习不重要,那会否定了孩子努力的价值。

3、正常化焦虑,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或是周围人焦虑的事例,尤其是和考试相关的,让孩子知道遇到重要事情,焦虑是正常反应。同时帮孩子客观看待焦虑,比如适度的焦虑其实是能提高学习动机和效率的。

4、家长可以从网上学一些放松情绪的方法

如肌肉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冥想等,平时带着孩子一起去做。

5、若家长还想做点什么,可直接询问孩子

比如“看到你这么焦虑,我很心疼,不知道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可以让你感觉好一点”。记住,无论你想为孩子做些什么,都要询问以及核对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确保你做的是孩子愿意你做的事。

划重点:

1、稳住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将考试平常化。少说多听,成为一个好听众;

2、理解、认同和欣赏孩子的努力;正常化焦虑,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3、学一些放松训练的方法;配合孩子,做孩子愿意家长做的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图片来源:“陶老师”热线

编辑: 谢诗涵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