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式励志电影常被文艺片导演嘲笑,不是觉得全错,只是觉得太浅。
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影片“阿基里斯与龟”里有个绘画艺术追求者,虽百折不挠,却妻离女亡也没成功,终于放弃,回归平淡生活,深层的幽默和与疑惑透着严肃的思考。
而美国导演范桑特的影片“不惜一切”用一个野心勃勃的女孩来思考和反讽商业社会里永不妥协的“进取”,她永不停歇地奋斗,最终杀人和被杀。
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影片非常风格化,底层题材、电报式的简短对话、淡化的情节、冷幽默;他的电影特别接地气,冷调子背后有特别温暖的人文关怀,也绝不肤浅,1988年的“升空号”、1996年的“浮云世事”和2002年的“没有过去的男人”莫不如此。
如果那些肤浅的励志片是味精对水的假鸡汤的话,这些导演的片子就是如假包换的浓肉汤。
电影《阿基里斯与龟》剧照
电影可以象包子一样有皮有馅,拿破案片当包子皮,里面塞上有点深度的馅是一些导演的爱好。
英国电影“深度谜案”中,那个被牵扯进谋杀案件中的在牛津学习数学和哲学的年轻人,深深迷惑于: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真理只存在于数学中,而在现实生活中真理似乎存在于混乱、无序和随机中。
日本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里有数学头脑的男人X为爱的人消尸,并为了顶罪再杀人,而那个他爱的人为了感激他去自了首,X的自恋式的“伟大”立刻消解,他霎时间崩溃。
电影《深度谜案》剧照
那些以某种“在路上”的方式展示人生百态的电影总是比较容易有趣,跟着角色上路令人好奇而兴奋,就像孩子一颗接一颗地打开不同味道的糖果包纸。
美国导演萨姆-门德斯的影片“为子搬迁”表面上写了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只不过那孩子还没降生),夫妇俩跑了六个备选的住处,去了不同的假想邻居家,实际是对人类婚姻状态饱含幽默的负面展示。
美国电影“朝圣之路”里的中产牙医,一路经事、遇人走完了那条著名的欧洲朝圣路的时候,发现实际上是重新审视了整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颇有斩获。
法国电影“神圣车行”中的艺人,在24小时里扮演了9种人生,也是充满了对世界的领悟和暗喻。
美国电影“我的唯一”说的是一个现代版的“飘”中郝思嘉的故事,一个离开了风流丈夫的南方美人,带着两个儿子周游美国,亦正亦邪地寻找生存机会。
电影《我的唯一》剧照
黑色电影和有黑色意味的电影味道不尽相同,就像四川的辣、湖南的辣、贵州的辣是不一样的。
相比日本导演园子温那充满热腾腾暴力血腥的影片“冰冷热带鱼”和“爱的曝光”,另一位日本导演中岛哲也的影片“告白”象安静的北极,小学生为取乐把老师的幼子抛向游泳池,而老师笑着报复学生使其癫狂,彻骨的寒冷来自人性恶的一面。同样是中岛哲也导演的影片“下妻物语”就温暖多了,举重若轻,带有黑色意味,充满黑色幽默;那个热爱洛可可服装的小姑娘,在约翰-施特劳斯优美的圆舞曲里,穿着缎鞋,举着阳伞,在针针刺绣和与“女流氓”朋友的友情里,完成了少女的成长。
根据一个匈牙利女作家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恶童日记”讲的是一对双胞胎在二战中成长的故事,但却没有一点暖意,非常冷酷,引领观众对我们熟悉的世界做另一番审视。
电影《恶童日记》剧照
披着惊悚或恐怖片外衣说精神领域的事是文艺片导演爱干的,对观众来说就像是吃叫花鸡,砸开泥壳打开荷叶后是喷香的美味。
美国导演大卫-芬奇的影片“致命游戏”倒没太深刻的东西,不过是一个亿万富翁在玩一场似乎致他死命的游戏过程中,明白了许多人生真谛,但通过这种方式讲这些真谛确实很有趣味。而他的另一部影片“搏击俱乐部”就不同凡响了,观众直到最后才明白,整个激烈的情节故事其实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白领脑中的想象,而且在这些古怪、暴虐的故事背后,实际是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异常精彩。
美国电影“活埋”,只用被活埋在棺材里的一个人和一个手机,就描绘出人性的整体图景。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第九道门”接近恐怖片了,撒旦直接上了场,但年轻书商让人恐怖的寻书经历,其实是在探索人性中黑暗的部分,在这黑暗里,无论是欲望、知识、爱、美,都是可以通向魔鬼的。
波兰导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的影片“着魔”也恐怖尺度相当大,女主角跟章鱼样的怪物做爱的场面几乎让人恶心得没法看,在地铁里歇斯底里大发作的场面又让人汗毛倒竖,但要探讨的东西却异常严肃,有关宗教、善恶、人的心魔。
电影《搏击俱乐部》剧照
文艺片在商业片头疼的“道德”禁忌方面往往脸不变色,而很多深刻的东西只有越过禁忌才能探讨,就像吃麻辣的四川菜,涕泪交流却又觉得过瘾。
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法国电影“爱”已经被说得太多,自尊和死亡的事情何时说都令人浑身一紧。
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也涉及到这个主题,而且更直接地讲一个瘫痪26年的男人争取安乐死的过程。
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的影片“吾等何处去”里小山村的妇女们,为了让和平降临竟想出奇招:去信敌方的教、让自家男人与敌共眠。
韩国导演金基徳的影片“圣殇”里的母亲,为了给悲惨死去的儿子报仇,不惜假扮成仇人的母亲并成为他情人,然后自尽,让仇人心碎而亡。
电影《深海长眠》剧照
魔幻和穿越的元素用得好的文艺片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感受“深刻”,像是给观众端上的精致糕点,切开来是层层叠叠美味水果、坚果和奶油。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影片“月升王国”延续他一贯的冷幽默和卡通般的画面,小男孩和小女孩童话一样的冒险经历寄托了纯洁的成人情感。
美国电影“坠入”中,一个对生活绝望的电影特技演员给一个小女孩随口编故事,那些故事象长了翅膀的鸟儿,在历史和魔幻中随意穿越,充满奇特的想象力,实际是对历史和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电影《坠入》剧照
在极端状态下展现人性是文艺片导演特别爱干的事。
日本电影“欺诈游戏”虽然情节简单、场景单一,却令人不寒而栗,11个人以信任为基础的游戏,12次都以不信任为结局,不过最后总算给了点希望,最后一次大家以信任赢了比赛。
英国电影“终极面试”是8个人在一间屋里面对空白试卷,各人不同的反应和行为是对人性的描述。
看这类电影的感受很难用吃某一种食品来比喻,只能说就像是初次吃异国风味,舌头感受到说不清的味觉冲击。
电影《终极面试》剧照
一些“话痨”电影其实接近舞台剧,但从内涵来说反正是很棒!看这种电影感觉就像跟里面的人坐在一起,他们哇啦哇啦说,你吃着瓜子听。
法国电影“起名风波”的开始很温馨,一屋子互相是亲戚和朋友的人给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起名字,在这过程中竟一点点揭开了这些人的人生和人性的内幕。
美国电影“杀戮”也是开始于一个简单的事情,两对夫妇为孩子打架的事扯一扯,说着说着就显出了各自人格中的劣处,律师也好、作家也好、股票经纪人也好、小店主也好,都站在自己的立场鄙视他人的生活理念,唯独看不到自己的可笑。
法国导演侯麦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拍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中产阶层故事、密集的对话、品味高雅的镜头、看似琐碎的情节,这种风格到了四季故事系列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虽然他的风格如此昭彰,但却如此难模仿,关键是侯麦能以平淡的人类生活描述复杂的人类感情,一般人没这个本事。那模仿他风格的法国三部曲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很不错,但从深度来说远不如侯麦的电影。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影片毫无疑问地“话痨”,但又毫无疑问地爱死个人,他的独特幽默与文化情怀一以贯之,哪怕是稍显逊色的影片“爱在罗马”也可圈可点。
电影《起名风波》剧照
有些电影完全不重情节,就是传达一种精神气质,那感觉就像是品一杯上好的红葡萄酒。
李安的影片“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从画面、色彩、音乐,准确复制和传达了1969年那几周的气氛和摇滚精神。
美国导演吉姆-贾木许的影片“离魂异客”虽是西部片样式,却没有完整故事,但最接近美国西部精神气质,粗野而奋发、贪婪而有活力,那荒凉与疏离的镜头把人瞬间带入。另一部贾木许的吸血鬼题材的影片“唯爱永生”,描述一对活了几百年的吸血鬼在现世的颓废音乐人生活,嬉皮味道非常传神。
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剧照
一些电影题材尖锐、话题边缘,观众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提出问题和摆出现状的价值很大,可以用一些味道重的食品来比喻,比如臭豆腐、酸汤鱼、苦瓜、朝天椒之类的。
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德国电影“浪潮”,中学教师做的实验震撼人心,他一周内在班上实现了“独裁”,从仪式到想法都酷似纳粹,最后学生、老师都失控,以悲剧结束。
另一部德国电影“柏林的女人”根据一本德国女人1945年的日记拍摄,从个体角度,客观描述当时盟军在攻克柏林后,苏军怀着胜利者的喜悦和仇恨强奸大批德国妇女的事情。
丹麦电影“狩猎”涉及儿童的过度保护,一个幼儿园的男老师因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的谎话而被冤屈甚至迫害。
法国电影“阿黛尔的生活”说一个少女对自己性取向(同性恋)的确认过程,而人格的建立过程与此相关联。
惊世骇俗的丹麦电影“破浪”是拉斯-冯-提尔导演的,电影里那个脑子有点问题的姑娘,为满足所爱瘫痪丈夫的古怪要求不惜去卖淫,极端的纯洁、忠诚和无底线的淫荡集于一身。
俄国电影“伊莲娜”中的二婚妇女,因冷酷的富豪丈夫不肯接济自己失业的儿子,利用护士职业的知识和便利杀害了他。
电影《阿黛尔的生活》剧照
有些电影其实属商业片范畴,但有文艺片的些许气质,显得与一般老套的商业片不同,就像是普通的家常菜用了上乘的调料和餐具,有了点上乘的品相。
科恩兄弟的影片“冰血暴”中,小人物的贪心和怯懦引出了多条人命,透视出人性中的某些弱点和黑暗。
美国电影“摇尾狗”是黑色喜剧,白宫政治人物和电影制片两个人的思路和行为何其相似,令人捧腹之余摇头叹息。
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影片“最佳出价”是个希区柯克式的情节片,写一个老年艺术品拍卖师兼艺术品收藏家骗人和被骗的故事,批判人性中黑暗一面的同时,表达了对古代艺术品的无比热爱。
美国电影“挽歌”选萨蒂的“玄秘曲”当配乐太合适了,提升了本来没太多深度的老男少女恋爱的剧情,的确有了点爱的挽歌的意味。
电影《摇尾狗》剧照
不太多的电影看似平常的情节背后有深刻思考,有的达到了哲学高度,就像一瓶陈年的茅台,香淳无比。
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发”讲的是一艘德国潜艇二战末服役的故事,极其逼真的描述却跨越了政治、民族甚至一般意义的道德和情感,思考整个人类的某些问题。
英国电影“观光者”讲一对年轻恋人的一次本来的观光之旅,最终演化成杀人之旅,充满对“道德”、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土耳其影片“冬眠”用优美的画面和流畅自然的故事叙述,把知识精英的优越感和难以解决的精神困境豁然剖开,其深度令人惊叹。
1967年的法国电影“玩乐时间”令人惊异地预见了几十年后的城市生活,对人类文明的反思振聋发聩。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水墨画般的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个预言式的故事,讲的是世外小庙里的老、少师傅和一个外来的少女之间的种种,以生动有形的人物故事探讨高深无形的东方智慧,充满禅意。
电影《玩乐时间》剧照
▼点此→识别二维码,下载“中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