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一练
一、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1)锅中的粥,有气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奶奶从灶边抬起头,“rǎn gāng( )里的水开了,去灌一下。”( )
(2)八儿对妈妈说:“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xì nì( )的八儿,说得对。”( )
(3)“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fěi cuì( )似的。( )
(4)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说:“妈,等一下我要把这剩下的都吃了,太好吃了,我可不能gū dú( )它。”( )
(5)锅中的粥,有声无力地叹着气,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八儿急得直duò jiǎo( ),“妈,怎么还不好啊,我都快饿死啦!”( )
2. 根据词义写词语
(1)形容液体浓度高,有黏性,不易流动。( )
(2)(液体、光线等)渗透;透过。( )
(3)形容孤单,孤独,一个人。( )
(4)用开水煮东西。( )
(5)把食物放在水里煮使成糊状。( )
(6)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
3. 文学常识填空
《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4. 病句选择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使我了解了腊八节的习俗。
B. 腊八粥的味道又甜又香,十分好吃极了。
C. 八儿的妈妈在煮粥时,加入了红枣、栗子、花生等干果。
D. 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因为他今天没来上学。
5. 名著知识选择题
下列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知识,克服了重重困难。
B. 鲁滨逊在荒岛上救下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
C. 鲁滨逊在荒岛上种植了小麦,学会了制作面包。
D. 鲁滨逊在离开荒岛时,带走了他在岛上驯养的所有动物。
6. 选择题
下列对《腊八粥》中八儿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他对腊八粥充满了期待。
B. 八儿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要把腊八粥留给哥哥和爸爸。
C. 八儿是一个贪吃的孩子,他想一个人吃很多腊八粥。
D. 八儿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对锅中腊八粥的变化十分关注。
7. 仿写
本文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请你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自己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的心理活动。
二、课内阅读
(一)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1. 提炼概括题: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词语理解题:文中“孥孥”一词是什么意思?
3. 修辞手法题:“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句子含义题:“‘噗……’锅内又叹了声气。”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5. 心理分析题: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二)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 填空题:文中八儿看到锅中的粥是______色的,妈妈解释是因为______。
2. 作用类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赏析题:赏析“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这句话。
4. 原因探究题:为什么大家都承认这锅粥的味道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
5. 题目理解题:文章以“腊八粥”为题,有什么作用?
三、课外阅读
(一)《家乡的吃食》(节选)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1. 提炼概括题: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 词句含义题:文中“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 赏析题:赏析“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这句话。
4. 作用题:文中引用《板桥家书》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5. 题目理解题:文章以“家乡的吃食”为题,有什么好处?
(二)《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 概括题:请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主要内容。
2. 赏析题:赏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
3. 原因探究题:为什么作者认为高邮咸蛋是别处所不及的?
4. 心理分析题:从孩子们挑鸭蛋、挂鸭蛋络子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5. 开放题: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美食或习俗?请简单介绍一下。
四、日积月累·背诵篇
(一)记叙文写作
1. 精彩句段及赏析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赏析: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与好奇,将他渴望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八儿吃饱后的肚子比作小鼓,“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则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有趣地描绘出八儿吃饱后满足的样子 。】
2. 本课主要写法及解析
本文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如对腊八粥食材在锅中变化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增强了画面感;心理描写通过八儿对腊八粥的种种期待和想象,突出了八儿天真可爱的形象,也表达了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3. 借鉴示例
【片段】:“今天是发试卷的日子,我坐在座位上,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眼睛时不时地看向老师手中的试卷,盼望着能快点发到我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一定要考好啊,要是这次考差了,回家可怎么交代……”【赏析:此片段运用心理描写,将等待发试卷时的紧张、期待的心情刻画得十分真实,让读者能感同身受。】
(二)议论文论据积累
1. 本课所属议论话题:可围绕传统习俗、亲情、家乡味道等展开议论。
2. 本课作者的励志故事或名言
沈从文年少时,只读过小学,但他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坚持写作。他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作家。 【事实论据概括】
3. 本课出现的事实论据(概括)或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八儿一家煮腊八粥、吃腊八粥,体现了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家庭的温馨。
4. 相关论据拓展
事实论据:
苏翊鸣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比赛中,凭借出色的发挥夺得金牌。他从小就对滑雪充满热爱,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
2024年奥运会上,张雨霏在游泳项目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她日复一日地坚持高强度训练,面对挫折从不放弃,展现了顽强的毅力。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几十年,克服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等困难,创建免费女子高中,让众多山区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屠呦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巨大贡献。她在研究过程中,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是科研工作者的榜样。
道理论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居里夫人
成功的关键在于相信自己有成功的能力。——拿破仑·希尔
答案解析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1)染缸 (2)细腻 (3)翡翠 (4)孤独 (5)跺脚
2. 根据词义写词语
(1)浓稠 (2)渗透 (3)孤独 (4)熬 (5)煮 (6)眷恋
3. 文学常识填空
沈从文;《边城》
4. 病句选择题
答案:C。A选项“通过……使……”,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选项“十分”和“极了”语义重复,应删去其一;D选项“断定”和“可能”矛盾,应删去“可能” 。...5. 名著知识选择题
答案:D。鲁滨逊在离开荒岛时,并没有带走岛上驯养的所有动物,表述错误。A、B、C选项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描述均正确。
6. 选择题
答案:B。从八儿和妈妈的对话可知,他想多吃腊八粥,甚至想一个人吃很多,并非懂事地要把腊八粥留给哥哥和爸爸,所以B选项分析不正确。A、C、D选项对八儿形象的分析符合文中内容。
7. 仿写
示例:马上就要公布考试成绩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眼睛紧紧盯着老师手中的试卷,心里不停地念叨:“一定要考好啊,我这段时间那么努力,要是考不好可怎么办?千万不要出什么差错,要是能考个好成绩,爸爸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 (围绕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的急切、期待等心理展开描写即可)
二、课内阅读
(一)
1. 提炼概括题: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八儿和妈妈讨论吃腊八粥的数量,以及八儿对锅中腊八粥的猜想和急切想看的心情。
2. 词语理解题:“孥孥”是方言,指儿子,文中是妈妈对八儿的爱称 。
3. 修辞手法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八儿对锅中腊八粥食材变化的种种猜想,突出了他对腊八粥的期待。
4. 句子含义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上写锅内的粥发出“叹气”声,实际上是通过粥的“叹气”,侧面表现出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却还得等待时的无奈和焦急。
5. 心理分析题:可以看出八儿天真可爱、对腊八粥充满渴望,急切想要吃到腊八粥的心理,同时也表现出他的贪吃和对美食的期待。
(二)
1. 填空题:文中八儿看到锅中的粥是深褐色的,妈妈解释是因为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2. 作用类题:这句话通过对八儿吃饱后肚子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八儿吃得很饱,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也从侧面反映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同时为下文一家人对腊八粥味道的讨论做铺垫。
3. 赏析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生仁当作人,“脱了它的红外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生仁在煮的过程中皮脱落的样子,语言活泼有趣,富有画面感。
4. 原因探究题:一是因为粥里放了较多的枣子和赤豆,食材丰富;二是大家对腊八粥充满期待,这种期待的心情也让大家觉得粥的味道更好;三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腊八粥,氛围温馨,增添了粥的美味。
5. 题目理解题:“腊八粥”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以“腊八粥”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围绕腊八粥展开;同时,腊八粥承载着传统习俗和家庭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对传统习俗的热爱与怀念。
三、课外阅读
(一)
1. 提炼概括题:主要写了作者家乡炒米的相关内容,包括炒米的食用方式、制作方式(请人来家里炒,且一般在冬至后,一次炒齐一年所需)以及炒米让人感受到快要过年的氛围。
2. 词句含义题:意思是在天寒冰冻的傍晚,穷亲戚朋友来到家里,先泡上一大碗炒米递到手中,再配上一小碟酱姜,这是最能让老人感到温暖、让穷人感到安慰的东西。体现了炒米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温暖作用和情感价值。
3. 赏析题:通过对炒米人工具(背大筛子、手执长柄铁铲)和行为(大街小巷地走)的描写,以及“炒炒米也要点手艺”的强调,生动地描绘出炒米人在街头炒米的场景,体现了炒米这一传统手艺的独特性和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传统习俗的怀念。
4. 作用题:引用《板桥家书》中的话,一方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具文学性;另一方面,通过板桥家乡与作者家乡风气相似,说明炒米在当地是具有普遍性和深厚文化根基的吃食,引出下文对家乡炒米的介绍。
5. 题目理解题:以“家乡的吃食”为题,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家乡的食物,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家乡”一词饱含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能引发读者对家乡美食和家乡情感的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二)
1. 概括题:主要介绍了高邮咸蛋质细油多、蛋黄通红的特点,以及鸭蛋的吃法(待客和平常食用的不同方式),还讲述了端午节当地孩子兴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包括络子的制作、鸭蛋的挑选以及鸭蛋络子的用途(可吃、可装萤火虫) 。
2. 赏析题:“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运用拟声词“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用筷子扎高邮咸蛋时红油冒出的动态过程,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突出了高邮咸蛋油多的特点,让人垂涎欲滴。
3. 原因探究题:因为高邮咸蛋具有质细而油多的特点,蛋白柔嫩,不像别处的发干、发粉;鸭蛋的蛋黄通红,颜色诱人,且做成的“朱砂豆腐”是一道名菜;别处的咸鸭蛋蛋黄浅黄色,相比之下,高邮咸蛋在口感和外观上都更胜一筹。
4. 心理分析题:从孩子们挑鸭蛋时对蛋壳颜色和形状的讲究,以及挂鸭蛋络子当作心爱的饰物,可以看出孩子们天真烂漫、对美好事物充满追求和喜爱,并且对传统习俗充满兴趣,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
5. 开放题:示例:我的家乡在东北,有一道独特的美食叫粘豆包。它是用黄米面或糯米面做皮,以红豆沙为馅,包成圆形或椭圆形,然后上锅蒸熟。粘豆包口感软糯,香甜可口,尤其是在冬天,热乎的粘豆包配上一碗热豆浆,别提多惬意了。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粘豆包,寓意着团圆和甜蜜,这也是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家乡美食或习俗,突出独特之处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