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瑾 沈兴超
严禁考试!严禁变相笔试!不准提前招生!……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为了利益,依然有机构铤而走险。
4月14日,成都芝麻帮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下简称:芝麻帮)和成都新目标时代教育有限公司(下简称:新目标),违规组织300余名五、六年级小学生举行“小升初升学占坑考试”。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引发关注。目前,省、市、区教育部门联动,教育、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协同,重拳出击,已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处理。
疑云并未完全打消。根据多位家长所述,之所以愿意让孩子参加机构组织的此类违规“占坑”考试,是希望在小升初环节抢占先机,也就是提前拿到民办学校的录取名额。那么,所谓的“占坑”考试,是否真的能让孩子们顺利进入心仪学校呢?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类考试的背后推动,是这些公司对家长焦虑的利用,甚至主动制造和渲染焦虑,裹挟利益,其间,更不乏虚假宣传和非法办学等违规行为。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追求“焦虑变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多路记者,展开多方调查,为你揭开“小升初占坑考试”背后的种种经营套路与利益攫取链条。
铤而走险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
类似违规考试背后的利益有多大?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据有关部门资料,2018年初,南充康成网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其微信公号“同城拼团”中刊载报名广告,自称能够组织“师大一中(龙泉、麓山、锦江)三校联考2018年小升初专场模拟考试”以及“西川(含西川南区)——小升初专场模拟考试”等10余所中学的违规“占坑”考试,报名费100元至300元不等。截至2018年1月底有关部门查处时,数据显示该公司的“39项课程”(即考试报名费)的销量达到3682。即使是按照最低100元计算,仅报名费,该公司至少获利36万元。
巨额利益诱惑下,每年都有不少不良公司试图越过红线,且手段多样。
日前,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便对包括成月半松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成都月半松鼠)在内的多家违规公司进行了严厉查处。
记者在天眼查发现,成都月半松鼠于2018年11月12日成立,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开展教育培训及相关教育活动的资质。
但在2019年寒假,成都月半松鼠却公然打印了虚构的四升五、五升六转学插班生宣传单进行宣传,并声称自己有锦城一中的转学渠道,家长只要缴纳12万,就可以包转入,如未成功转入则退还相关费用。
进一步调查中,成都月半松鼠法人文某承认,公司确实存在欺骗家长的行为,但未介绍学生去民办学校就读。目前,成都月半松鼠已被要求整改,立即解散微信群,并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如收取家长费用立即退还,查实其违法违规行为将严肃处理。
在这一轮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培训机构专项整治中,除了成都月半松鼠,同样被查处的还有成都佳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下简称:佳宜教育)。
今年2月,佳宜教育宣称能帮“成实外”举办推优考试,对外则以“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能力信息采集”为名,组织省内外约700名小学生开展升学测试活动。
今年3月,佳宜教育再次以“成外”“实外”两校招生为名,组织省内外600余名小学生在金堂县进行学科测试,按400元/生的标准收取测试费,涉及总金额达24万余元。
记者在天眼查发现,佳宜教育登记注册机关为成都市金牛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早在2017年12月,佳宜教育就曾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金牛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所谓的“占坑”,最后变成了家长“掉坑”。那么,具体而言,这些公司是如何推波助澜,一步一步让家长掏钱包和掉坑的呢。一位曾在这类公司工作长达6年的业内人士,向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总结了其中的各种套路:
套路之一 渲染升学难度,增加家长焦虑
比如在面对家长咨询时,明明只有100多人报名,却要夸大说有700人,明明没有学员被录取,却要说升学成果显著,并不断拿“再不报名就晚了”一类的话鼓动家长。
具体操作上,夸大小升初难度也是这些公司制造恐慌的常用方法之一。一般在劝说家长参加测试时,工作人员会事先询问孩子成绩,若孩子成绩很优秀,公司便会有意将题目难度增大,让孩子得一个较低的分数。当家长看到差距之后,往往就会忍不住给孩子报名参加培训。
套路之二 利用信息不对称,虚假宣传
业内人士指出,为了让家长报名,一些公司往往会声称自己与某名校关系很熟,有内部消息与渠道,可以为孩子提供推优入学机会。但事实上,这些公司与校方可能根本没有来往,而它们也并非家长一般理解的具有办学资质的“培训机构”,而纯粹是以此为生,甚至连实际办公地都没有的公司。
前文提到的成都月半松鼠,该公司本来业务是抖音、快手、西瓜、大鱼号等视频拍摄剪辑,但因刚开始成立没有任何收入,文某就想到了之前自己在大学兼职时曾经帮培训机构介绍生源招生来赚取提成,为了补贴公司运转,文某打印了四升五、五升六转学插班生宣传单进行宣传,目的是为了添加家长微信,建立微信群,增加粉丝数量。家长进入微信群以后,为了增加粉丝的黏性,显示公司的“专业和服务”,工作人员在百度搜索了成都各个学校的概况,在群里长期给家长客户分享,以维系和建立家长对微信群的信任。
后来,公司还聘请了40多名在校大学生利用周末及寒假在各个小学上下学的时间,到校门口发传单,搜集学生信息。该公司会将搜集到的信息跟校门口补习班发传单的人员进行名单置换,来争取积累更多的名单,后期再利用名单详细信息给家长打电话,为家长推荐就近的培训机构补课,机构则会给予公司相应的补习费提成。
对此,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像这种公司,可能根本就不懂教育,但是把自己包装成很资深的样子去蛊惑家长”。
套路之三 不能进名校包退款,吃“概率钱”
为了吸引家长,公司和机构有时会打包票称“X万包过”,如不成功则退款。这一点,对大部分家长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反正不成功要退款”。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更隐蔽的挖坑。
业内人士向记者举例,以“3万包过”为例,假如有公司收10个学生,最后总有两三个拔尖的能够升学成功。与此同时,另外七八位没有升学成功的,公司和机构也是不可能全部退款的,“建档费、管理费、活动费”,以各种名义来拒绝退费或减少退费。“反正对公司和机构来说,绝对稳赚不赔,就是吃‘概率钱’”。
业内人士特别强调,这个套路尤其值得家长注意。部分家长看到有孩子升学成功,便想当然认为是公司和机构的培训或“推优”很管作用。但事实上并不一定,因为成功升学的那些娃娃,基础往往是不错的,对于他们而言,凭个人实力是完全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被学校录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孩子不但白花了钱,还成了某些公司和机构“招摇撞骗”的招牌。
套路之四 转介绍培训,二次收割
如前所述,一些公司和机构可以通过操作试题的难度,让家长们感受到孩子的“巨大差距”,而让孩子去“考一考”,通过考试,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竞争中处于什么水平”,也是不少家长容易入坑的心理。
以上周末违规组织“小升初占坑考试”的芝麻帮和新目标为例,其负责人就承认,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拿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之后,推荐孩子到“金榜名师”“捷恩教育”等培训机构补习,以此获利。这样机构不仅赚了考试费,还赚了向培训机构推荐生源的提成。
李女士 培训机构不断制造恐慌,家长难以镇定
早在孩子还在五年级时,李女士就开始接触小升初信息。孩子升入六年级后,她身边关于小升初的信息变得更多,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报相关补习班。
“由于孩子成绩还不错,所以我一直没特别在意。直到有一天,孩子跑来问我,说身边的同学都参加了小升初考试,为什么我没有给他报名。”
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对这样的考试其实并不很认同,但孩子既然这么说了,而且身边的家长们一个个确实也都在全力奋战。所以今年三月中下旬,在其他家长的推荐下,她去了位于成都西站附近的一家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了解。
李女士回忆道,在接触过程中,对方多次或明或暗地表示他们与多所优质学校有合作,有内部渠道和消息,可以对孩子进行推优入学。
“对方趁机告诉我近期就有一个小升初考试,现在就可以提交资料。我交了400元报名费,可能是怕走漏风声,直到考试头一天夜里,对方才临时通知具体时间地点。”
现在想起来,李女士觉得提前参加小升初考试,也许可以让孩子提前加入到小升初的竞争中来,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但她觉得其弊端更大。
李女士表示,首先,这类小升初考试并不符合教育部门规定,是实打实的违规行为;其次,尽管机构口口声声表示考试是与学校合作开展的,但家长并无办法证实其真伪,最后很可能白考一场,“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然后,这类考试的难度很大,很多在学校成绩十分优秀的孩子分数都很低。“像我家孩子,平常在学校,成绩都名列前茅,但在这次考试里,数学100分的满分,最后却只考了20多分”。
“我认为试卷的真实性与合理性都有待考量。因为这不仅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同时也会给我们家长造成焦虑和恐惧。我们忍不住会想,分数那么低,是不是孩子真的不行?在这种恐慌心理刺激下,家长很可能就会给孩子报名参加培训。”
更烦人的是,李女士的个人信息,也成了公司和机构的“香饽饽”。李女士告诉记者,不少机构知道她的孩子参加小考后,纷纷打电话过来,发出小升初考试和推优培训邀请,有的公司甚至告诉我们只要交一笔“占坑费”,就可以保证孩子读到理想学校。他们是如何知道我的信息的呢?“感觉就像一条河里布了无数张渔网,任何如何穿梭,总会被其中一张网捕获”。
杨女士 全程各种套路,不断让家长掏钱
同样早在孩子五年级时,就有多个公司致电杨女士,问她是否要(给孩子)报个小升初培训班。“我当时直接拒绝了,一方面觉得时间还早,一方面觉得孩子成绩还不错,不用参加这些。”
孩子升入六年级后,小升初逐渐成为杨女士与其他家长的聊天主题。在交谈中,杨女士得知身边的许多孩子都在进行小升初的相关培训。
在其他家长推荐下,杨女士来到万和路附近的一家机构。“一测试,100分的题,孩子才得了20多分,而其他培训过的孩子可以考到五六十分,甚至更高。当时我觉得这差距太大了,于是决定让孩子参加培训。”
杨女士告诉记者,在孩子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对方就问我们有没有意向学校,随后马上就说某某学校对孩子要求很高,目前差距还很大,需要加大培训力度,继而推荐其他课程。
杨女士回忆道,除了多次推荐家长购买其课程外,对方还会让家长报名参加各种小升初考试。“从18年10月到现在,我分别在几个机构一共给孩子报了4次小升初考试,参加了其中两次。”
杨女士特别介绍道,在谈到小升初考试时,机构们都相当谨慎,不会明确提出学校的中文名称,而是用CW,JX等学校首字母来替代,而且要求大家保密,不能对外传播。
“在参加完小考后,假如孩子成绩不理想,机构就会说孩子成绩差,离目标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又来推荐课程,要家长掏钱;假如孩子考得还不错,家长也不会知道孩子到底有没有被学校录取,因为机构会说碍于政策,学校还不敢提前发出录取通知,然后说可以在这里继续培训,交一笔高达万元的培训费,进入他们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基地班,在这个班,被成功录取的几率很大。”杨女士总结道,“总而言之,就是全程套路,用各种理由让家长掏钱。”
前前后后,杨女士在这家机构花了上万元。今年4月中旬,由于费用原因,杨女士结束了这里的培训,转身给孩子报了另一家机构的试听课。
这家机构会不会又是打着小升初培训的旗号来“坑钱”的呢?杨女士被折腾得有些怕了。
对于近期日渐活跃的各类小升初违规考试,成都市教育局再次重申“禁令”。根据2017年11月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公安局、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印发的《关于全面清理举办、承办、协办违规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培训机构,以下同)不得为义务段的民间竞赛、考级等选拔性考(测)试活动提供场地、宣传渠道、考前培训、考务服务等。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其中就包括但不限于以冬令营、夏令营形式组织的竞赛集训等选拔性考试测试活动,所谓的“小升初升学占坑考试”就属于这一类。
4月18日,省教育厅也发出了《关于严禁提供教学场所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通知》,据了解,近期省教育厅发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租用高校的教学场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及招生入学考试,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破坏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社会反映强烈。为落实国家和我省规范校外培训发展的规定,规范校外培训良好秩序,《通知》要求,要严格审查教学场地对外租借用途。各高校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认真审查教学场地对外租借的用途,严禁提供给社会组织和个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严禁开展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的考试活动。
按照《义务教育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教育厅关于严禁违法违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的公告》,严禁学校、其它社会组织或个人违法违规举行或组织义务段中小学生参加或变相参加与入学、转学、插班挂钩的竞赛活动,学校不得以任何媒体和机构组织的考(测)试、排(抢)位赛成绩、排名为依据或参考招收义务段学生。
据介绍,成都还将治理非法办学、违规办班行为纳入了区(市)县政府教育工作目标考核,清查举办、承办、协办违规竞赛活动也纳入了年度区(市)县政府民办教育专项督导重点内容。各单位应明确检查事项和重点内容,开展综合执法定向随机抽查,实行联合惩戒。一旦查实,限期整改,严格问责。各单位查处不力、问题突出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整改。
教育管理部门对违规公办学校主要负责人依纪依规予以相应处分,对违规民办学校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当年度年检不得列为合格以上等级。公安机关对依法未通过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审查或许可的予以取缔或责令立即停止活动,并对举办者和场所管理者依法予以罚款、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等。工商管理部门对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予以查处,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的部门对未依法取得许可从事经营活动的予以查处,并及时向社会披露。
排版丨Ji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