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状元孙毓溎(yàn)。孙毓溎 (生卒年不详),字犀源,一字梧江,济宁 (今山东济宁市) 人。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孙玉庭,乾隆四十年 (1775) 进士,历官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巡抚,两湖、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父亲孙瑞珍,累官至户部尚书。孙毓溎出生于这样的仕宦之家,自然热心于科举功名。道光二十四年 (1844) 参加进士考试,一举夺得状元桂冠。
先上殿试的原题: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寅承昊苍眷命,列圣丕基,兢兢业业,夙夜不敢康,二十有四年于兹矣。顾臣邻尚少笃棐之忱,士子犹蹈轻浮之习,边圉之地利未尽开,九府之圜法未尽善。措施何以当?智虑何以周?斟酌古今,揆度时势。尔多士稽古有素,敷奏以言,必有嘉谟,有裨实政。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这是古代帝王诏书开头的固定套语,“奉天承运” 表示皇帝是秉承上天的旨意来统治天下;“制曰” 是皇帝对特定事务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皇帝的旨意。
朕寅承昊苍眷命,列圣丕基:“朕” 是皇帝自称;“寅承” 即恭敬地承受;“昊苍” 指上天;“眷命” 是上天的眷顾和命令;“列圣” 指历代的先帝;“丕基” 指宏大的基业。整句话意思是皇帝恭敬地承受上天的眷顾与命令,继承历代先帝的宏大基业。
兢兢业业,夙夜不敢康,二十有四年于兹矣:“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夙夜” 指早晚;“康” 是安乐、安逸的意思;“二十有四年” 即二十四年,“有” 在这里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表明皇帝二十四年以来,每天从早到晚都小心谨慎、勤奋努力,不敢贪图安逸。
顾臣邻尚少笃棐之忱,士子犹蹈轻浮之习:“顾” 表示转折,可译为 “但是”;“臣邻” 指臣子;“笃棐(fěi,辅助,协助)” 意为忠诚辅助;“忱” 是真诚、诚意;“士子” 指读书之人。此句说的是,然而臣子们还缺乏忠诚辅助朝廷的热忱,读书的士人仍沾染轻浮的风气。
边圉之地利未尽开,九府之圜法未尽善:“边圉(yǔ)” 指边疆;“地利” 指土地的出产和资源;“九府” 是古代掌管财政的九个部门;“圜法” 指货币制度。意思是边疆地区的土地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国家的货币制度也还不够完善。
措施何以当?智虑何以周?斟酌古今,揆度时势:“当” 是恰当、合适;“周” 表示周全;“斟酌” 意为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揆度” 指估量、揣度。即询问该采取怎样恰当的措施,怎样让智谋思虑更为周全,要参考古今做法,根据当下形势来权衡。
尔多士稽古有素,敷奏以言,必有嘉谟,有裨实政:“尔多士” 指参加殿试的众多士子;“稽古” 指考察古代的事迹、制度等;“有素” 表示一向、向来;“敷奏” 指陈奏、向君上报告;“嘉谟” 指好的计谋、策略;“裨” 是补益、帮助。皇帝认为士子们一直都在研习古代的知识,希望他们能在对策中畅所欲言,提出对实际政务有益的好谋略。)
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然则,欲正君臣、序官职,必自大臣始矣。亲民之官,莫如守令。守令之贤否,视乎上官之取舍。古者兴廉举孝,敦崇节行,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两汉循吏,大抵郡守、令长,而公卿时出其中。玺书褒勉,增秩赐金。取才之道,意主风化,其尚有合于古欤?郭子仪减乐于杨绾,李师古折谋于杜黄裳。岂武臣疆帅,亦视朝廷为转移欤?抑中外相维,大小相系,自然之势欤?“三物” 教民,何以克收实效?三载考绩,何以力屏具文?取人以身之义,可指陈欤?
(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大臣守法度,小臣廉洁奉公,官职按顺序排列,君臣之间相互匡正,这是国家繁荣的保障。“法” 指遵守法律、法规和制度;“廉” 即廉洁;“序” 表示按顺序、有秩序地安排;“正” 为匡正、纠正;“肥” 可理解为繁荣、昌盛 。
然则,欲正君臣、序官职,必自大臣始矣:既然如此,那么想要匡正君臣关系、使官职有序排列,必须要从大臣开始。这里强调了大臣在整个官僚体系和君臣关系中的关键引领作用。
亲民之官,莫如守令。守令之贤否,视乎上官之取舍: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官员,莫过于郡守和县令。郡守和县令是否贤能,取决于上级官员的选拔任用。“守令” 指郡守和县令;“贤否” 即是否贤能;“取舍” 就是选择、挑选 。
古者兴廉举孝,敦崇节行,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古代推行举荐廉洁和孝顺之人的制度,尊崇节操品行。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效果,但长期积累下来就会有显著成效。“兴廉举孝” 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即推举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敦崇” 意为尊崇、重视;“日计不足,月计有余” 强调这种人才选拔和品德培养的方式是长期积累、潜移默化起作用的 。
两汉循吏,大抵郡守、令长,而公卿时出其中。玺书褒勉,增秩赐金:两汉时期奉公守法、政绩突出的官吏,大多是郡守和县令,而公卿大臣也常常从他们中产生。皇帝用加盖玉玺的诏书褒奖勉励他们,增加他们的官阶并赏赐金钱。“循吏” 指奉公守法、政绩卓著的官吏;“玺书” 是古代封口处盖有玉玺的文书,多为皇帝的诏书;“褒勉” 即表扬、勉励;“增秩” 指提升官职级别 。
取才之道,意主风化,其尚有合于古欤: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注重的是对社会风气的教化,现在还与古代的做法相契合吗?“意主风化” 表明选拔人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社会风气、推行道德教化 。
郭子仪减乐于杨绾,李师古折谋于杜黄裳。岂武臣疆帅,亦视朝廷为转移欤?抑中外相维,大小相系,自然之势欤:郭子仪因杨绾的影响而减少声乐享乐,李师古的阴谋因杜黄裳而受挫。难道武将和边疆大帅的行为,也要受朝廷的影响而改变吗?还是朝廷内外相互维系,大小官员相互关联,这是一种自然的趋势呢?这里通过举例探讨朝廷对官员行为的影响以及官场内部的相互关系 。
“三物” 教民,何以克收实效?三载考绩,何以力屏具文?取人以身之义,可指陈欤:用 “三物” 来教化百姓,怎样才能取得实际效果?三年对官员进行一次考核,怎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根据人的品德来选拔人才的道理,能详细阐述一下吗?“三物” 在古代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教化百姓的内容;“力屏具文” 指努力避免只走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情况;“取人以身之义” 强调根据人的品德修养来选拔人才 。)
士者,民之望、国之桢也。孔门论士,何以首重行己有耻?孟子亦言耻之于人大矣。然则,知耻近勇,人心风俗所系,顾不重欤?三代以下,士风莫盛于汉。其时尊崇节义,敦厉名实。转移之权,奚自而致?清谈而后,沿及唐末,风气叠变。然而,“松柏后彫” 于岁寒,“鸡鸣不已” 于风雨,繄岂乏人欤?宋儒聿兴,迄于明代。格物致知之学,与汉儒之通经致用,其裨益风化,同欤?异欤?综观古今士风之所尚,质之孔孟之言,将欲挽颓靡,返淳朴,变化而愧厉之,何道之从欤?
(士者,民之望、国之桢也:读书之人(士),是百姓的期望所在,是国家的栋梁。“望” 指期望、指望,意味着士被民众寄予引领和榜样的厚望;“桢” 本意为筑墙时两端的柱子,这里比喻能担当重任的人,突出士对国家的重要支撑作用。
孔门论士,何以首重行己有耻?孟子亦言耻之于人大矣:孔子门下谈论如何成为士,为什么把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心放在首位呢?孟子也说过,羞耻心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了。这是在引用儒家两位代表人物的观点,强调羞耻心在士的品德修养中的关键地位 。
然则,知耻近勇,人心风俗所系,顾不重欤:既然这样,那么知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而且这关系到人心的正邪和社会风气的好坏,难道不重要吗?“知耻近勇” 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就接近勇敢了。这里进一步阐述了知耻不仅关乎个人品德,更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重要影响 。
三代以下,士风莫盛于汉。其时尊崇节义,敦厉名实:夏、商、周三代以后,士人的风气没有比汉朝更兴盛的了。那个时候,人们尊崇气节和道义,注重激励名节、讲究实际。“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敦厉” 中 “敦” 是促成、提倡,“厉” 是激励,“敦厉” 即鼓励、促进;“名实” 指名声和实际,强调当时重视人的实际品德和行为是否与名声相符 。
转移之权,奚自而致:这种士风转变的推动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是在探讨汉朝士风兴盛的原因,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当时形成了尊崇节义、注重名实的良好士风 。
清谈而后,沿及唐末,风气叠变:魏晋时期崇尚清谈之后,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社会风气多次变化。魏晋清谈之风盛行,读书人多空谈玄理,不务实际,这种风气对士风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社会风气不断演变 。
然而,松柏后彫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繄(yī)岂乏人欤:然而,就像严寒时节松柏最后凋零,风雨交加时公鸡依然报晓,难道就缺乏(坚守气节的)人吗?“松柏后彫于岁寒” 出自《论语・子罕》,比喻有气节的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坚守操守;“鸡鸣不已于风雨” 出自《诗经・郑风・风雨》,象征在乱世中仍保持清醒和正直的人。这里是说即便在风气多变、社会动荡的时期,也不乏坚守高尚品德和气节的士人 。
宋儒聿兴,迄于明代:“聿” 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该句意为从宋代开始,儒家学说重新兴盛发展,一直延续到明代。宋代儒学发展出理学等诸多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历经多个朝代,一直持续到明代。
格物致知之学,与汉儒之通经致用,其裨益风化,同欤?异欤?:“格物致知” 是宋明理学中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治学方法 ,强调通过对事物的研究来穷究天理、提升道德修养;“通经致用” 是汉代儒家学者主张学习儒家经典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政治、社会生活中。此句是问这两种学术思想和治学理念,在对社会风气的有益影响方面,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
综观古今士风之所尚,质之孔孟之言,将欲挽颓靡,返淳朴,变化而愧厉之,何道之从欤?:“质” 是对照、依据的意思;“挽颓靡” 指扭转衰败、萎靡的风气;“返淳朴” 是回归质朴、淳厚的风气;“愧厉” 即羞愧而自励。整句话是说,综合观察从古至今士人们所崇尚的风气,依据孔子和孟子的言论,想要扭转当前衰败的风气,回归淳朴,使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改变、因羞愧而自我激励,应该遵循什么方法呢?)
自黄帝经土设井,而寓兵于农之法兴。三代因之,无所谓屯田也。汉文帝募民耕塞下,始有屯田之说。汉武帝通西域后,屯田渠犁。其后日益加多。如芍陂、南阳、合肥、成都、金城,不可枚举。其在西域者,能详考欤?古者播谷劝耕,爰有农官之设。农师田畯之名,备见经传。西域屯官名见于史者,能胪举欤?耕种必资灌溉,邓艾穿渠,最资利赖。西域之水可导以溉田者,能征于古以言之欤?唐代营屯并称,或谓以兵民分,其说然欤?唐时诸道所开之屯,凡九百二十有二,今西域尚有遗迹欤?种植之法,详于农书。前代屯田,有行 “区田” 者,其法最善。能详考而言其制欤?
(自黄帝经土设井,而寓兵于农之法兴。三代因之,无所谓屯田也:从黄帝划分土地、设立井田制开始,寓兵于农的制度就兴起了。夏、商、周三代沿袭了这种制度,那时还没有屯田的说法。“经土设井” 指划分土地,设立井田,将土地规划成整齐的方块状,中间为公田,周边为私田;“寓兵于农” 是让百姓平时务农,战时当兵,兵农合一;“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
汉文帝募民耕塞下,始有屯田之说。汉武帝通西域后,屯田渠犁。其后日益加多。如芍陂、南阳、合肥、成都、金城,不可枚举:汉文帝招募百姓到边疆地区耕种,这时才开始有了屯田的说法。汉武帝打通西域之后,在渠犁这个地方实行屯田。从那以后,屯田的地方越来越多,像芍陂、南阳、合肥、成都、金城等地,屯田之处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募民耕塞下” 是招募百姓到边疆防守之地开垦耕种;“渠犁” 是西域的一个地方;“芍陂” 是古代淮水流域著名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 。
其在西域者,能详考欤:那些在西域的屯田情况,能够详细考察清楚吗?这里是针对西域屯田的具体情况提出疑问,希望能深入了解其详情 。
古者播谷劝耕,爰有农官之设。农师田畯之名,备见经传。西域屯官名见于史者,能胪举欤:古代鼓励百姓播种谷物、从事农业生产,于是设立了农官。农师、田畯这些农官的名称,在经传中都有记载。那么西域屯田官员中见于史书记载的,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播谷劝耕” 指鼓励百姓播种、重视农业生产;“爰” 在这里可理解为 “于是”;“农师”“田畯” 都是古代农官的称呼;“胪举” 即一一列举 。
耕种必资灌溉,邓艾穿渠,最资利赖。西域之水可导以溉田者,能征于古以言之欤:耕种必须依靠灌溉,邓艾开凿水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西域有哪些水可以引来灌溉农田,能依据古代的记载说一说吗?“资” 是依靠;“邓艾穿渠” 指三国时期邓艾为屯田而开凿水渠,发展灌溉事业,提高了粮食产量;“征” 是依据、考证 。
唐代营屯并称,或谓以兵民分,其说然欤?唐时诸道所开之屯,凡九百二十有二,今西域尚有遗迹欤:唐代把营田和屯田相提并论,有人说以兵、民来区分营田和屯田,这种说法正确吗?唐代各道所开辟的屯田,共有九百二十二处,如今在西域还有这些屯田的遗迹吗?“营屯并称” 指唐代对营田和屯田同等看待;“或谓” 即有人说;“诸道” 是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
种植之法,详于农书。前代屯田,有行‘区田’者,其法最善。能详考而言其制欤:种植的方法,在农书里有详细记载。前代屯田时,有人采用 “区田” 法,这种方法最为优良。能够详细考察并说说它的具体制度吗?“区田” 是一种古代的农田耕种方法,通过把土地划成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古者赋通百物,皆以布帛、菽粟相交易。自大禹有历山之铸,而其利始兴;太公立 “九府” 之法,而其用遂广。《周官》外府、泉府所掌,皆以钱为敛散。能详言之欤?秦并天下,币为二等。汉武造白金三品,寻废不行。是上下通行之货,壹皆以钱,未尝用银也。以银为币,始于何时?行于何地?其式若何?其直若何?采银何以有禁,用银何以称便,能一一缕述之欤?钱式以何代为最善?论钱法者,以何人为最详?盖其用取乎流通,利溥于民,而权操于国,制行于上,而弊除于下。必如是而后可为至善也。宋始有交子、钞引之名。有元一代,率用宝钞。明亦间踵而行之。流弊滋多,其得失究安在欤?
(
- 古者赋通百物,皆以布帛、菽粟相交易:在古代,人们缴纳赋税以及进行各种物品交换时,都是用布帛、粮食等实物进行交易。这反映了早期以物易物的经济交换方式,布帛和菽粟作为当时常见的生活物资,承担了交换媒介的功能 。
- 自大禹有历山之铸,而其利始兴;太公立‘九府’之法,而其用遂广:大禹在历山铸造货币后,货币的便利开始显现。姜太公(太公)制定 “九府” 的货币管理办法后,货币的使用范围就更加广泛了。“历山之铸” 传说大禹在历山铸币开启了金属货币的先河;“九府” 是古代掌管财政货币的九个部门,“九府之法” 规范了货币的铸造、管理和流通 。
- 《周官》外府、泉府所掌,皆以钱为敛散。能详言之欤:《周官》中记载,外府和泉府这两个部门,负责掌管货币的收纳和发放。这里是询问能否详细阐述一下相关的具体情况,涉及到当时货币管理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方式 。
- 秦并天下,币为二等。汉武造白金三品,寻废不行。是上下通行之货,壹皆以钱,未尝用银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货币分为二等。汉武帝时期铸造了白金三品货币,但不久后就废止不再使用。当时,全国上下通行的货币都是钱,还没有使用白银作为货币 。“白金三品” 是汉武帝铸造的三种银锡合金货币;“壹皆” 表示都是、一概 。
- 以银为币,始于何时?行于何地?其式若何?其直若何?采银何以有禁,用银何以称便,能一一缕述之欤:这里连续提出多个关于白银作为货币的问题,包括白银开始作为货币使用的时间、在哪些地区流通、货币的样式、价值,以及朝廷禁止采银的原因和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便利之处,希望能得到详细的解答 。“式” 指样式、形制;“直” 通 “值”,即价值 。
- 钱式以何代为最善?论钱法者,以何人为最详?盖其用取乎流通,利溥于民,而权操于国,制行于上,而弊除于下。必如是而后可为至善也:什么样式的钱币在哪个朝代是最好的?论述钱币制度的人中,谁的见解最为详尽?货币的作用在于能够顺畅流通,广泛地使百姓获利,而且权力要由国家掌控,制度由朝廷制定并推行,从而消除下面执行过程中的弊端。只有这样,货币制度才堪称完善。“钱式” 即钱币的样式;“溥” 是普遍、广泛;“钱法” 指关于货币铸造、流通、管理等的制度和法规 。
- 宋始有交子、钞引之名。有元一代,率用宝钞。明亦间踵而行之。流弊滋多,其得失究安在欤:宋代开始出现交子、钞引这些货币形式。元朝时期,主要使用宝钞。明朝也时而沿用这种货币形式。但这些货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弊端,它们的得失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钞引” 是宋代的一种取盐凭证,也具有一定货币功能;“宝钞” 是元、明时期发行的纸币;“踵” 是沿袭、继承 。)
凡此者,以勖官常而实力实心,毋谓恬熙为可恃。以敦士习而防情防伪,毋使幸进以梯荣。出作入息,边隅何以臻康阜之休?足国裕民,泉府何以有流通之利?讲肄所及,载籍所传。尔多士其详著于篇,朕将亲览焉。
(对于这些事情(正官常、祛浇俗等事务),官员们应当在履行职守时全力以赴、真心实意,不要以为天下太平就可以有所懈怠。要致力于使士人的风气变得淳厚,以此来防范虚浮不实、弄虚作假的现象。不要让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的人获得晋升从而攀爬荣华之路。百姓辛勤劳作,边疆地区怎样才能达到繁荣富足的美好局面?怎样使国家富足、人民生活宽裕,让国家财政金融体系实现顺畅流通?这些都是学术研讨涉及、典籍有所记载的内容。你们这些士子要在文章中详细阐述,朕将亲自阅览。)
我们再用接地气的语言分析下。这玩意儿放今天看,那就是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plus版,不过比现在那些个套路问题实在多了,道光爷是真想解决问题啊!
题目一上来就是道光帝的碎碎念:“朕干了二十四年皇帝,天天加班累成狗,为啥手下还是摸鱼划水?读书人咋都这么浮躁?边疆开发咋这么费劲?钱币制度咋整不明白?你们这帮文化人赶紧给朕出主意!”您瞅瞅,这语气像不像被KPI逼疯的老板?
说到"大臣法,小臣廉",这让我想起明朝张居正搞考成法那会儿——张首辅当年可是拿着小本本挨个记官员出勤,谁摸鱼就扣工资。汉代更狠,郡守直接拿政绩换三公九卿的位置,跟现在公务员遴选似的。不过最绝的是郭子仪听说杨绾当宰相,立马裁了自家歌舞团,这觉悟比现在某些领导强多了。要我说,官场风气从来都是上行下效,领导带头撸袖子干,下面谁敢躺平?
再看士人风骨这事儿,汉代读书人那是真把名节当饭吃。公孙弘布衣拜相还穿着补丁朝服,班超投笔从戎直接去西域当战神。到了宋朝程朱理学兴起,读书人又改行当起了哲学家。要我说啊,孔夫子说"行己有耻"才是根本,现在某些专家满嘴跑火车,就该让他们背八百遍《论语》醒醒脑!
屯田制度这段最带劲。汉武帝在西域屯田那是真硬核——贰师将军李广利带着戍卒边打仗边种地,戈壁滩上愣是种出万亩良田。唐代更绝,安西都护府直接搞军事化种田,士兵白天操练晚上浇地。不过要说黑科技,还得是区田法——这玩意儿像现在的立体农业,汉朝人就知道分层种植抗旱保收,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所以说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啊,现在西北治沙工程就该把古籍里的农书翻出来看看。
钱币问题简直是古代版金融战。从周朝贝壳到汉朝五铢钱,从唐朝飞钱到明朝宝钞,每次货币改革都能整出幺蛾子。白银当货币这事儿特别魔幻——张居正搞"一条鞭法"逼得大明遍地找银矿,结果美洲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哗哗往中国流,这全球化的副作用明朝人就尝过了。最坑爹的是元朝宝钞,印得跟冥币似的,通货膨胀直接送大元上了天!
要我说啊,道光帝这些问题放到今天也没过时:如何治吏?如何育人?如何搞边疆开发?如何玩转金融?历史就是个轮回,答案都在故纸堆里藏着呢。可惜当年考生们引经据典写破头也没拦住大清颓势,可见制度不改光靠策论救不了国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道题里提到的"中外相维,大小相系",倒是跟现在"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异曲同工。要真按古人说的把官员考核做实、把士人风骨树正、把边疆开发做透、把金融体系理顺,哪朝哪代不能中兴呢?可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