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朋友们!又来跟大家一起琢磨汉字啦!今天的笔记写的是“誊”字,不是个能一下子就搞懂的字,一起来学学吧。
造字本义:
篆文中,“誊”字是由“言”和“朕”两部分组成。言”字旁,一看就知道跟说话、言语有关;而“朕”呢,古时候是皇帝的自称,用在这里,既当声旁又当形旁,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所以“誊”字,造字本义就是指:朝廷史臣正式记录帝王的言论,这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篆书时期,“誊”字还保留着“言”和“朕”的形态,到了隶书,字形就有所变化,楷书更是把“月”部给省去了,让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简洁。
原本“誊téng”字就是指正式、规范地记录皇帝的言论。后来誊字的含义也慢慢扩展开来,不再局限于皇宫内院,而是用到了更广泛的场合。
现在我们说的“誊写”、“誊清”,其实就是指工整地抄写文件或者稿件。想想看,这跟古时候史官记录帝王言论的那份认真劲儿,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得小时候,老师总是要求我们把作文誊写得干干净净,那时候还觉得挺麻烦的,但现在想来,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文字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吧。每个字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就像这个“誊”字,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的动作,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
说文解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于“誊”字的解释原文是:“迻书也。从言,朕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誊”这个字的本义是指将书籍或文档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也就是转录或抄写的意思。
在汉字的结构上,“誊”字属于“言”部,表示它与语言、说话有关,而“朕”则是它的声旁,表明这个字的发音与“朕”相近。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誊”这个字头,但提供了对“謄”字的解释,而“誊”在现代汉字中实际上是“謄”的简化形式,两者在字义上是相同的。
《康熙字典》还引用了其他文献的注解,如徐铉的注释“謂移寫之也”,强调了“謄”的抄写、复制性质;而《玉篇》则将其解释为“傳也”,即传递、抄写之意,与《说文解字》的解释相呼应。
《康熙字典》还提到了“謄”字在元代开始被广泛使用的一个具体场景,即科举考试中用于誊录试卷。根据《元史·選舉志》的记载,“謄錄試卷,每行移文字,皆用朱書”,
说明在元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提交的试卷需要由专人进行誊录,即抄写一遍,并且在抄写过程中,每行移动的文字都需要用红笔(朱書)书写,这既是为了防止作弊,也是为了保证试卷的清晰和准确。
读音:
“誊”字的读音为téng,与“腾”字同音。《正韵》里对“誊”字的注音为“他登切,音腾”。不妨现在就打开你的输入法,输入这个字的拼音来找到它,实践一下,这样记忆会更加深刻。
含义用法:
① 转录或抄写:这是“誊”最基本的含义。陆游在诗中写到,“自剪短笺誊断稿,不嫌墨浅字倾欹”,他把杂乱的草稿重新抄写一遍,使得内容更加清晰易读。这个动作,就是“誊”的精髓所在。
② 制作副本:进一步来说,“誊”也涉及到制作副本的过程。比如,你可能会听到“誊本”这个词,它指的是根据原本抄写的本子。
③ 传递信息:我们还可以从“誊”字中感受到一种传递信息的意味。在古代,信息的传递往往依赖于手抄,而“誊”字就承载了这样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