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小学道法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怎么写

小学道法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5-02-01 04:56:37

新初一娃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束了,同样暴露出在文科学习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字写得丑,版面看起来不舒服;

主观题丢分严重;

作文的修饰度不够,等等。

可仔细分析一下,我发现语文、历史、道法这三大文科的失分重灾区,竟然不约而同的,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

阅读理解。

不光是语文的古文对比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还有历史、道法那些文字长长、古文频出、附带着各种图片、图表的主观材料题。

特别是历史、道法的“大题”,仔细瞧一瞧,这可不就是历史、道法知识点框架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吗?

怪不得啊,事后诸葛亮一分析:

班上历史、道法能进前十的同学,基本上也就是语文能排在前面的那一拨牛娃;

并且,历史、道法老师在做考后分析时,专门针对“大题”进行强调:

要加强审题、注意答题规范、学科术语的精准使用等等。

你看这口气,和语文老师讲的,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的地方,是不是有点像呢?

所以说,像我们这种在文科“大题”上拿不到高分的娃,要想有所突破,就一定只能在“阅读理解”上,去多下功夫了。

而咱们老母亲,周末在家里,也可以考虑把三大文科的“阅读理解”合并统筹一下,有条件的,进行综合消化。

第一,先保障知识点的充分掌握。

为什么做好“大题”前,非要强调基础知识点的充分掌握呢?

1)、来看一下老师们的思路。

我们道法老师分析成绩时,很明确的会把满分100分,列为两大块进行全班分析:前60分(客观题) 后40分(主观题)。

如果孩子勤快点,愿意背,除了对一些特别灵活、涉及及学科交叉的题产生了“分歧”而进行了误判之外,客观题基本上是可以拿满分的。

接下来才是40分主观题的“各路分野”:

材料题答得好,总分就能去到95以上;

材料题摸不到风,踩不着点的,自然就是80分以下。

而历史,也差不多是这种状况。

所以,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真的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孩子不能懒,这一块都懒得背的话,后面成绩就没法看了,而且着实也没什么“良方”去进行补救了。

2)、基础知识点不牢,有些大题没法做。

基础知识点不牢,不单影响到客观题拿满分,而且会直接导致部分材料题根本答不出来。

比如语文阅读理解中,考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可如果孩子对插叙这一高年级的考点都不了解,那怎么分析插叙的好处与作用呢?

再比如七上历史的大考点“商鞅变法”,如果孩子对它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内容以及历史影响,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去结合材料提供的那几条特定信息,去作针对性的回答呢?

第二,熟悉答题模板,尽快适应历史、道法主观题的规范答法。

是的,我也是这回考完期中考试才知道:

原来历史、道法也是有答题模板的,和语文的阅读理解,真是一模一样的。

只不过由于语文这一块分值高、关注度高,家长们对它比较重视,所以早有准备。

很多娃,其实很认真的背了老师发的知识点资料,客观题分数也考得不低,但为什么就在主观题上“分流”了?

根据老师们的考情分析:

有一小部分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不够,碰到综合应用度高的题,容易审题不清,导致乱答题。

但有相当一部分,其实题目并不难,但孩子们对答题模板不熟悉,要点不完整,表达句式混乱,不会使用学科语术(还停留在小学生惯用大白话的口头表达水平上)。

说白了,就是对初中文科的应试规范和技巧,还没有形成框架认识,更别谈规范运用了。

我临时临忙去入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历史大题模板书

发现除了细节讲述、具体题目不一样之外,总结出来的模板,还真是大同小异:

题型类:

背景原因类;作用影响类;认识启示类;特点总结类;异同比较类;趋势变化类;评价论述类(小论文)等。

观点论述(小论文)的主要考向:

革命、改革与创新;中国的近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百年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民主与法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对外交往;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侵略与反抗;合作、和平与发展;文化自信与中国智慧;人物;伟大工程;民生等等。

包括解题技巧:

如何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答案要注意“要点化”的呈现;

史实与史论的先后表述顺序;

等等。

所以你看,有很多在这个刚进初中的过渡时期,乍看起来毫无头绪、基本无从入手的材料大题,其实细细一分析,还是有章可循的。

这个“章”,可以通过认真吸取老师的讲解、仔细研读标准答案、直接查找模板教辅,来提高自己对答题规范度的认知。

但我也想分享一下两个私人看法:

1、虽说都是文科的“阅读理解”,虽说都要“要点化”、“踩点得分”,但历史、道法真不必像语文那般“死抠”文字,意思到了、语言学科化即可拿分。

2、历史、道法模板书,里面的题看上去会有点难,好像刚学完,根本总结不到那个水平啊。

那是当然的。

因为它们都是从最后中考的角度出发,三年的知识点都已学完,很多题型是要比较异同,前后联系古代史、近现代史,中国史和世界史来综合解答的,娃所学知识没到那一步,做不出来很正常。

咱在七上的内容框架下,先把通用模板、技巧熟悉一下,即可。

第三,努力提高学科框架下的认知水平。

当娃记熟了基本知识点,对通用的应试技巧也有所掌握之后,最后的跃升就该轮到对学科认知的提升了。

具体化一下,就是语文写作里的立意提高,历史里的看法深刻,政治里的思想高度。

到了这儿,我觉得就已经不是应试技巧所能解决的的问题了。

只能走“功夫在诗外”的路子,靠优质的内容积累,来实现认识上的递进了。

高质量纪录片、高水准的学科读物、深刻印象的实地观察,这一类的输入最有用。

但对于提分来说,真是个不确定的事。

有可能是拉升最后几分的一闪“灵光”,也有可能要好多年后,才会激起思想的火花。

这可能就是大家所说的,语文是“玄学”,其中“玄化”的表现之一吧。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