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盘龙区2024年五年级下册考试试卷(未央区五年级期中考试2024试卷)

盘龙区2024年五年级下册考试试卷(未央区五年级期中考试2024试卷)

更新时间:2024-12-02 18:46:05

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五)(答案)

一.积累运用(29分)

1.按要求完成表格填写。(共10分。答对1题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情感表达方式

古诗文句子

作品出处

借助史实

表达情感

(1)东风不与周郎便,

(2)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杜牧《赤壁》

李商隐《贾生》

借助典故

表达情感

(3)“ ”,作者借典故追怀古代隐士。

王绩《野望》

(4) , 。孔子云: ?

刘禹锡《陋室铭》

(5)

表达情感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国破山河在,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8)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1)铜雀春深锁二乔 (2)可怜夜半虚前席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借助景物 (6)断肠人在天涯 (7)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8)似曾相识燕归来

学校开展"龙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5题。(11分)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动物。没有人真正目睹过龙,人们却听闻过很多龙的传说,比如龙能隐能显,能短能长,变幻莫测, ;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于是,人们内心有了对龙的___和崇拜。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被称为"龙祖"。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都和龙有密切关系,因此,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慢慢地,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龙的内涵在不断发展,龙的外形也在不断变化。秦汉时的瓦当龙纹,隋唐陶瓷上的腾龙、团龙,元明时期的云龙、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及至当代各式各样的祥龙作品,虽然姿态各异,但都具有(1) xuān áng 的外形和(2) péng bó的生命力,尽显(3) qiú jìng 之风骨、非凡之 ,让人深受震撼。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龙已经褪去了神秘的外衣,更多地成为文学中的神话形象。____,龙的形象早已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成为威武刚健、自强不息、不同凡响的象征。

2.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汉字。(3分)

轩昂 蓬勃 遒劲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错综复杂 乐趣 气魄 因此 B.错综复杂 兴味 气魄 不过

C.扑朔迷离 乐趣 气概 因此 D.扑朔迷离 兴味 气概 不过

D

4.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龙的外形在不断变迁,龙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B.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龙的外形在不断变化,龙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C.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龙的内涵在不断变迁,龙的外形也在不断发展。

D.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龙的内涵在不断变化,龙的外形也在不断发展。

B 。

5.民间常以"俭以养德""家和万事兴"等作为家训,代代相传。请拟写一则含有"龙"字的班训,并说明理由。(3分)

潜龙腾渊,一飞冲天!意思是潜龙已经很强大了,要一飞冲天,实现鸿鹄之志。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6~7题。(8分)

6.下列名著书目与推荐语搭配,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名著书目】

(1)《红星照耀中国》 (2)《海底两万里》 (3)《西游记》 (4)《昆虫记》

【推荐语】

①一路斩妖除魔,最终功德圆满。 ②开启科幻之旅,感受想象之奇。

③在观察中发现奥秘,在实验中探寻真相。 ④冒险探寻真相,客观报道事实。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A 。

6.小顺拟制作"读经典.悟本心"主题微视频,请协助完成视频脚本。(6分)

书名

人物

视频分镜头

视频解说词

结语

《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他在南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又带病走长征,最后胜利到达西北的新根据地。

(1)

在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4)

《西游记》

唐僧

面对女儿国国王的挽留,他(2)

你为了取得真经,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从东土到西天,从长安到灵山,最终守住本心,得修正果。

《朝花夕拾》

(3) (人名)

在"看电影事件"后,他意识到救治国民先要救治他们的精神,于是决定用文字唤醒国民。

你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战斗一生。从故乡到江南水师学堂,从东京到仙台,最终弃医从文,不断呐喊,为中国点亮一盏明灯。

(1)你为了解放全中国,早年求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和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后来身患重病,九死一生,终于到了中国西北的红色根据地。(2) 他不为财富、女色而动摇取经的决心。 (3)鲁迅 (4)一个人的命运要和祖国、人民的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处于困难之中,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二、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5分)

【材料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材料二】 宋史.苏轼列传(节选)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译】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事君王的礼节。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

【材料三】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①苏轼被朝廷重新启用,赴任时经过金陵。②吕惠卿,北宋宰相。③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安敢言( )

(1)考虑 想到 (2)睡觉(3)只(4)怎么

读shuò,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东南数起大狱,即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1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12.有人说,人生得意时要读苏东坡,人生失意时更要读苏东坡。你认同吗?请结合三则材料作简要分析。(3分)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是苏轼被贬官时所作,都表现了他当时复杂的情感,但都表现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乐观的心态;材料二是写苏轼被重新启用时所作,表现了他积极向王安石进言、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这种穷则乐观、豁达,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铁路分高速铁路(高铁)、快速铁路(快铁)、普通铁路(普铁)三种。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时速250公里以上的是高铁;时速160-250公里的是快铁;时速160公里以下的是普铁。

从工作原理来看,高铁跟快铁、普铁相比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钢轨。普铁的钢轨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接口,火车行驶时车轮、车厢和地面都会震动,列车行驶不平稳,速度不能提高。高铁的钢轨则采用了无缝焊接技术,消除了钢轨接口。高铁的钢轨还采用了高强度、高耐磨、高稳定性的钢材,能够承受高速列车的巨大载荷和冲击,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其次是动力。高铁的动力来源是电。动车组牵引供电系统一般包括:牵引变电所、接触网、回流回路。高铁的供电原理和电车类似,简单来说,就是在铁路上搭一根电线(电网),在动车上安一个可以导电的滑轨(受电弓),每隔数十千米处就有一个供电单元,以此为高铁提供电力。也就是电从电厂开始出发,通过城市上空的输电线传达到高铁上,经过牵引变电后,高铁可以从这些电线上直接获取电站牵引出来的电力,然后在这些接触网上的电线就会和车顶上的受电器进行接触产生电流,接触网相当于火线,钢轨是零线,它们和高铁构成了一个电回路,从而获取到电力催动高铁运行。最后,电能再从电动列车经钢轨、回流线流回牵引变电所。

【材料二】

2024年春节,连日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导致高铁大面积降速、停运。不少旅客在高铁上焦急等待的同时,看到身边的"绿皮车"(普铁的一种)顶着漫天飞雪一路飞奔。甚至关键时刻,绿皮车挺身而出,拉着高铁走完最艰难的道路。这是因为暴雪和冻雨是高铁的两大"克星"。如果出现暴雪,雪花会堆积在钢轨上,影响列车与钢轨的接触,降低列车的牵引力和制动力,增加列车的滑行风险。因此需要降低列车的速度,延长列车的运行时间。

同时,高铁在转换线路时,需要通过道岔结构来改变路线。道岔内如有积雪、冰块,会使转换不灵活。虽然一些高速铁路有道岔融雪装置,但如果出现极端大雪天气,道岔结构还是可能出现故障。

不单单是铁轨,受电弓和接触网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接触网上覆冰,因冰壳导电性能差,受电弓从接触网上汲取电流时会产生电弧,严重时会导致接触网线烧伤烧断。不仅如此,接触网覆冰后还影响受电弓正常滑行。另外,电线上的冰也影响高铁列车取电。为了尽可能稳定地获取电流,高铁列车也只能降低运行速度,严重时只能暂时停车等候。

【材料三】

通常而言,北方冬季气温低于南方,因此在列车初始设计与运行方面,会考虑使用专门的抗冻保暖材料。"一方面是考虑铁路的设计和本来的耗费,另一方面耗损、保养、维修等费用也是一大笔开支。"哈尔滨动车段检修车间副主任张钊指出,如果每个城市的所有列车都设计成冬天抗寒抗冻,一方面没有必要,另一方面经济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而对于绿皮车"强过"动车高铁的声音,有人并不认同:"绿皮车依靠柴油获取动能,所以对风雪天气适应性更强。但从出行速度、乘坐舒适度来看,绿皮车远比不了现在高铁动车组。目前最快的绿皮车运行的最高速度为120公里/小时,而动车的运行速度甚至能达到每小时350公里上下。"

【材料四】

C.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说这个意思。

14.牵引变电所、接触网、回流回路。

15.选择高铁。不管是长沙,还是长春,未来4天都是晴天,不会有积雪冰块,不会影响高铁正常运行;坐高铁到长春仅用13.3小时,而坐普通火车要用30.10小时,由于小东奶奶是70岁的老人了,坐高铁时间短,还舒服。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6分)

标题:

徐向林

①海生潜伏在海滩上的一丛茅草窝里,已经两天一夜了。

②晌午的时候,风刮累了,彻底罢了工。一直在风中摇头晃脑的茅草也安静了下来。

③茅草不动,海生也不敢动,这下他可遭大罪了,不说苍蝇大的蚊子叮得他浑身难受,就说那长了翅膀的飞蚁,从他的裤管、衣袖纷纷钻进来,在他黑黝黝的皮肤上到处乱窜乱咬,海生浑身上下犹如乱针扎心般疼痛,但他只能咬牙忍着,因为伏击的目标快要到了,只要他稍一动弹,就会前功尽弃。

④海生是被海匪顾三豹派来打冷枪的。顾三豹告诉海生,新四军有个大官要从这里经过,只要开枪打死了这个大官,海生家欠顾三豹的债将一笔勾销,顾三豹还会赏他五块大洋。

⑤海生的家在海堤边上,可是海堤年久失修,两年前发大潮,全部家当都被海潮冲走。无奈之下,海生的父亲上了海匪顾三豹的海船做水手,但半年前,父亲却莫名其妙地死了,且死不见尸。顾三豹非但不说死因,还带人上门索债,愣说海生的父亲欠他一笔巨债,海生家还不起,海生就被顾三豹拉到海船上替父还债。

⑥海生眼神好,为人机敏,顾三豹有意识地教他打枪。有一次,海上刮大风,帆绳被桅杆绞住,眼看大船就要倾覆,危急中,海生一枪射中几米开外的帆绳,解救了一船人。事后,顾三豹想让海生做个小头目,海生却拒绝了,说他不想在海上漂,就想着岸上的娘。

⑦顾三豹拉长了脸冒出一句:"不识抬举,跟你老子一样。"

⑧那一瞬间,空气凝固了,海生隐隐猜出父亲的死因。

⑨顾三豹情知失言,他眼珠一转,换上笑脸对海生说:"我这人一向开明,你再帮我完成一个任务,我就放你上岸。"

⑩可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顾三豹不给海生派任务,海生的上岸梦也变得遥遥无期。

⑪直到这次,顾三豹终于派了任务,海生很珍惜这个机会。两年多没见到娘了,他怎能不日思夜想!

⑫海生正想着心思,突然感觉后背一凉,一个软乎乎的东西爬上他的后背。海生情知不妙,他慢慢调整观察镜的位置,将观察镜聚焦到后背上,正如他的猜想,一条蝮蛇蜷伏在他的后背上,三角形的蛇头高高扬起,蛇信子"咝咝"吐个不停,似正寻找猎物准备随时下口。

⑬这种蝮蛇毒性很大。几年前,海生亲眼见到自己的爷爷被日本兵逼着捉这蝮蛇取乐,结果爷爷被蝮蛇咬了,只一会儿工夫,爷爷就抽搐而死。

⑭海生知道,这时他如果稍动一下,蝮蛇保准会对他下口。

⑮而恰在此时,他守候的目标出现了﹣一三个身着新四军军装的年轻人出现在海生的视野。海生看得出来,走在中间的正是顾三豹所说的"大官",另两个年轻人是他的警卫员。

⑯他们越走越近,还在距海生几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开不开枪?海生犹豫了……

⑰咋办?海生被烈日烤干的额头,急出了冷汗。

⑱就在海生犹豫不决时,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一枚子弹准确无误地击中海生后背上的竣蛇,蝮蛇被弹射到几米开外的地方,一动不动,成了一条死蛇。

⑲海生还没回过神儿来,一个警卫员就冲到他潜伏的地方,将黑洞洞的枪口顶到他脑袋上。原来刚才的那一枪,就是这警卫员开的。

⑳"大官"走到海生面前,示意警卫员收起枪,另一名警卫员将海生搀扶起来。

㉑"大官"上下打量了海生一阵,和颜悦色地说:"哟,腿都打晃了,看来趴这儿很久了。

㉒海生不吱声。

㉓"大官"解开身上的军用水壶,递给海生:"喝口水吧,瞧你这嘴唇干的,快成老树皮了。"

㉔海生没客气,接过水壶,拧开盖子,"咕咚、咕咚"猛灌一气。

㉕"谁指使你的?""大官"依然和颜悦色地问

㉖海生想说,但想到曾有一名多嘴多舌的海匪被顾三豹割掉舌头的惨状,他又不敢说了。

㉗"大官"见海生沉默不语,没再为难海生,吩咐两个警卫员:"咱们走吧,秋汛快来了,得抓紧查看海堤修筑的进度。"

㉘一名警卫员缴下海生的枪,背到自己身上。"大官"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对警卫员说:"把枪还给他。"

㉙那警卫员着急起来:"团长,这小子在这儿伏击,十有八九是想对你下手的,这枪不能还!"

㉚另一名警卫员也帮腔道:"就是,要不是他这观察镜的反光暴露了位置,还真不知道这儿有人潜伏呢。团长,我本想一枪崩了他,为啥你暗示我帮他解危?"

㉛团长哈哈一笑道:"事实证明,人家没开枪打咱们呀!咱们可不能见死不救、见危不帮。来,把枪给我。"

㉜团长从警卫员手中要过海生的枪,郑重其事地还给海生,并拍着海生的肩头说:"小伙子,咱们的枪口是对着鬼子的,不会对着打鬼子的自己人,你说是吧?"

㉝海生默默地接过枪,一时不知如何作答。直到他们走远了,海生才猛然生出勇气,喊道:"等等我,我跟你们走。"团长停下脚步,充满期待地望向海生。

㉞海生向他们奔跑而去,跑成了一道光。

(选白《安徽文学》,2024年2月、有改动)

16.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海生的心路历程。(4分)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被拉上海匪船,替父还债。

被迫无奈

(1)

珍惜机会

遭遇蝮蛇威胁,目标恰现。

(2)

(3)

沉默不语

放弃刺杀任务,追向众人。

(4)

(1)被派任务,伏击军官 (2)犹豫不决 (3)被问谁是指使,想到惨状 (4)参加革命

17.第⑯段"海生犹豫了"后面的内容被删除了,请结合上下文补写完整。(4分)

如果开枪,自己的身体稍一抖动,受惊的蝮蛇肯定会对他下口。如果不开枪,顾三豹交办的任务就完不成。

18.下面 A 、 B 两句都出现了"和颜悦色"一词,请结合语境加以赏析。(3分)

A."大官"上下打量了海生一阵,和颜悦色地说。

B."谁指使你的?""大官"依然和颜悦色地问。

A.态度和蔼可亲,这里指“大官”对海生态度和蔼,关心他的腿。

B.这里指“大官”不仅依然和蔼可亲,重点是“大官”并没有生气,平静地与海生交流。

19. 《追光》和《冷枪》,哪个更适合作为文章标题?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主旨阐述理由。

(5分)

冷枪,好。冷枪,是指在暗地里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伏击人。新四军的“大官”就面临着海生“冷枪”的伏击,到底击中没有击中?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打冷枪这一情节与后文的警卫员射蛇救海生、团长宽容待海生等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海生思想转变,参加革命,突出了主题。

追光,好。本文主要记叙了海生弃暗投明的经历。新四军救海生、对海生的宽容,体现了新四军对人民的爱,感染了海生,使海生向往革命,才蜕变追光。

三、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50分)

从下面三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以"有你,我很快乐"为题,写一封信。

任务二:以"这里,有我最美的回忆"为题,写一篇日记。

任务三:围绕"共同的心愿"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2)不少于75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