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技巧>

张掖教育局六年级期末考试卷(兴平市教育局期末考试卷子七年级)

张掖教育局六年级期末考试卷(兴平市教育局期末考试卷子七年级)

更新时间:2024-12-02 13:17:17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分值: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材料一:

2020 年,“内卷”一词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 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下,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 500

万,回答超过 1000 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没有业务,员工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每天早上 9 点上班,晚上 9 点下班,

每周工作 6 天)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实则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

“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竞争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 PK,筋疲力尽。”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部分青年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

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压之下的一种反抗。

处在人生发展期与社会转型期叠合的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

(摘编自卢晓雯《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材料二:

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思维模式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

“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正如作家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

作家梁文道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曾说过:“农民的累,更多是体力上的劳累,不是被虚无感、空虚感驾驭的累。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

相反,也有人可以“007”(从 0 点到 0 点,每周工作 7 天)却不觉得卷,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即使累也乐在其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地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杂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声淹没而迷失方向。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

(摘自耗耗子《都在说反卷,你却还不知道为什么被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青年群体的“内卷”是由消耗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体现了青年对社会环境等的妥协。

B.青年群体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期,部分青年容易形成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取向。

C.成功学等思维模式助推青年陷入“内卷”,而部分“内卷”青年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

B.部分“内卷”青年一切以自我满足为先,和他人处于不断争抢的状态中,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规划。

C.部分“内卷”青年利用多媒体,表达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集体焦虑,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梁文道认为,农民的累更多是身体上的累,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则是充斥着空虚感的精神上的累。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反卷”的一项是( )(3 分)

A.2021 年 12 月 6 日,“2021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不出所料,“躺平”一词上榜。

B.某中学一名高三学子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C.蔡志忠面对漫画行业的激烈竞争,转换思路,创作内涵丰富的哲学漫画,最终脱颖而出。

D.多位“反卷”人士给在校大学生做《编制你的梦,大学生活“心”适应》的心理健康讲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 分)

5.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该如何缓解青年“内卷”?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 75 岁了,我还有理想

冯骥才

我今年 75 岁了,人的年龄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样,往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下一个季节。你还觉得自己是中年人,可年龄上你已经是老年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总结自己,我们要活得明白。

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到了这个年龄一定要总结自己。

我的文学,我所写的这几百万字究竟怎样?五年前,我在北京办了一个展览,叫作

“四驾马车”,它是我从事的四个方面的工作: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我说,不是四匹马拉着我,是我拉着四驾马车。这四驾马车,哪一驾马车我到今天都没有放手,因为它们都走进了我的生命,我放不开。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

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健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

我必须要去一趟麦积山,但是我走到彬县的唐代大佛寺,去年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我发现一个问题,高的台阶我上不去了。我的同行者说,冯骥才,照这么看,麦积山你绝对上不去。

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

所以我这两年写了四部非虚构的作品,包括我写韩美林的一部口述史。我还写了一部文化随笔《意大利读画记》,一部小说《俗世奇人·贰》,总共六部文学作品。媒体说了,冯骥才转型了,调头回到了文学。是不是我真要回到文学了?我不知道。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

文化遗产抢救不是冯骥才一个人做的,是我们一代人做的。我们在 90 年代抢救天津

地方的城市文化;进入新世纪初,我们这一批学者发誓要对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 56 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的、盘清家底的普查。

这第一批学者当时很年轻,现在都有点老了,潘鲁生、乔晓光、樊宇、曹保明、刘铁梁,这批专家都有点老了。乌丙安老师今年 90 岁了,他来了我很感动,我们十几年前一起爬到了晋中后沟村的山顶上。2015 年我邀请了这些专家,重新在后沟村聚一聚,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

我希望找到 80 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人最有力量的是背上的脊梁,知识分子是脊梁中间那块骨头。”

我们做的事情是前无古人的。我们的精英文化有《四库全书》做过整理。但是,我们七千年以上农耕文明历史的大地上的创造的多彩灿烂的文化从来没做过整理。这些文化大多数我们不知道。在普查时我说过一句话:“对大地上的民间文化,我们不知道的远远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无论你是多大的一个学者,都是一样。”

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经验,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方法,没有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事情。只有法国人,马尔罗做文化部长的时候,他做过法国的文化普查,但不是民间文化普查,他基本是文物普查。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概念要创造,方法要创造,标准要创造,理论要创造,思想要创造,尤其是思想。

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

我已经 75 岁了,我还有理想。

(摘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虽已 75 岁,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内心深处依然蕴藏着一种不服老的精神。

B.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他在总结自己时,颇有功成名就之感。

C.作者计划走丝绸之路,探索异域文化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

D.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渐退,于是招聚曾经共事的朋友,为要找回初心。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话题,第二段进一步延伸,强调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定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简洁流畅,娓娓道来,不刻意雕琢,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作者在文章中两次引用自己的原话,清晰地表明了特定的立场和观点,直观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深化了文章主题。

D.文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8.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冯骥才先生的演讲能给当下知识分子以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时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明

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

B.熙宁是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都用年号纪年。

C.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大体就是今广东、广西一带,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ft组成。

D.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是指具体的官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每当韩维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他就说是王安石说的,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

C.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结果郑侠就被判罪并流放到了岭南。

D.王安石擅长文章,执政不佳。朱熹评论王安石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为政却导致了崇宁宣和之际的极大祸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4 分)

(2)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4 分)

14.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前问过韩琦,韩琦回答说:“处辅弼之地则不可。”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明韩琦的高明之处。(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D.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16.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为何“泪如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3)“楼”是个极易让人触景伤怀的建筑空间,正是倚楼远望,才不由地生发出诸多愁绪。古人选择楼阁亭台援愁入诗词,既绍续了文学缘情传统,更彰显出诗心愁肠的艺术魅力,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林林总总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 ,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 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 1992 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 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D.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国家好, ①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② ,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在人生选择上,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到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 ③ ;在政策保障上,从全面构筑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到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可以说,(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群进步的青年

B.这个时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这群青年在不懈努力成长

C.中国青年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健康成长

D.这个伟大时代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馈赠和丰富滋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 100 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5 周年、南京大屠杀 85 周

年、香港回归 25 周年,回望历史,热血澎湃。当下,新冠疫情肆虐,俄乌冲突激烈、台海风云变幻……人类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身处这样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只有能者,方堪大任。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能者”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语文答案

【答案】1. D 2. B 3. B

4.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①首先由“内卷”一词的风靡现象,引出“内卷”的宽泛概念。

②然后具体阐述“内卷”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③最后为新时代青年避免“内卷”提出两方面建议。

5. (1)国家和社会层面:

①为青年营造高效有序、良性竞争的成长环境。

②加强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使青年将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等主流价值观自觉内化。

(2)青年自身层面:

①提高科学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抗逆力。

②善于接纳自己,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③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坚持付诸行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和第二段“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可知,文中只提到了“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而“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可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在形式上的一种表现,只是属于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属于以偏概全。

C.“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可知,应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而不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则是充斥着空虚感的精神上的累”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可知,青年的累既包括身体上的累,也包括精神上的累。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平躺”属于以消极的方式来反抗“内卷”;

B.这名学生的思维停留于考大学,进城工作,拱白菜的层面上,这种拼尽全力过独木桥单一的人生规划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属于“内卷”,不能体现“反卷”;

C.蔡志忠转换思维的做法属于正面突破“内卷”;

D.叙述了“反卷”的具体事例。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1)总说:第一段提出话题“内卷”,并对其下定义,即“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2)分说:第二段首先通过“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所给予的两种答案,具体阐述了“内卷”的特征,即“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第三段具体分析“内卷”形成的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其二是“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

(3)总说:第四段给出新时代青年避免“内卷”提出两方面建议,即“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条理清晰,收束全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国家和社会层面:

(1)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可知,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可知,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

青年自身层面:

(1)依据材料一第四段“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可知,青年要提高科学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勇敢面对现实;

(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可知,青年要接纳自己成为普通人,要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3)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可知,青年要有理想,并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

【答案】6. A 7. D

8.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卒章显志,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虽已步入老年,但将继续在文化事业上前行。

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9. ①知识分子需自觉自身的使命,追求纯粹,洁身自好,拥有理想和热忱,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

②知识分子需具备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从事文化工作即使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世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也当勇往直前。

③知识分子要有思想,反思过去、思辨现在、思考未来,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觉、先倡、先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可知,作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并不那么准确。

C.“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说法有误。根据后文“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可知,作者写上不去台阶并不是为了说明停止计划走丝绸之路,而是为了说明自己将实地研究更多地转换成写作实践。

D.“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消退”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我希望找到80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以及文章结尾“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可知,作者的激情并未消退。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说法有误。原文中涉及地域特色较多的是“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健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但作者写这些一方面只是列举了地名,并没有具体描绘不同的地域风物,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出下文自己在方向上的转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作者演讲的标题是“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因此作者在全文结尾描述同样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能照应标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作者在文中写“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表达了自己想要一直为文化遗产和文学奋斗下去的信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以言简意赅的“我还有理想”结束,则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虽已步入老年,但将继续在文化事业上前行

“我还有梦想”,作者老骥伏枥,却仍志在千里。“梦想”一词,引发读者思考作者有什么梦想,还会为梦想做些什么,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梦想的思考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中的“纯粹”“洁身自好”“理想”等关键词可归纳出:知识分子需自觉自身的使命,追求纯粹,洁身自好,拥有理想和热忱,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

根据原文“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中的“创造”这一关键词以及作者在前后文描述的相关经历可归纳出:知识分子需具备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从事文化工作即使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世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也当勇往直前。

原文“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中,“支持我们的是思想”可知知识分子要有思想,根据“先觉、先倡、先行”“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等关键词可归纳出:知识分子要有思想,反思过去、思辨现在、思考未来,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觉、先倡、先行。

【答案】10. B 11. B 12. C

13.(1)当(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

(2)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14. 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执政;②任用人员多有不当;③执政出现了崇宁宣和之际的祸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法”为动词效法的意思,“法”的宾语为“尧舜”,所以要在“舜”后断开,排除A、D;“之”为结构助词,中心语为“道”,所以在“道”后断开,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是错误的,年号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颁布的名号。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是错误的,王安石不肯听从反对党意见,并没有消除危机。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荐”,推荐;“自代”,为宾语前置句,代替自己;“甫”,刚刚。第二句的得分点为:“数”,常数;“免”,避免;“修人事”,做好各种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重要的语句,然后对重要语句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总结。

由原文“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可知,当天下大旱时,王安石并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执政,而是认为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由原文 “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可知,王安石执政,用人不当,并且在他执政期间出现了崇宁宣和之际的祸乱。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曾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朱熹曾经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已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在出现二帝三王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此天下之公言也。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輸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答案】15. C

16. 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人直抒胸臆”错。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不能说“诗人直抒胸臆”。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在诗的颔联写到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之所以“泪如雨”的原因在上下文中都有交代。

诗的首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意思是:春天的寒风吹打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用尽力气才刚刚冒出新芽。

颈联“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意思是: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生长延迟。

这两联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

可知采桑女“泪如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蚕细如蚁,尚未初眠;二是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

尾联“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意思是: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门外催里胥”说明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就“泪如雨”。原因三可从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角度概括。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示例一: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示例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示例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示例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答案】18. C

19.源远流长 津津乐道

20. 改句只是直接地把中华美食和中国美食文化的特性给罗列出来,节奏较为急促压抑。原句中第一个分句先是点明了中华美食的外在特点,再进一步阐述了中华美食的内在特点;第二个分句再更深层次地说明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特性。原句表达内涵、逻辑层层递进,且节奏上更为明快优雅,故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中国历史”是指时间长久,选用“源远流长”。

结合语境,大盘鸡、螺蛳粉是人们常谈论的美食,选用“津津乐道”。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三处语病:

其一介宾短语残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作状语,应该补齐介宾短语,即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前加“在”,构成介宾短语“在……里”;

其二,主客颠倒,“食客们”是施动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是受动者,应该是“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其三,用词不当,“感悟”主要强调心理上的妙觉、顿悟,而“感动”是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这里选用“感悟”更合适。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区别,原句是“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改句是“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

原句采用了“中华美食是……也是……”的句式,能起到强调作用;且前句“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既阐述了中华美食外形的华丽、精致,又解释了其内在的坚韧、顽强、隐忍;后句用“古老悠远”“厚积新成”阐释了中华美食的文化特性。既做到了句式的整齐,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节奏明快优雅。

而改句则只是简单的词语罗列,体现不出句式整齐、意思递进的特点,且节奏较为急促压抑。

【答案】21. D

22. ①青年才会好 ②在物质条件上 ③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材料从几个重点阐述了这个时代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更利于青年人的成长,这个时代为青年人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这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括号里文字应是承接句、总结句、主题句,主语为“时代”,排除C项;AB项不合主题,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上句“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说的是时代和青年之间的关系,所以“国家好”是青年好的前提条件,可填:青年才会好。

第二处,根据分号后的“在人生选择上,从……到……”可知,此处句式应与此相同,“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这是讲物质条件,可填:在物质条件上。

第三处,此处与“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为并列关系,故句式应相同,“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是说人生舞台更广阔,可填: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2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结合历史和当下,给新时代青年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又宏大的时代背景。回首历史,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苦难,无数先辈担当起了时代重任,他们是时代的“能者”;而今世界风云更加复杂多变,新时代青年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材料启发我们思考,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做新时代青年中的“能者”,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注意写出“时代”“青年”“能者”三者的关系,时代是一个大的写作背景,行文过程中不能抛弃;写作者的身份是“青年”,青年要有青年的精神面貌,要有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能者”是时代对青年的要求,要求青年积极进取,抓住时代的机遇,勇敢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建议写成议论文。首先回顾历史,书写面对当时的时代,哪些青年“能者”勇挑重担,书写了时代辉煌。如李大钊为中国寻求新道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几十万青年战士远赴朝鲜参考抗美援朝战争等,他们都是新时代青年中的“能者”。接着回到当下,写面对时代任务,无数青年化身“能者”,为国家发展助力。可以写扶贫攻坚中的黄文秀、毛相林,写疫情中的“90后”“00后”。接着探讨如何做时代青年中的“能者”,需要我们热爱祖国、有责任感,锻炼自己的本领,面对时代挑战不后退,勇敢迎难而上。最后写当下时代的复杂和多变,抒发青年“能者”毫不畏惧,迎接挑战的豪情。

立意:

1.做时代“能者”,看我辈青年。 2. 争做堪当大任的青年“能者”。

3. 欲当大任,先做“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