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现在的孩子连情绪都不能有了?
米粒妈看过一个访谈,主持人和北大教授分享了一个高中生的亲身经历。
学习生活中,他因为某件事有了情绪问题,主动找到班主任,说自己想聊一下。
孩子愿意倾诉,向老师寻求帮助,按理说是好事,但令米粒妈感到震惊的是,老师竟然平静而淡漠地告诉他:
“你有这10分钟跟我说情绪问题,不如你去把卷子做了,还能多得分。”
说实话,米粒妈听到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是很无力。
就像教授说的那样:“当孩子的情绪被看作无病呻吟,他们必然会变成寂静的一代。”
可是你说这种情况的发生,真的能够责怪老师吗?
米粒妈觉得不能。
老师的做法的确欠妥,但也有他的苦衷。
一方面,老师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情绪问题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毕竟,站在老师的角度,学生一时的情绪疏导,远不如提升成绩来得实在。
另一方面,也是米粒妈看来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已经没有精力去顾及学生的情绪了。
每次关于家校矛盾的帖子下面,都会有老师诉苦,除了教学任务,学校安排的事情一大堆,考核的压力也大到不行。
也就是说,对老师而言,只要学生情绪问题并不严重,当然是能影响工作的成绩更为重要。
毕竟,教师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工作啊。
因此,老师的做法虽然对学生来说不是那么合适,米粒妈倒也能理解。
身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秉持教书以及育人理念的老师,可是,孩子的教育不能像撞大运一样等待一位理想中的老师。
如果一直等不到,孩子心里的话说不出,真的能够正确地自我排解吗?
此刻,家长的帮助就至关重要。
曾刷到过一个帖子,妈妈说上高中的女儿突然有一天情绪变得很怪,不仅时不时爆发,竟然还不愿意去上学了。
孩子的种种异常,在她看来,都是为了逃避上学编出来的借口。
一通说教自然是免不了,可无论自己用软的硬的,女儿就是抗拒上学,哪怕给她办了转学也没有任何改变。
妈妈实在受不了,带女儿看了医生,才知道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确诊之后,女儿的情况也没有好转,砸东西、骂人,甚至尝试过烧炭自杀。
妈妈被折磨得几乎崩溃,实在没办法才上网求助。
一个高赞回答,说出了这位母亲崩溃的原因:
“很多家长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无法理解儿女的抑郁症,认为一个孩子不应该抑郁,孩子很可能是单纯的厌学。”
换句话说,她不是为女儿抑郁症的症状崩溃,而是无法理解孩子会抑郁,更不懂孩子怎么会走到这种地步。
读书、上学,是父母眼中孩子的天职,任何与之对抗的,都不过是小事罢了。
所以孩子的情绪得不到重视,时间久了就只能自我伤害。
可悲的是,哪怕孩子患上了抑郁症,父母最关心的也不是什么时候能康复,而是什么时候能上学。
有的父母,不仅觉得孩子无病呻吟,更责怪孩子自己不努力,总而言之,抑郁也是自己作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近些年来,儿童精神科逐渐成为了医院的热门科室。
一到开学,甚至会出现爆满的情况。
想必你也一定能猜到原因,现在的孩子心理压力太大了。
很多孩子也想按照父母要求上学,但根本做不到。
在家里头疼、肚子疼、发烧、呕吐,可一到医院,又查不出任何问题。
家长觉得孩子是装的,可正如医生所说:
“谁能装出来发烧呢?他是因为解决不了困难,又说不出来,只能用身体说话。”
父母的不理解与忽视,一味把孩子推向学校,孩子的情绪无处排解,只能以破坏性的方式,甚至是伤害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也是许多精神科医生最为无力的地方,一旦孩子回家,大概率还会复发。
所以米粒妈一直觉得,咱们身为家长,一定要在关键时刻,勇敢地和大趋势做对抗,保护我们的孩子。
不坚持“唯分数论”,哪怕面对老师,也不能忽略对孩子情绪的关注。
因为,成绩永远该排在成长之后,快乐更该排在成长之前。
力挺孩子,与大趋势对抗的确需要勇气。
但如果我们都不肯站在孩子身前,又有谁能帮助他们呢?
想起一位母亲讲述初三女儿求救的全过程。
一天晚上临睡前,初三的女儿突然走进自己的卧室,说了一句“我要抱抱”就开始崩溃大哭。
原来,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对自己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完成作业之外,还会自己额外巩固或预习。
可是,每天的作业量于她而言实在太大,她做作业又很认真,速度提不上来,于是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作业做完就没时间自主学习,不做完又会受罚。
所以在这个难题面前,女儿感觉自己被左右拉扯,压力巨大,导致她不停生病。
妈妈认真了解了女儿的困境,立刻决定为女儿兜底。
第二天,妈妈主动给班主任写了一份减免作业申请,希望她帮忙和各科老师沟通,能够减免女儿作业。
这份申请交上去,妈妈心里也满是忐忑,甚至想过一万种后果,老师会不会对孩子有意见,会不会觉得自己当家长的事太多......
可是,她还是坚定地站在了女儿身边,用妈妈自己的话说:
学校的规定,孩子没有能力去对抗。
而我,作为她的妈妈,是她坚强的后盾,她碰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我选择站在她这边,给她力量,支持和帮助。
米粒妈也在思考,大多数父母在得知孩子写不完作业时,即便再关心,可能也只会让孩子再坚持一下。
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孩子关上心门,然后默默承受着所有伤痛。
可这位妈妈打碎了过往的定论,用爱为女儿撑起了一把巨大的伞,抵挡所有的风雨。
看到后续女孩身体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话变多了,也更爱笑了,米粒妈毫不意外。
所有的情绪,都被妈妈稳稳地接住,孩子又怎么会不安心呢。
那个陪高三女儿旷了一节晚自习的妈妈,同样如此。
看到女儿每天很压抑,妈妈特意为女儿请了一个晚自习的假,不做思想工作,也不让女儿补课。
而是让女儿在家里玩棉花糖机。
在妈妈看来,争分夺秒的紧绷感让孩子喘不过气,自己就给孩子腾出一段时间,让孩子得以放松。
一个晚自习,不能让孩子成为清北的苗子,但足以让她在疲惫的时候,想起这个晚上,还能够安放焦虑与不安。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惯孩子的父母不靠谱,米粒妈却觉得,只要孩子情绪有出口,父母偶尔出格又如何。
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这样“不着调”的父母。
他们更看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上,只希望孩子努力就好。
每一次的鞭策和鼓励,也都会试图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
因为,他们理解孩子的时候,也是在共情小时候的自己。
要知道,孩子只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重视,每一次的释放都能被父母承接、疏导,才能够明白:
原来,父母是能够和我一起对抗负面情绪的。
如此一来,孩子无需单打独斗、苦苦支撑,成长的记忆里,快乐也一定多于痛苦。
当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自我疏导,也就自然养成了情绪稳定、积极阳光的孩子。
从看见,到共情,再到接住,是父母帮助孩子疏解情绪的最好方式。
也只有孩子拥有积极成长的心气,才能无论在任何境遇下都努力前进,永不放弃。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