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紧张等待分数时,难免会担忧评卷老师打分能否保证公平、公正。6月14日上午,自治区招生考试院邀请媒体记者及部分考生代表,探访今年我区高考评卷点,了解高考评卷流程。据悉,我区评卷工作包括答题卡扫描、试评、正评、复查、成绩统计和合成等环节,预计6月20日左右各科将完成评卷工作,6月23日左右完成考生成绩合成工作,并向考生公布成绩 评卷点摄像头越来越多在评卷场所楼外,四周已被警戒线“包围”起来。大楼入口处设置了4套门禁系统和4套安检系统。首先要过的是“身份检查关”,记者带上工作人员提供的临时通行卡,才得以通过第一层门禁系统。 近年来,记者每年都受邀参观高考评卷点,每次去都会发现一些小变化。其中一个发现是,评卷点的监控摄像头越来越多,对评卷老师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往年老师可以将包带进去,统一放在评卷教室外面,今年参加评卷的老师都要过安全门,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测,不仅手机、相机等不准带入,任何有文字的东西都不能带入。为方便评卷老师存放物品,今年在评卷区外安置了50余个物品存放柜,所有与评卷无关的物品均须放置在此。 据悉,评卷点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设备的基础上,另建了一套数字监控系统,评卷老师在评卷点的一举一动都被全程实时录像、录音,监控信号可与自治区国家教育考试指挥中心连接,实现网上巡查。其中,评卷场所内安装了65个监控摄像头,仅扫描室就有16个,考点周边还设置了80个监控摄像头。 8台高速扫描机保证扫描效果6月7日,在上午语文科考试结束后,全区各地考生的高考答题卡就被陆续运往评卷点进行扫描。今年广西高考统考考生约有27.5万人,答题卡约有110万张。50多名工作人员每天三班倒、不间断扫描15个小时,至6月11日下午,顺利完成了所有答题卡的扫描工作。 由于评卷时使用的是扫描后的图像,因此答题卡扫描效果的优劣至关重要。今年评卷点使用了8台大型高速扫描阅读机(同时配备2台备用机),每台每小时扫描数能达3000~4000张,不但速度快,扫描的图像也非常清晰。 扫描后,考生客观题答卷(2B铅笔填涂部分)内容将直接录入数据库,并由评卷系统自动判断其对错,生成客观题成绩;主观题答卷内容则形成图像录入主数据库,由评卷系统根据评卷需要对图像进行按题切割,然后随机派发给不同的评卷教师阅改。同时,评卷系统会对数据库中的答题卡图像进行加密和编号,确保评卷教师在阅改时只能看到自己所评阅试题的答题内容,无法与考生对应,也无法获知同一张答题卡上其他试题的答题内容等信息。 3天试评工作打造一把“量分尺”在政治评卷室,记者看到有的评卷老师将屏幕分成两个窗口,左边是考生的答案,右边是评分细则。扫描出来的答案看得很清晰,评卷老师在给出具体分数前,会再次对照评分细则。 据介绍,评分细则就好比一把“量分尺”,确保所有评卷老师标准统一、宽严一致。6月9~11日,我区共进行了3天试评工作。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骨干评卷教师,与各学科评卷小组的正、副组长及各题组正、副组长组成试评工作小组,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参考为基本依据,充分讨论后,制定出各学科主观题更为详细、对作答角度涵盖更为完整、更具可操作性的评分细则。 随后,评卷教师要认真学习评分标准、评分细则和网上评卷操作技能,经过评卷系统的测试考核取得合格之后,才能正式开始评卷工作。 “双评”机制减少评卷误差在作文评卷室,一位老师坐在讲台上,面对所有的评卷老师。记者留意到,他虽然也在给作文评分,但与其他老师有点区别。其他老师的电脑上只有考生作文的图像,没有其他任何多余的信息。而该老师的电脑右上角有一个小框,里面有红色字体显示出一评、二评、三评给出的分数。该老师介绍,这是因为这篇作文的误差值比较大,所以他需要给出一个最终成绩。 据悉,为尽可能减少评卷误差,广西一直以来都对分值较高的主观性试题实行“双评”。据悉,我区要求各学科每天复查量不少于评卷数的30%,有些科目达到了50%,高于教育部的要求。 高考评卷质量监控组组长李庆忠老师介绍说,“双评”就是两位评卷教师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评阅同一份试卷,如果两个评分没有超出设定的误差值,则取二者的平均分;如果超出误差值,服务器会自动将该份试卷发给第三位教师评阅,即三评。如果三评还是超出“误差值”,则交由学科评卷组指定的骨干评卷教师进行仲裁。 李庆忠表示,每天的评卷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评卷速度也不追求越快越好。事实上,各学科组都根据评卷总量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进度表,在完成工作进度的前提下,评卷教师的工作量也受到了质量控制组的严格控制。 今年,自治区招生考试院选聘了2200余名评卷教师,他们都是具有多年教育经验和高度责任感的高校或高中老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学科领域里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
,